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教学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中华武术文化却不愿意上学校设置的武术课程,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对武术课程的意义以及现状研究,以众多高校作为研究的样本库,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统计调查数据,深入剖析了引发该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武术教学策略构想以解决现已存在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普通高校课程;武术教学体系;教学策略构想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1-0001-01
作者简介:李文亚(1986-),男,河南商丘人,硕士,重庆三峡学院体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实践。
一、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意义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体育强国,多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上获得傲人的成绩,中国太极早在几千年前盛行至今,上个世纪叶问将咏春拳带向全世界,更是有千万武迷为李小龙这个传奇人物而爱上中国武术,武术已经成为了我国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各大院校更是在发挥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上,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中心路线教育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体育专业的学者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和修改完善,分别选择了实地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来统计大家对武术课程教学的相关看法,调查时间在2014年9月21日在西南地区以及江浙地区的15所高等院校附近,每个学校发放100份问卷进行实地考察,共发放1500份调查问卷,网络调查问卷通过网络自动生成调查结果,统计数据后进行深入分析。
2数理统计法
数理统计的方法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实现的,只有当问卷调查生成数据以后,通过统计学和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回归性线性方程的方法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其数据表象下体现的深层意义。
二、武术教学策略概述
(一)作为公共普修课的教学模式
设置公共课程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避免固定的学习思维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武术品德,而且能磨练学生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为着重解决手脚不协调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勤学苦练基本功,熟练掌握太极拳的技巧与手法。从掌握基本要领开始,提升手腕灵活性和增强其他关节的力量,通过有计划的训练和学习达到自我防身锻炼身体的目的。在贯彻教学要求大纲的基础上联系理论和实际,从模仿走向创新,在学习和运动的过程中体验习武的乐趣,形成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保持学生身心健康,为日后的学习和奋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作为专项课的教学模式
扎实的理论基础是进行专项教学的基础,这种模式通过丰富武术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初级的刀剑拳术有基本的了解。在训练教学方面重点提升出拳的速度与习武的耐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防身、增强身体素质,还能调节呼吸系统及其他生理机能。专项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自我体验感受感悟为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平时的观察和讨论中发现并纠正问题,通过完善动作细节使得武术更具艺术性欣赏性。
三、武术教学策略的发展构想
(一)设计新版体育武术课程教材
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体育武术项目,项目在难度上应在适当级别,增删一些不适当的课程,构建合理的武术教学体系,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文件及决议,结合相关部门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让有体育教育经验的工作学者对课程教材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减少该项课程的枯燥乏味性。
(二)优化武术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
学校应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对课程的安排进行合理的设计,无论是从课时方面还是时间方面,保证学生在课上得到锻炼和学习,而不是走马观花地了解,提高教育质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培养学员爱锻炼爱运动的好习惯,教会学生必备的运动能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学习的同时更能发展体能,做到身心健康。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理论教学方面,我们通常运用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教学,学生在台下记笔记的方式,除了这种模式,我们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育,通过多媒体播放的ppt以及相关的音频文件,使理论课变得更生动有趣,也可以准备相关的武术话题,让学生课后查询文献谈谈对话题的看法,彼此交流意见,对课程进行深入的了解。
在实践活动方面,一般情况下,在教师的监督和教学下在体育场进行相关体育活动,从热身运动避免学生在自我运动时受伤到专业运动姿势的教导,这都是一种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当今世界,网络技术甚是发达,网络课程也应运而生,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在家即可教导学生专业知识,可以减少场地的占用以及时间的撮合。
四、结语
中国武术作为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是国人骄傲的资本,无论男女老少都被此深深吸引着,因此武术课程的设置对高校学生是至关重要的,结合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修改高校体育教材,体育教育工作从事者应认真钻研教学任务,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模式,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项目,培养国人健康生活运动的良好习惯,志在提高青年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国家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雁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向的高校武术课程改革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3,02:184-187 192
[2]杨帆重庆市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发展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0
关键词:普通高校课程;武术教学体系;教学策略构想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1-0001-01
作者简介:李文亚(1986-),男,河南商丘人,硕士,重庆三峡学院体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实践。
一、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意义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体育强国,多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上获得傲人的成绩,中国太极早在几千年前盛行至今,上个世纪叶问将咏春拳带向全世界,更是有千万武迷为李小龙这个传奇人物而爱上中国武术,武术已经成为了我国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各大院校更是在发挥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上,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中心路线教育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体育专业的学者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和修改完善,分别选择了实地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来统计大家对武术课程教学的相关看法,调查时间在2014年9月21日在西南地区以及江浙地区的15所高等院校附近,每个学校发放100份问卷进行实地考察,共发放1500份调查问卷,网络调查问卷通过网络自动生成调查结果,统计数据后进行深入分析。
2数理统计法
数理统计的方法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实现的,只有当问卷调查生成数据以后,通过统计学和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回归性线性方程的方法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其数据表象下体现的深层意义。
二、武术教学策略概述
(一)作为公共普修课的教学模式
设置公共课程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避免固定的学习思维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武术品德,而且能磨练学生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为着重解决手脚不协调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勤学苦练基本功,熟练掌握太极拳的技巧与手法。从掌握基本要领开始,提升手腕灵活性和增强其他关节的力量,通过有计划的训练和学习达到自我防身锻炼身体的目的。在贯彻教学要求大纲的基础上联系理论和实际,从模仿走向创新,在学习和运动的过程中体验习武的乐趣,形成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保持学生身心健康,为日后的学习和奋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作为专项课的教学模式
扎实的理论基础是进行专项教学的基础,这种模式通过丰富武术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初级的刀剑拳术有基本的了解。在训练教学方面重点提升出拳的速度与习武的耐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防身、增强身体素质,还能调节呼吸系统及其他生理机能。专项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自我体验感受感悟为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平时的观察和讨论中发现并纠正问题,通过完善动作细节使得武术更具艺术性欣赏性。
三、武术教学策略的发展构想
(一)设计新版体育武术课程教材
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体育武术项目,项目在难度上应在适当级别,增删一些不适当的课程,构建合理的武术教学体系,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文件及决议,结合相关部门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让有体育教育经验的工作学者对课程教材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减少该项课程的枯燥乏味性。
(二)优化武术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
学校应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对课程的安排进行合理的设计,无论是从课时方面还是时间方面,保证学生在课上得到锻炼和学习,而不是走马观花地了解,提高教育质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培养学员爱锻炼爱运动的好习惯,教会学生必备的运动能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学习的同时更能发展体能,做到身心健康。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理论教学方面,我们通常运用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教学,学生在台下记笔记的方式,除了这种模式,我们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育,通过多媒体播放的ppt以及相关的音频文件,使理论课变得更生动有趣,也可以准备相关的武术话题,让学生课后查询文献谈谈对话题的看法,彼此交流意见,对课程进行深入的了解。
在实践活动方面,一般情况下,在教师的监督和教学下在体育场进行相关体育活动,从热身运动避免学生在自我运动时受伤到专业运动姿势的教导,这都是一种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当今世界,网络技术甚是发达,网络课程也应运而生,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在家即可教导学生专业知识,可以减少场地的占用以及时间的撮合。
四、结语
中国武术作为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是国人骄傲的资本,无论男女老少都被此深深吸引着,因此武术课程的设置对高校学生是至关重要的,结合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修改高校体育教材,体育教育工作从事者应认真钻研教学任务,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模式,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项目,培养国人健康生活运动的良好习惯,志在提高青年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国家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雁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向的高校武术课程改革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3,02:184-187 192
[2]杨帆重庆市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发展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