“公民科学素质”为啥成为国际话题

来源 :大众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uabn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问题问得好,并且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高不高,看例说事吧。
  日本:
  政府一天也没放松科普
  有“不死鸟”之称的日本,这个弹丸之地的岛国在二战后的废墟上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但在奇迹的光环后面,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组数据:1872年日本开始推行新学制,全力以赴地普及资产阶级式的国民教育,力求实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至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日本男、女的小学就学率均超过了90%。到1992年,日本国民初等教育适龄人员入学率达到97%,1995年日本15岁以上的文盲占总人口比例为零!日本科技厅1995年发布的《科技白皮书》论述:“二战结束时,日本国保存下来的最大资产就是国民经过努力和培养所具有的智慧。经过巨大变革,科学技术领域在对人才和资源投入再分配和配置后,并务实地面对时代所提出的课题,从而取得了今天的繁荣。”
  既缺乏资源,又缺少能源的日本人民危机意识极强,他们紧紧抓住了自己唯一的资源——智力资源。日本政府一天也没有放松过对国民的教育,一天也没有放松过普及科学知识。日本讲谈社(出版社)的科学丛书“蓝背书”在60年代初创刊时就提出“让每个人的口袋里都有一本科学书籍”的口号,为此他们特意把蓝背书设计得小巧精致、便于携带、耐磨损,对每一本蓝背书的出版发行都作了周密安排。在发刊词中,讲谈社声称出版该套丛书的最大目的就是,培养读者按照科学思考问题的习惯,按照科学看待事物的眼光。 到90年代初,讲谈社共出版发行具有不同内容的“蓝背书”900种,平均每年出版30种,这不仅在日本出版界首屈一指,在世界科普创作史上也是罕见的。由此可见日本人对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重视程度,这显然与其经济强国的地位是难以分开的。
  美国:
  必须使孩子认识科学
  1994年2月,美国科学院举行了“科学与国家利益”研讨会,半年后发表了由总统克林顿签发的科学政策报告《为了国家利益的科学》,其中提出了发展科学的五项“国家目标”,第五项即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报告认为“具备科技知识是理解和欣赏现代世界的关键”,“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美国应成为一个科学知识普及的社会”,“我们的经济实力将比任何时候都更多地依赖于美国人民对付新挑战和迅速变化的能力”,因而“必须改进美国的教育制度,以使我们的孩子理解和认识科学,并给予他们成功地竞争高质量工作和过一个富裕生活的机会。”
  在美国人心目中,教育历来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早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1862年,当时的林肯总统就欣然签署了“莫里尔土地授予法案”,由联邦政府免费赠送1100万英亩的土地帮助每个州至少建立一所学院。而自诩为“教育总统”的乔治·布什在1991年签发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计划中再次强调,国家基金会有责任为更多的公众了解科学技术做出努力,以提高美国人民的科学素质。许多美国民间科技群众团体也积极从事科普工作,促进公众对科学技术的了解。1980年,美国全国最畅销的书籍是两部科学普及读物:《宇宙》和《一个新机器的灵魂》)。其中《宇宙》一书是《纽约时报》连续70周的最佳畅销书,是历史上英语出版的科普书中发行量最大的书籍。其作者卡尔·萨根被《时代》周刊选为封面人物,并在1991年美国青年评选“十大聪明人”的活动中名列榜首。美国人对科学普及读物、科普作家的喜爱尊敬程度由此可窥一斑。科学,作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深地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扎了根。
  自1 9 9 4年以来,美国约翰·布罗克曼公司相继组织一批世界著名科学家撰写《科学大师佳品系列》。这套反映世纪之交科学前沿问题的科普读物,被视为“向这个世纪撒下一张网,它捕获的将是我们这颗行星的下一代思想家和科学家”。从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美国在整个20世纪风起云涌、潮涨潮落的激烈竞争中雄居鳌头、百年不败的深厚的根基所在!
  以色列:
  科教提高人口素质
  以色列,这个自称只有阳光、沙漠和大脑三种资源的中东小国,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在一片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的国土上建立起一个工业发达、农业先进、科技进步的现代化国家,将昔日的荒漠变成为“欧洲的水果篮”、“欧洲冬天的厨房”,并使“沙漠开满鲜花”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以色列每年仅鲜花出口一项就挣回数以亿计的美元。这些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与以色列重视科学教育的传统、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分不开的。
  用以色列之父本·古里的话说,“如果要让我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犹太史的基本内容,我就用这么几个字:质量胜过数量。”“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 以色列人信奉犹太教,在安息日期间,犹太人开的一切商店、饭店、娱乐场所都得停业,每个人都必须在家中“安息”和祈祷,严禁外出访友或玩乐,但只有一点是允许的,那就是读书和买书。今天在以色列,每三个人中便有一名在校学生,14岁以上的公民平均受教育达11.4年,妇女识字率占93.2%。以色列人认为,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口素质,人口素质提高了,国家自然也就强大了。
  英国:
  致力增强公众科技意识
  至今,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英国;但按人均计算,英国仍拔头筹。英国素有重视科学事业的传统,同时注重加强科普教育,不断增强公众的科学意识,促进公众理解科学。
  对此,英国著名的公众理解科学专家、英国国家科学和工业展览馆副馆长杜兰特教授说:“在英国科学被认为是我们文化中最显赫的成就,公众应当对其有所了解;其次,科学对每一个人的生活均产生影响,公众需要对其进行了解;再次,许多公共政策的决议都含有科学背景,只有当这些决议经过具备科学素质公众的讨论出台,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民主决策;第四,科学是公众支持的事业,这种支持是建立在公众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
  英国内阁首席科学家斯图尔特教授也说过:“英国科技发展战略是:一手抓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手抓科普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转移。”1986年,英国皇家学会、大不列颠皇家学会和英国科学促进会共同成立了英国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并发布了《公众理解科学》长篇报告,指出“报告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公众对科学技术更好的了解是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是整个国家重要的长远目标,必须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实现”;认为“增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保障整个国家福祉而迫切需要进行的一项工作”,“科学素养正在变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能力,”“对科学缺乏起码理解的人,就无法分享现代人类思想的丰富宝藏”;“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对什么是科学、科学技术的成就和它的局限性等问题有一个起码的了解。”
  为了保持英国的科学優势,英国政府在1996年的“展望”中明确表明了科技发展的五项重要目标,其中第三项即是“增强公众对科学、工程和技术的意识”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一个合格公民的科学素质的要求,进而更好地促进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插图:刘一播)
其他文献
提要:在你肚子很饿的时候去超市购物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研究发现你会不由自主地购买高卡路里食物而不自知  美国康奈尔大学食物与品牌实验室的研究发现当你饥肠辘辘急于购买食物的时候,最好别去超市,因为你会不由自主地选择那些高卡路里的食物,而你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且这种影响会持续一段时间,并不仅限于饥饿时的那一餐。  饥饿时,你的大脑更爱高热量  当你饥饿的时候,你的身体会更偏好高热量食物,因为能带
“桑德罗,亲爱的,你好吗?格罗尼雅已经长大成人了,长得真像你。昨天,吉耶果·阿尔瓦列斯向她求婚了,你该记得他吧,卖肉老头儿霍泽的孙子。她要征求你的意见。务必来信。我们想念你,盼望你回信。你的顿罗涅丝。”  “顿伊尔,你好!请勿伤心。昨天,妈妈没有醒来,她再也不能跟我们一起了。星期二出殡。盖伊尔。”  “你好,谢廖莎。你说别老写信,可我怎么也做不到。我真不知道没有你该怎么活下去,也不知道剩下的四年怎
现代初中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追求独立,自尊心强,喜好表现。在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新奇的思想。其语言的表达,关注的焦点、行为方式,都有很强的时代感。他们心中有许多“情绪”需要向社会、向他人渲泄和表达。作为教师就要因势利导,给他们以发挥、创造、发泄、表达的机会。如:要求学生每周至少收集两篇精彩文段,并在空白处写上些鉴赏文字,每次双休日收上来检查,发现好的“文章”或鉴赏文字在课上介绍并表扬,课后大家传阅
提起鳕鱼,你的感觉是什么?是不是觉得有点洋气?那超市里价格不菲薄薄一片的银鳕鱼你一定不陌生。KFC的鳕鱼条和鳕鱼汉堡你应该吃过。  最近,一则家乐福超市用可能导致腹泻的“油鱼”冒充鳕鱼的消息,更是让更多人注意到了鳕鱼这种洋气的吃食,大家开始纷纷自问,我吃的那个,真的是鳕鱼吗?答案很可能让你惊讶——你虽然吃过很多“鳕鱼”,但实际上你可能从未吃过鳕鱼。  鱼类里有鳕形目,鳕形目里有鳕科,鳕科里有鳕属。
颈肩疼痛是经常发生的事。疼的时候,脖子不能活动,甚至睡眠之中翻身时都能疼醒。许多人都会认为自己得了颈椎病,到医院拍片子检查,往往得出“颈椎退变”、“颈椎骨质增生”、“生理曲度消失”、“神经根孔变小”之类的无聊结论。  其实大多数人颈肩痛的原因都是一个——疲劳性损伤。是伤,不是病。  凡是有颈肩痛的人,在疼痛前一到五天内都有一次长时间伏案低头或仰头的经历,或者有躺在沙发或枕头上看电视的经历,或者有高
美学家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青少年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也必须经过青少年学生自我的“心灵创造”。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这是发展和完善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尤应采取的重要措施。  人的一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困惑和修身养性的要求,“通过自我冲突,达到自我完善可列为人的一种欲望,即列为在实际上是潜在的一种趋势,人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也可以
[摘要] 晏几道是一位书信情结非常浓厚的人,在他的260首词中,有50多首是有关写信的。这些关于书信的词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盼信未得的痛苦心情;其次是感叹对方书信稀少或者是情浅;然后是写信欲寄相思,却多是愁怨;再然后是书信虽写却难以传递的痛苦;最后到表现其书信情结的绝唱——《思远人》。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这些有关书信的词作,都弥漫着一种浓重的感伤情绪,几乎没有一首让人感觉到快乐。  [
2014年2月8日,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的一大重要任务圆满完成,我国极地考察史上又添新的里程碑。让我们跟随“贵州籍南极科考第一人”谢晓尧教授的脚步,踏上科考之旅,一同去探索南极的美丽与神秘,去展望南极科考带给我们的美好期许。 (本期“科学视点”得到了谢晓尧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致谢意!)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的意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一般以为城市化是一具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城市化过程还包括诸如城市影响、城市传
“静之徐清,动之徐生”恰如其分的描绘和展现了通过对话更新心灵的过程。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五章有这样一段话:“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翻译成白话文便是:“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而慢慢地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而慢慢地生动起来?保持这些道理的人,不会让自身充满。只因他不会让自身充满,所以能去故更新”  这个是老子在总结“古之善为道者”的特征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