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何尝不是一种信仰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jian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视剧《潜伏》有完整的情节,人物的刻画丰满、有血有肉,可以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的战争年代,可以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大环境。信仰,是这部片的第一主题。信仰也是一种爱,一种坚定的挚爱。剧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信仰和爱,正是对恋人、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挚爱,才有了主人公甘愿忍受极度压抑的生活与妻离子散的痛苦,潜伏一生。
  关键词 《潜伏》 爱 信仰
  
  看完《潜伏》已有多天了,但却始终驱不散潜伏在我心里的影子。心里还是默默的想着余则成、翠平,想着他们的信仰与爱。
  信仰,是这部片的第一主题。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任何一种坚定的信念。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信仰。事实上,人只要活着,就肯定有信仰。信仰大多在生命的低潮期发挥作用,剧中每个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信仰:余则成和翠萍信仰共产主义,李涯信仰“三民”主义,吴站长信仰财富,路桥山信仰权势……。
  所有正确且崇高的信仰都离不开一个字,那就是爱。爱是人类最宝贵的情感,它可以不断扩散。从亲情到爱情、友情,从个体到团体,从个人到国家乃至全人类。信仰也是一种爱,一种坚定的挚爱。余则成当初跟李涯是同学,有着一样的信仰,但借着爱情的契机,他的信仰慢慢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剧中,当他原来的信仰产生动摇时,他说过他信仰爱情,但是后来这种爱也开始从他女友的身上扩散到了共产主义战士以及劳动人民身上,正是这种对恋人、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挚爱,才有了余则成甘愿忍受极度压抑的生活与妻离子散的痛苦,潜伏一生。
  作为主角,余则成的信仰是一个逐渐培养并完善的过程,其过程甚至有些残酷和扭曲。
  他为了爱情而投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接受了思想改造,作为中共的一名特务安插在天津保密局里,为了工作,延安给他派来了一名妻子掩饰和配合他的工作,陈翠萍——这个无论是性格还是教育程度都与余则成格格不入的女人因为信仰而被安排在余的身边整整三年。如果说加入中共是余则威信仰的开始,那么在后来的潜伏任务中所遇到的因暴露身份而咬舌的秋掌柜以及爱人左蓝的牺牲便是他信仰的深入和完善,而翠平简单却执着的思想一直在熏陶着他。左蓝,一名有血有肉的女党员,在她身上,爱情、信仰以及她牺牲时的大无畏精神都闪着光辉,她死后,余则成知道这个女人身上的每一点都值得他爱,但是他的痛苦只能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因为他的工作。
  与翠平从格格不入走到相濡以沫,是因为二人逐渐相同的政治信仰以及生活和工作上的陪伴与依赖,两人是假夫妻,在一起的几年里一直克制着自己不犯错误,然而爱情就在紧张危险的特务工作中产生了,我相信所有看了这部电视剧的人都会在佩服余则成的智慧和心里承受能力的同时惋惜他自己永远无法掌控的爱情。他其实只是个平凡的男人。最初时希望和左蓝在抗战胜利后过普通的日子,破灭后他现实了,内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压抑着对翠平的爰。他很清楚的感受到翠平对他的爱,但是他不能跨过那一步,他对翠平说过,战争,谁都不知道会什么时候牺牲,留下的那一个人该怎么办……当他最终决定给翠平一个名分,和她举办了一个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婚礼时,我相信,这是翠平一生最幸福的时刻。然而,残酷的战争和无法预测的特务工作逼着他们分开,在机场的那最后一面,余则成知道原来翠平还活着,那一眼包含着多少深意。他想告诉她,他想她,他身不由己无法离开,但是他什么都不能说,只能在最后时刻不停的做出两人早已有默契的动作来告诉她情报藏在什么地方。最后翠平回到了老家,生下了他的孩子,不停的等待余的归来,然而这个女人并不知道,余则成永远不会回来了,他被安排在台湾继续执行潜伏任务,并且被重新安排了一个妻子配合他工作。当余则成看着结婚照时他想到了与翠平的那个婚礼,最后电视剧在余则成脸上的泪水中悄然落幕,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崇敬与遗憾……。
  左蓝为了掩护自己深爱的人和他的妻子(左蓝不知道他们是假夫妻)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个完美女人将对革命的大爱和对余则成的小爱完美地结合在了她生命结束的那一刻,甚至在她生命危在旦夕的一刻为了安抚翠平,她努力地对翠平保持了一个“她很好”的微笑,的确,左蓝让我钦佩,她有着高境界的灵魂,的确非常值得爱而翠平的爱不浪漫激情却温暖翔实,翠平的爱不轰轰烈烈却平实绵长,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在一粥一饭中。体现在为他洗脚为他捏肩中,体现在日复 日地牵牵念念中,体现在同生共死义无反顾中,体现在夜晚的无尽等待白天的叮咛嘱咐中 体现在朝夕相处的每一个细节中。这样的爱“润物细无声”,却有着深入骨髓的力量,“深入骨髓的爱不轰轰烈烈,却在细节上特别温馨”,所以当余则威发现自己爱上翠平时,翠平已变成他生命的一部分,左蓝死的时候,他还能支持住他自己,他还是完整的,得知翠平牺牲消息的那一刻,他完全失控,瘫软在地,根本无法站立,翠平的离开使他的生命残缺
  信仰可以让人牺牲。但也是人们的永恒的坚持:信仰是勇气。是与困难搏斗的坚强毅力,信仰是永不放弃,是执着的追求,它能为我们支撑起一整片天空“在黑夜里梦想着光。我的泪水是无底深海,对你的爱已无言,我的信仰是无底的深海……”爱,让我们充满力量:信仰,为我们指明方向,坚持,成就我们的人生价值。
  而爱,又何尝不是一种信仰?
其他文献
一、标志阅读  借用罗兰巴特的“标志”概念,西南大学虞吉老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电影阅读理论——标志阅读。具体来说,我们在阅读某一电影文本时,眼前面对的是叙事中散布的“因素”。这些“因素”包孕的意指性汁液的点是阅读与解析的关键。而“标志阅读”就是抓取、归纳这些“点”, 从而完成系统的阅读和分析的一种方式。  作为一种阅读方法,标志阅读大体划分为两个步骤:(一)标志的识别与清理;(二)标志的通联与贯串。
郑超 别署南庐,印泉精舍,1990年出生于河南新乡市,现居郑州。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河南印社副秘书长,河南省青年书协理事。2018年作品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人才资助项目。作品入展中国第六届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大展,全国第三届篆书作品展,全国第七、八届篆刻艺术展,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全国第二届手卷书法展。获“百年西泠乐石吉金
“象”是先秦美学概念。“立象以尽意”,借“象”去表达一种认知。老子提出“大象无形”,并认为“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样的朦胧状态,正是“似与不似”的状态,是中国画产生的最早的美学认识和表达。“象”的思维开启了六朝时代“畅神”说,开启了唐代“水墨最为上”的观点。  李可染先生晚年对学生说要好好研究董其昌。董其昌系统梳理了文人画的发展脉络,对中国画的笔墨源流和画学思想有极深领悟。他
摘要 电影《李米的猜想》在看似一团混沌的都市浮世绘背后,上演的仍旧是一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对待爱情,女主人公李米通过独白、对话等方式不断地诉说,而男主人公方文却保持了沉默,只是用摄像机记录下李米生活的点点滴滴。影片告诉我们,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 爱情 诉说 沉默    一、依旧是爱情    电影《李米的猜想》由一堆闪烁的数字拉开帷幕,接着推出李米的一个大镜头——她深深吐出一口烟,跟随
[摘要] 贵州省福泉市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发达,是贵州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福泉是国务院命名的“全国文物先进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福泉山被中国传统文化专委会命名为“中国十大道教文化圣地”。即将出版的《福泉历史文化精粹》一书将福泉市从周朝末年且兰国邑至民国时期的平越县近三千年历史上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民族风情、人文和自然景观等汇集成册,现将其中重要篇章节录,以飨读者。   [关键
随着数码单反相机的日益普及,机顶闪光灯的使用也在日益增多,随之与机顶闪光灯相关的配件也在日益增多。在大量拍摄中,很多影友和专业摄影师就会发现,机顶灯使用的4节5号电池,就会显得不能够满足使用需要,不过各个厂家的顶级闪光灯都标配有外部电池组接口,这个接口是用来使用外接电池盒的,这样可以为闪光灯提供更快的回电速度和更多的闪光次数。所以对闪光摄影来说,配备一款外接电池盒非常必要。    在国外摄影师中,
邰劲20多岁的时候,我就叫他老邰,老邰其实不老,如今刚40,但他的字却老气横秋,据说小时候就这样了,看的人都误以为是老先生写的。所以,我叫他老邰,心里比较踏实。  我和老邰首先是酒友。认识他就是在辛尘老师家的酒桌上。他用装咖啡的杯子在喝,不紧不慢,见他的模样,我马上有点底气不足。所以我跟熟悉的朋友说,我在南京只要喝醉酒,肯定有老邰在场。老邰认为我这样说对他名声不太好,所以一有机会就受辟谣,并且多次
盖茂森 1941年出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江苏省国画院顾问,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艺术高级职称年审委员会委员。代表作《品茶图》陈列于中南海,《雄风》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作品《戈马江南》《老担新挑》《靓丽年华》等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展并获一等奖、金奖、学术奖。文化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天安门城楼、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天津艺术博物馆、日本名古屋博物馆等陈列
[摘要] 《走遍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一档纪录片形式的栏目,它的主旨就是用纪录片的制作手段,真实地记录中国各地人文、地理、风土人情,讲述历史、现实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真实故事;走进现场、真实体验、直接记录就是《走遍中国》的独特魅力元素,传承着“直接电影”的创作理念和追求。  [关键词] 《走遍中国 》 直接电影 传承 纪实 真实    电视纪录片作为大众传媒中的一个片种,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
[摘要] 纵观服装发展史中对待性别的审美,是一个由强化到淡化,再到强化、再到淡化的反复过程,服装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但这种周期性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回归,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是否定之否定,即这种重复是建立在更高要求上的重复,根据这种周期性,可以预测再度复归的服装性别强化将是服装性别审美的下一个取向,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服装性别强化必定是建立在男女两性平等地位基础上的。  [关键词] 强化 淡化 性别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