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思路
1.巧用表格,一目了然。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文章篇幅较长,时代、内容离学生实际较远,学生看了一遍后一头雾水,学习兴趣容易受到影响。但本文二至五段内容和写法相似,都是通过具体事例,运用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品质。如果逐段逐句的讲解分析,定会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对文章的理解就不够透彻、全面。因此,我紧扣课文的主旨部分——“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展开讨论,抓住课文内容及文中人物的特点,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简洁明了的表格,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地呈现在眼前,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脉络、理解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2.采用分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由帮到扶到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竭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
3.“以读为本”,加大朗读训练力度。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与文本产生共鸣,感受鲁迅先生高大的形象和伟大精神。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二至五段,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2.能夠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四、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初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为人,并且知道了伯父去世后,作者小周晔看到伯父受到很多人的爱戴。在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鲁迅先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体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崇高品质的呢?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探讨课文吧。
(二)明确目标
(三)指导学习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
(1)这是“我”回忆的哪件事?请用小标题概括。
(2)文段中哪些句子打动你的心呢?请用“ ”画出。
(3)这件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4)本文段作者通过人物的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
2.学生边读边思边画,老师巡视辅导。
3.讨论。
(1)这是“我”回忆的哪件事?(谈《水浒传》)
“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的?结果怎样?“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文中哪句话表示“囫囵吞枣”的意思?“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哪句话表示“张冠李戴”的意思?“囫囵吞枣”地读与“张冠李戴”地答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谁能选择其中一个成语说一句话?
(2)文段中哪些句子打动你的心呢?
①伯父听了“我”张冠李戴地说怎样反应呢?(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②这是伯父听了“我”的张冠李戴地回答后的反应,如果是你的长辈见到你这样读书,会怎么样呢?(引导学生体会伯父的长辈风度和话语特色)
③当一回演员,演一演鲁迅先生。(指导学生表演读好这句话)
④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⑤听了伯父这句话,“我”怎么样呢?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这是人物的什么描写?(语言)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鲁迅先生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鲁迅先生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啊!
⑥伯父不仅仅婉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了“我”两本书,勉励“我”认真读书。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3)这个故事表现鲁迅先生什么品质?(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
(4)这段内容作者是通过人物的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4.展示本段的学习成果。
(1)小结本段的学习收获。
(2)大家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还有没有想知道的?
(四)总结第二段的学习方法
概括事情→品词析句→体会品质→领悟写法
(五)运用第二段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第三段
1.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
2.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1)填好表格中的第三行。
(2)重点体会、指导感情朗读“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3.师小结:是啊,鲁迅先生痛恨旧社会,不怕挫折、不惧迫害,这不也体现了他那“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吗?他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连生命都不顾了啊!这难道不是“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吗?
(六)学生自主学习第四、五段
1.学生自主学习,师巡视点拨。
2.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1)填好表格的第四、五行。
(2)品味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词句。
A.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①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呢?圈出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达了鲁迅先生什么感情?
②这段文字读一两遍显然是不够的,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插图,先生的哪个动作你最感动?(生自读后交流,做动作体会“半跪”)
③师小结: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
B.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①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伯父严肃的面庞)
②在“谈《水浒传》”“笑谈‘碰壁’”中,鲁迅先生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了呢?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想些什么呢?请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把鲁迅先生想到的写下来。(学生练笔后交流)
③大学再想想,当小周晔长大成人之后 ,直到现在,她“清清楚楚”的难道还仅仅是伯父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伯父的那颗爱心、痛心……)
④带着这些体会,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师小结: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他怎么会不受人爱戴呢?
(七)感情升华
1.学了这四个故事,鲁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心里。(指着板书)回顾课文内容。让我们再品味这句话——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既是对开头的照应,又点明中心)那么第一段和第二、三、四、五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2.学了这篇课文,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3.师小结:是啊,鲁迅先生就正如自己所说的那样,全心全意为劳苦大众服务。就是这样一位伯父,他总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又怎会不深受人爱戴呢?
(八)语文实践
附:板书设计
1.巧用表格,一目了然。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文章篇幅较长,时代、内容离学生实际较远,学生看了一遍后一头雾水,学习兴趣容易受到影响。但本文二至五段内容和写法相似,都是通过具体事例,运用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品质。如果逐段逐句的讲解分析,定会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对文章的理解就不够透彻、全面。因此,我紧扣课文的主旨部分——“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展开讨论,抓住课文内容及文中人物的特点,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简洁明了的表格,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地呈现在眼前,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脉络、理解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2.采用分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由帮到扶到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竭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
3.“以读为本”,加大朗读训练力度。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与文本产生共鸣,感受鲁迅先生高大的形象和伟大精神。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二至五段,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2.能夠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四、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初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为人,并且知道了伯父去世后,作者小周晔看到伯父受到很多人的爱戴。在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鲁迅先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体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崇高品质的呢?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探讨课文吧。
(二)明确目标
(三)指导学习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
(1)这是“我”回忆的哪件事?请用小标题概括。
(2)文段中哪些句子打动你的心呢?请用“ ”画出。
(3)这件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4)本文段作者通过人物的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
2.学生边读边思边画,老师巡视辅导。
3.讨论。
(1)这是“我”回忆的哪件事?(谈《水浒传》)
“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的?结果怎样?“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文中哪句话表示“囫囵吞枣”的意思?“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哪句话表示“张冠李戴”的意思?“囫囵吞枣”地读与“张冠李戴”地答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谁能选择其中一个成语说一句话?
(2)文段中哪些句子打动你的心呢?
①伯父听了“我”张冠李戴地说怎样反应呢?(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②这是伯父听了“我”的张冠李戴地回答后的反应,如果是你的长辈见到你这样读书,会怎么样呢?(引导学生体会伯父的长辈风度和话语特色)
③当一回演员,演一演鲁迅先生。(指导学生表演读好这句话)
④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⑤听了伯父这句话,“我”怎么样呢?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这是人物的什么描写?(语言)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鲁迅先生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鲁迅先生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啊!
⑥伯父不仅仅婉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了“我”两本书,勉励“我”认真读书。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3)这个故事表现鲁迅先生什么品质?(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
(4)这段内容作者是通过人物的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4.展示本段的学习成果。
(1)小结本段的学习收获。
(2)大家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还有没有想知道的?
(四)总结第二段的学习方法
概括事情→品词析句→体会品质→领悟写法
(五)运用第二段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第三段
1.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
2.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1)填好表格中的第三行。
(2)重点体会、指导感情朗读“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3.师小结:是啊,鲁迅先生痛恨旧社会,不怕挫折、不惧迫害,这不也体现了他那“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吗?他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连生命都不顾了啊!这难道不是“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吗?
(六)学生自主学习第四、五段
1.学生自主学习,师巡视点拨。
2.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1)填好表格的第四、五行。
(2)品味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词句。
A.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①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呢?圈出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达了鲁迅先生什么感情?
②这段文字读一两遍显然是不够的,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插图,先生的哪个动作你最感动?(生自读后交流,做动作体会“半跪”)
③师小结: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
B.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①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伯父严肃的面庞)
②在“谈《水浒传》”“笑谈‘碰壁’”中,鲁迅先生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了呢?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想些什么呢?请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把鲁迅先生想到的写下来。(学生练笔后交流)
③大学再想想,当小周晔长大成人之后 ,直到现在,她“清清楚楚”的难道还仅仅是伯父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伯父的那颗爱心、痛心……)
④带着这些体会,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师小结: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他怎么会不受人爱戴呢?
(七)感情升华
1.学了这四个故事,鲁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心里。(指着板书)回顾课文内容。让我们再品味这句话——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既是对开头的照应,又点明中心)那么第一段和第二、三、四、五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2.学了这篇课文,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3.师小结:是啊,鲁迅先生就正如自己所说的那样,全心全意为劳苦大众服务。就是这样一位伯父,他总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又怎会不深受人爱戴呢?
(八)语文实践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