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忆你当初,惜我不去。伤我如今,留你不住。
——宋许左之
乡土中国的故园情怀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主题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各民族社会发展所积累和创造的一种生活形态和文明形态,它凝聚了民族的智慧和心血。中国正在经历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的瓦解、消失、涣散、泯灭。关注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记录那里的建筑、衣着、饮食、手艺、节日、婚丧等等,无疑是件非常有文化价值的事。那是我们的生活的家园,精神的家园。我们希望留住这些即将远去的农耕文明的目的,是想在这地球将走向一体化今天,留住那些有价值的文化传统,宣传那些具有人性和灵性的文化个体。尤其是在数字化的今天,现代都市人对昔日祖先的历史接近淡忘或者遗忘的时候,更有必要让他们关注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家园。正是因为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才蕴育了乡土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中国古村落是大地上残存的标记,它分布在通往昔日家园的路上,十多年来,我像一个游吟诗人在浩瀚的祖国大地上漫游,看过无数形态各异、千姿百态村落及生活在那里人们。无论是黎民百姓还是饱学之士,无论他浪迹天涯在哪里,在他老了闲下来的时候,总是有着对生他养育他的故园寄托深深的乡愁。十多年来我走进过无数座美丽的古村庄,跨过无数座美丽的古桥……。日暮乡关,当我重新回到现代化大都市里。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梦游者,所有经历过的一切都仿佛是一场梦。故园正逐渐离我而远去,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孕育出的乡土中国也逐渐模糊、消逝。
如诗如画的徽州古村落
中国古村落留给我最深印象的要属微州。也许是昔日我生活在南京的缘故,最早去徽州竟然是在高中毕业后,因为绘画写生的缘故选择去了徽州,之所以选择徽州的原因:一则地理上它距南京很近,二则是那里古色古香保存许多完好的老房子。徽州,简称“微”,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新安,自秦朝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行政版属相对稳定。徽州是微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古徽州“一府六县”昔日有几千座古村落,这些深藏在大山里的古村落随着历史变迁,或繁荣或衰落,物转星移,现留存下较为完整的古村落也就几十座,这每一个留存下的古村落都是一个历史标本,都有着生动的故事。
徽州古村落是历史上中原土族在历史变故中移民至此,在优越的地理环境下或耕或读,或商或官而逐步繁荣发展起来的,他们聚族而居的村落,多因其姓氏而名,像李村、陈村、黄村、江村等,亦有依寓意深刻的典故而命名,像南屏、紫阳、桃源等。这些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丰富的文化,每一个古村落从一开始形成时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东方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徽州村落文化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古村落的选址、布局、建筑,徽州民居的院落、厅堂及室内装饰等的选择与安排,从“形”到“神”都渗透着徽州文化的深刻影响。
粉墙黛瓦深蕴人文精神
作为最具徽州古村落的代表西递、宏村于2001年被授予世界文化遗产,它是徽州物质文明的历史遗存,徽州人的精神家园,更多的古村落、古建筑体现了徽州曾经的繁华和富荣。
当你徜徉在徽州大山里优雅的古村落里,你处处感受到浓浓的徽州文化无处不在,从村落的选址与布局都有案可稽,风水堪舆理论具体到每一座讲究的徽州古村落里,依山则循山而建,临水则沿水而筑,建筑与大自然完美结合而充分体现中国人所造寻天人合一生活理念。经过了这么多年,这些残存的古村落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于世人,我们不得不从心底里佩服我们的先人。
徽州古村落的空间布局也是一大特色,粉墙黛瓦幽深的巷道的地面由青石板铺就,当夏日烈日当头,当你走进巷道里,带给你凉爽与宁静及回荡在巷道里沉沉的足音。我特别喜欢徽州大面积的粉墙与铺就在墙头的小片黑瓦,它很像中国画的宣纸(而宣纸就产自徽州,文房四宝中除去笔,另三宝均产自徽州)树影投射到雪白的白墙上就像是画家用画笔在纸上游走,一幅幅隽永的笔墨作品就此诞生了!粉墙上还点缀着大小不一的花窗,有石雕、砖雕与木雕的,它们都极其讲究以美丽的雕工留给我们后人以赞叹。
徽州的古村落的整体布局多以村子的中心家族祠堂为中心,四周是街巷与民居。许多村落里还设有书院、家塾、书屋等文化设施,漫步在这些徽州古村落里,随便进入一栋老房子都会让你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简洁大方的房屋外观与精致讲究的房屋内景形成强大的反差,这既有徽商多半在外经商而留下妻子儿女在家,出于防卫与有财不外露,外墙崇尚简约,上多开小窗防贼防盗,所有讲究均体现在室内家具的陈设与各种装饰,特别是屋内的天井,形成了徽州独特的一道风景。天井的作用既是通风与采光,又可将从天而降的雨水集聚于天井里,徽州人称之为“四水归堂”,它通俗地讲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对于徽州人的寓意是财富的积累,体现于“天人合一”的理念。
秋色染透画里的乡村
徽州的文化涉猎的范围很广,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在此,因为本人知识有限,只能将范围缩小在其古村落建筑方面。说的太抽象,还是拿几座具体的古村落来说事吧!
宏村——中国画里的乡村
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山因水青,水因山活,南宋绍兴年间,古宏村人为防水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九曲十弯的水圳是“牛肠”,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肠”两旁民居为“牛身”。接着,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全村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丽堂皇,被誉为“民间故宫”。著名景点还有:南湖风光、南湖书院、月沼春晓、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大树、雷岗夕照、树人堂、明代祠堂乐叙堂等。承志 堂建于清末咸丰五年(1855年),是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它是村中最大的建筑群,占地约2100平方米,内部有房屋60余间,围绕着九个天井分别布置。正厅和后厅均为三问回廊式建筑,两侧是家塾厅和鱼塘厅,后院是一座花园。院落内还设有供吸食鸦片烟的“吞云轩”和供打麻将的“排山阁”等。全宅有木柱136根,木柱和额枋间均有雕刻,造型富丽,工艺精湛,题材有“渔樵耕读”、“三国演义戏文”、“百子闹元宵”、“郭子仪拜寿”、“唐肃宗宴客图”等。南湖书院位于南湖的北畔,原是明末兴建的六座私塾,称“倚湖六院”,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合并重建为“以文家塾”,又名“南湖书院”。重建后的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和祗园等六部分组成,粉墙黛瓦,碧水蓝天,环境十分优雅。乐叙堂是汪氏的宗祠,位于月沼北畔的正中,是村中现存唯一的明代建筑,木雕雕饰非常精美。
西递——桃花源里人家
西递村座落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它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哗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西递原来称为“西川”。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该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孝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塔川——醉美的山村
塔川,又名塔上,距宏村3公里,它背倚黄山西南余脉黄堆山,遥对十里碧波荡漾的奇墅湖。村里村外都被绿色的树木与植物所环抱,近五十栋民居依山而建掩映在这些绿色之中显得很有层次与错落,这个自然村从规模与影响当然无法与宏村与西递比,但这里的秋天则是著名的古黟桃花源中的一大景观——塔川秋色。
秋天,是塔川村最美的季节,特别是等到霜降来这座“白云深处有人家”的世外桃源,看满山的枫树与乌桕树层林尽染,那树叶红的似火,浓郁的像红葡萄美酒让你迷醉,那红的、黄的、橙的、绿的、紫的树叶,所呈现出的色彩就像从画家颜料锡管直接挤出不需经过调配即成的。
塔川村最美是秋季,于是将塔川作为收尾。好多年没去徽州了,真的是太想那里的一切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那“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语)的美好景象已逐渐走出我们的视线,被人们所倾慕的农耕文明只存在于诗人说梦里,农耕文明那动人心魄的美丽只留在自己昔日所摄的胶片里了。
——宋许左之
乡土中国的故园情怀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主题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各民族社会发展所积累和创造的一种生活形态和文明形态,它凝聚了民族的智慧和心血。中国正在经历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的瓦解、消失、涣散、泯灭。关注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记录那里的建筑、衣着、饮食、手艺、节日、婚丧等等,无疑是件非常有文化价值的事。那是我们的生活的家园,精神的家园。我们希望留住这些即将远去的农耕文明的目的,是想在这地球将走向一体化今天,留住那些有价值的文化传统,宣传那些具有人性和灵性的文化个体。尤其是在数字化的今天,现代都市人对昔日祖先的历史接近淡忘或者遗忘的时候,更有必要让他们关注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家园。正是因为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才蕴育了乡土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中国古村落是大地上残存的标记,它分布在通往昔日家园的路上,十多年来,我像一个游吟诗人在浩瀚的祖国大地上漫游,看过无数形态各异、千姿百态村落及生活在那里人们。无论是黎民百姓还是饱学之士,无论他浪迹天涯在哪里,在他老了闲下来的时候,总是有着对生他养育他的故园寄托深深的乡愁。十多年来我走进过无数座美丽的古村庄,跨过无数座美丽的古桥……。日暮乡关,当我重新回到现代化大都市里。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梦游者,所有经历过的一切都仿佛是一场梦。故园正逐渐离我而远去,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孕育出的乡土中国也逐渐模糊、消逝。
如诗如画的徽州古村落
中国古村落留给我最深印象的要属微州。也许是昔日我生活在南京的缘故,最早去徽州竟然是在高中毕业后,因为绘画写生的缘故选择去了徽州,之所以选择徽州的原因:一则地理上它距南京很近,二则是那里古色古香保存许多完好的老房子。徽州,简称“微”,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新安,自秦朝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行政版属相对稳定。徽州是微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古徽州“一府六县”昔日有几千座古村落,这些深藏在大山里的古村落随着历史变迁,或繁荣或衰落,物转星移,现留存下较为完整的古村落也就几十座,这每一个留存下的古村落都是一个历史标本,都有着生动的故事。
徽州古村落是历史上中原土族在历史变故中移民至此,在优越的地理环境下或耕或读,或商或官而逐步繁荣发展起来的,他们聚族而居的村落,多因其姓氏而名,像李村、陈村、黄村、江村等,亦有依寓意深刻的典故而命名,像南屏、紫阳、桃源等。这些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丰富的文化,每一个古村落从一开始形成时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东方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徽州村落文化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古村落的选址、布局、建筑,徽州民居的院落、厅堂及室内装饰等的选择与安排,从“形”到“神”都渗透着徽州文化的深刻影响。
粉墙黛瓦深蕴人文精神
作为最具徽州古村落的代表西递、宏村于2001年被授予世界文化遗产,它是徽州物质文明的历史遗存,徽州人的精神家园,更多的古村落、古建筑体现了徽州曾经的繁华和富荣。
当你徜徉在徽州大山里优雅的古村落里,你处处感受到浓浓的徽州文化无处不在,从村落的选址与布局都有案可稽,风水堪舆理论具体到每一座讲究的徽州古村落里,依山则循山而建,临水则沿水而筑,建筑与大自然完美结合而充分体现中国人所造寻天人合一生活理念。经过了这么多年,这些残存的古村落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于世人,我们不得不从心底里佩服我们的先人。
徽州古村落的空间布局也是一大特色,粉墙黛瓦幽深的巷道的地面由青石板铺就,当夏日烈日当头,当你走进巷道里,带给你凉爽与宁静及回荡在巷道里沉沉的足音。我特别喜欢徽州大面积的粉墙与铺就在墙头的小片黑瓦,它很像中国画的宣纸(而宣纸就产自徽州,文房四宝中除去笔,另三宝均产自徽州)树影投射到雪白的白墙上就像是画家用画笔在纸上游走,一幅幅隽永的笔墨作品就此诞生了!粉墙上还点缀着大小不一的花窗,有石雕、砖雕与木雕的,它们都极其讲究以美丽的雕工留给我们后人以赞叹。
徽州的古村落的整体布局多以村子的中心家族祠堂为中心,四周是街巷与民居。许多村落里还设有书院、家塾、书屋等文化设施,漫步在这些徽州古村落里,随便进入一栋老房子都会让你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简洁大方的房屋外观与精致讲究的房屋内景形成强大的反差,这既有徽商多半在外经商而留下妻子儿女在家,出于防卫与有财不外露,外墙崇尚简约,上多开小窗防贼防盗,所有讲究均体现在室内家具的陈设与各种装饰,特别是屋内的天井,形成了徽州独特的一道风景。天井的作用既是通风与采光,又可将从天而降的雨水集聚于天井里,徽州人称之为“四水归堂”,它通俗地讲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对于徽州人的寓意是财富的积累,体现于“天人合一”的理念。
秋色染透画里的乡村
徽州的文化涉猎的范围很广,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在此,因为本人知识有限,只能将范围缩小在其古村落建筑方面。说的太抽象,还是拿几座具体的古村落来说事吧!
宏村——中国画里的乡村
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山因水青,水因山活,南宋绍兴年间,古宏村人为防水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九曲十弯的水圳是“牛肠”,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肠”两旁民居为“牛身”。接着,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全村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丽堂皇,被誉为“民间故宫”。著名景点还有:南湖风光、南湖书院、月沼春晓、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大树、雷岗夕照、树人堂、明代祠堂乐叙堂等。承志 堂建于清末咸丰五年(1855年),是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它是村中最大的建筑群,占地约2100平方米,内部有房屋60余间,围绕着九个天井分别布置。正厅和后厅均为三问回廊式建筑,两侧是家塾厅和鱼塘厅,后院是一座花园。院落内还设有供吸食鸦片烟的“吞云轩”和供打麻将的“排山阁”等。全宅有木柱136根,木柱和额枋间均有雕刻,造型富丽,工艺精湛,题材有“渔樵耕读”、“三国演义戏文”、“百子闹元宵”、“郭子仪拜寿”、“唐肃宗宴客图”等。南湖书院位于南湖的北畔,原是明末兴建的六座私塾,称“倚湖六院”,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合并重建为“以文家塾”,又名“南湖书院”。重建后的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和祗园等六部分组成,粉墙黛瓦,碧水蓝天,环境十分优雅。乐叙堂是汪氏的宗祠,位于月沼北畔的正中,是村中现存唯一的明代建筑,木雕雕饰非常精美。
西递——桃花源里人家
西递村座落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它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哗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西递原来称为“西川”。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该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孝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塔川——醉美的山村
塔川,又名塔上,距宏村3公里,它背倚黄山西南余脉黄堆山,遥对十里碧波荡漾的奇墅湖。村里村外都被绿色的树木与植物所环抱,近五十栋民居依山而建掩映在这些绿色之中显得很有层次与错落,这个自然村从规模与影响当然无法与宏村与西递比,但这里的秋天则是著名的古黟桃花源中的一大景观——塔川秋色。
秋天,是塔川村最美的季节,特别是等到霜降来这座“白云深处有人家”的世外桃源,看满山的枫树与乌桕树层林尽染,那树叶红的似火,浓郁的像红葡萄美酒让你迷醉,那红的、黄的、橙的、绿的、紫的树叶,所呈现出的色彩就像从画家颜料锡管直接挤出不需经过调配即成的。
塔川村最美是秋季,于是将塔川作为收尾。好多年没去徽州了,真的是太想那里的一切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那“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语)的美好景象已逐渐走出我们的视线,被人们所倾慕的农耕文明只存在于诗人说梦里,农耕文明那动人心魄的美丽只留在自己昔日所摄的胶片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