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曾讲过,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来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为三七开。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单凭语文教材那仅有的几篇课文,不足以使学生的阅读知识转化为能力。只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感悟语言、积累词汇,学生才能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必须走“大语文”教学之路,即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加强阅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重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大语文”教学。我县第二小学从2000年9月份开始,进行“大语文”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全校各年级都按“大语文”教学观思想组织教学,取得了有效的研究成果。它不仅推动了学校教科研工作,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初步构建了课内外相结合的阅读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养。
1课堂阅读教学
1.1引领学生,关注整体。读者最关注的是文章的整体,能不能使读者对作者所叙述的事件感兴趣,而且能够在阅读实践中得到美的享受,是作者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引领学生关注整体,不要想着一节课里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不可以把一篇文章解读得支离破碎,这样不但无助于学生学习,反而使学生失去兴趣。
1.2打好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性,但不等于说课程标准弱化了对字、词、句、段的理解和感悟及积累,而是强调从实际出发,从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中理解,更注重积累和运用。
1.3精心设计多种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在每一节课上下工夫,上出特色来。关键在于精心设计,给学生空间,让他们积极思考,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思维的波澜。具体运用的教学模式有:①读背结合型。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深得儿童喜爱的课文或片段,鼓励学生当众朗读与背诵,师生共同作适当的点拨与评议。②读说结合型。每周安排一个早读时间,开展“谈读书体会”的活动。采用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的形式,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读懂了哪些词句,也可以是哪一处写得好,还可以是应该怎样读。③读写结合型。结合教材进行读写训练,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要弄清楚为何这样写。在讲解时要引导学生利用课文空白,进行练笔活动,教师要随时指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训练。
2阅读活动课,含课外活动课
2.1设计五种课外阅读课型。低年级每周从语文课中抽出1节,高年级抽出2节,用于课外阅读,并设计了五种课外阅读课型。即推荐读物课、阅读方法指导课、自由阅读课、阅读汇报课和阅读欣赏课。这五种课型,互为因果,有机结合,完整地体现了读书能力养成的过程,对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作用非同小可。
2.1引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拓展性阅读的量化要求。因此,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每一个学生把读过的好书带到教室进行交流,然后有选择地进行交换,让每一个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课木光是读,还要求学生写好一篇读书笔记。各年级要求不同,如低年级主要是摘抄型,中高年级写读书笔记,一天一篇。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每个月开展“读书笔记展览”活动,努力达到阅读量约3万字的实验目标。
2.3开展办语文手抄报活动。低年级为每月一张剪报编报,中高年级每月一张手抄报,并进行评比,同时各班还专门开辟一专栏,将其中十张优秀的张贴在栏里。一般情况下,每月确定一个专题,如“成语故事”“走进科学”等。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充分展示自己漂亮的钢笔字,有的尽情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小报内容上趋向知识化、专业化,鼓励学生将自已创作的诗歌童话也编入小报,办出真正的“自编”小报。
3创设阅读学习环境
3.1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有书可读。学校推动师生、家长购买图书,订阅报刊,建立三级图书网络,即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家庭图书架。为了开拓学语文、用语文的时空领域,学校加强与学生、家庭和社会的沟通。倡导家长提供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书报,并适时给予指导要求学生坚持每天收看电视、收听广播。
3.2把读书形式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在施加大压力的前提下,利用课前少量的时间去阅读、浏览,摄取语言材料,学习写作手法和表达方法等,开展“课前一览”活动,或知一消息或获一奇闻,或得一方法,或明一道理,于宽松适中增加见闻。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增强。还可利用晨读前的30分钟,让学生将“课前一览”的内容进行交流。把学生编成若干个小组,轮流登台,每个同学交流的内容不宜过长,一条简短的新闻、一首古诗、一个小故事、一段优美的文字、一则读书体会等,不拘一格,闪亮登场,做到天天有活动,人人参与活动。
3.3有效整合社会中的阅读资源。我们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接觸社会。
3.4利用网络环境拓展阅读渠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学生在广袤的阅读天地中自由驰骋,进行主题阅读。培养学生在问题的语境中自主提出主题的能力。借助网络工具展开阅读;训练学生对不同层面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还可进行比较阅读。拓展阅读渠道可使学生在广阔的世界中尽情地学语文、用语文,享受开放学习的乐趣。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用新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坚持走“大语文”教学之路,必将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必须走“大语文”教学之路,即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加强阅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重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大语文”教学。我县第二小学从2000年9月份开始,进行“大语文”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全校各年级都按“大语文”教学观思想组织教学,取得了有效的研究成果。它不仅推动了学校教科研工作,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初步构建了课内外相结合的阅读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养。
1课堂阅读教学
1.1引领学生,关注整体。读者最关注的是文章的整体,能不能使读者对作者所叙述的事件感兴趣,而且能够在阅读实践中得到美的享受,是作者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引领学生关注整体,不要想着一节课里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不可以把一篇文章解读得支离破碎,这样不但无助于学生学习,反而使学生失去兴趣。
1.2打好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性,但不等于说课程标准弱化了对字、词、句、段的理解和感悟及积累,而是强调从实际出发,从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中理解,更注重积累和运用。
1.3精心设计多种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在每一节课上下工夫,上出特色来。关键在于精心设计,给学生空间,让他们积极思考,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思维的波澜。具体运用的教学模式有:①读背结合型。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深得儿童喜爱的课文或片段,鼓励学生当众朗读与背诵,师生共同作适当的点拨与评议。②读说结合型。每周安排一个早读时间,开展“谈读书体会”的活动。采用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的形式,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读懂了哪些词句,也可以是哪一处写得好,还可以是应该怎样读。③读写结合型。结合教材进行读写训练,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要弄清楚为何这样写。在讲解时要引导学生利用课文空白,进行练笔活动,教师要随时指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训练。
2阅读活动课,含课外活动课
2.1设计五种课外阅读课型。低年级每周从语文课中抽出1节,高年级抽出2节,用于课外阅读,并设计了五种课外阅读课型。即推荐读物课、阅读方法指导课、自由阅读课、阅读汇报课和阅读欣赏课。这五种课型,互为因果,有机结合,完整地体现了读书能力养成的过程,对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作用非同小可。
2.1引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拓展性阅读的量化要求。因此,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每一个学生把读过的好书带到教室进行交流,然后有选择地进行交换,让每一个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课木光是读,还要求学生写好一篇读书笔记。各年级要求不同,如低年级主要是摘抄型,中高年级写读书笔记,一天一篇。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每个月开展“读书笔记展览”活动,努力达到阅读量约3万字的实验目标。
2.3开展办语文手抄报活动。低年级为每月一张剪报编报,中高年级每月一张手抄报,并进行评比,同时各班还专门开辟一专栏,将其中十张优秀的张贴在栏里。一般情况下,每月确定一个专题,如“成语故事”“走进科学”等。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充分展示自己漂亮的钢笔字,有的尽情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小报内容上趋向知识化、专业化,鼓励学生将自已创作的诗歌童话也编入小报,办出真正的“自编”小报。
3创设阅读学习环境
3.1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有书可读。学校推动师生、家长购买图书,订阅报刊,建立三级图书网络,即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家庭图书架。为了开拓学语文、用语文的时空领域,学校加强与学生、家庭和社会的沟通。倡导家长提供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书报,并适时给予指导要求学生坚持每天收看电视、收听广播。
3.2把读书形式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在施加大压力的前提下,利用课前少量的时间去阅读、浏览,摄取语言材料,学习写作手法和表达方法等,开展“课前一览”活动,或知一消息或获一奇闻,或得一方法,或明一道理,于宽松适中增加见闻。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增强。还可利用晨读前的30分钟,让学生将“课前一览”的内容进行交流。把学生编成若干个小组,轮流登台,每个同学交流的内容不宜过长,一条简短的新闻、一首古诗、一个小故事、一段优美的文字、一则读书体会等,不拘一格,闪亮登场,做到天天有活动,人人参与活动。
3.3有效整合社会中的阅读资源。我们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接觸社会。
3.4利用网络环境拓展阅读渠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学生在广袤的阅读天地中自由驰骋,进行主题阅读。培养学生在问题的语境中自主提出主题的能力。借助网络工具展开阅读;训练学生对不同层面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还可进行比较阅读。拓展阅读渠道可使学生在广阔的世界中尽情地学语文、用语文,享受开放学习的乐趣。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用新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坚持走“大语文”教学之路,必将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