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教学背景
《白杨礼赞》是统编本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经典抒情性散文,能够充满激情地朗读本文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因为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线索明显,也常常被老师们用来当作教写作的范文。从白杨树到象征的精神的理解,文中直接揭示,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有如此多面向的课文,我要怎么确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而不至于面面俱到却什么也没有教。
因此,这堂课我的尝试是想要抓住“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条抒情线索来引导学生梳理全文结构,并指导朗读。整个课堂想要达到一种逻辑清晰的效果。
二、 教学设计
我使用了以下板书:
我想通过第一段中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的关键词“不平凡”来四两拨千金,希望学生能够找到作者是通过生长环境、外形和内在精神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样,一个“不平凡”,就把赞美白杨树的三个方面都拉出来了,整篇文章的脉络也就十分清晰。
三、 教学实录片段
师: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标题是《白杨礼赞》,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想要对白杨树进行——
生:赞美!
师:好,那现在我们翻开书本,找一下作者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生:老师,我找到课文的第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师:文中还有很多相似的句子,现在还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这些句子来。
……
PPT显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师:刚才几位同学找得相当准确,现在我们全班一起把这些赞美白杨树的句子朗读一遍!
……
师:这次情感就融进去了,很好!我们再仔细看看课本,这些句子都在文中的哪些地方?大家找找这些句子的使用的高频词语?看看能否得出文章的线索呢?
生:赞美白杨树!
师: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再读第一句。
生: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师:这是一条抒情的线索,就是对白杨树不平凡的赞美!抒情是贯穿全文的,现在时间交给你们,找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生:我找到第5段,这是写白杨树的形态的,“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
师:刚才大家读的是白杨树的外形描写,作者小结白杨是参天耸立、不屈不挠的树,但是读到这里我们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课前我们提到喜欢的树的时候,有的同学告诉我们不仅会喜欢它的外形,还会喜欢这棵树所蕴含的独特意义,那让作者产生崇敬之情的这一层含义是什么呢?
生:还有第7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
这时,已经板书了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分析了1,4,5,6,7,8,9段,中间是不是漏了2,3段?请问这两段又是写什么的呢?
生:白杨的生存环境。
师:白杨生长在哪里?
生:高原。
师:环境怎么样呢?为什么是不平凡?
生:沉默……
师: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这说明什么?高原有什么特点?
生:荒凉
师在板书上写下:
境 高原 荒凉
四、教学反思
其实这一节课在设计上是显得很有逻辑的,想從三个方面来拉出全文的脉络,并且以“赞美白杨的不平凡”为全文的线索。但是,这三个方面是否是成立的呢?在两次课堂上,学生都把第二、三段的生长环境忽略了,这说明,这一点并不是特别明显,起码,不如直接写白杨的外形的不平凡和精神的不平凡那么显著。
后来,经过与老师们的研讨,白杨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并不是直接呈现的,回到原文:“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这是没有直接写环境,只是突出一种“雄壮”,但更多是“单调”,为了引出下文引起作者惊奇地叫了一声的“白杨树”而作的铺垫,这个环境并不是专门突出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的不平凡的,所以在设计板书和提问时,这个环节都出了一点问题。
如果是这样的理解,那这个环节应该怎么提问?还能用以上的板书吗?
教参里也讲到:“文章第2、3段是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会有疑问:既然开篇点明赞美的主题,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写白杨树的可赞美之处,却转而写高原景色呢?”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并未来得及提出这个疑问,而是直接遗漏了这两段,可能有想到这是生长环境,但是说不上来与不平凡有什么联系。这时我不妨引导学生这样进行思考:
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色?这高原景色的描写对刻画白杨树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在写景时还写到了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感受?这些感受为白杨树的出场做了怎样的铺垫?
学生在思考时可以提示他们注意一些关键词语,如:望不到边际、黄绿错综、麦浪、无边无垠、雄壮、伟大、单调、惊奇地叫了一声。体会这些词语体现的作者的情感。
这一部分用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来概括是比较不合适的,这更多的是一种烘托的手法,白杨树的不平凡最重要的体现是形与神。对高原的描写主要突出的是作者两点感受,一是雄壮、伟大,但是看多了也就觉得有些“单调”,这时看到“像哨兵似的”白杨树出现了,并且让我“惊奇地叫了一声”,这就与前面的感受形成了对比,先抑后扬,情绪一下子高扬起来,突出了白杨树在这片高原上的不平凡。但怎么地不平凡,主要是通过下面的形态描写和精神象征来体现的。因此,我认为应该取消对生长环境的板书,这部分应该作为烘托手法来教学。可以在寻找“不平凡”的特点之前进行引导教学,也可为接下来的课堂蓄势。
《白杨礼赞》是统编本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经典抒情性散文,能够充满激情地朗读本文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因为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线索明显,也常常被老师们用来当作教写作的范文。从白杨树到象征的精神的理解,文中直接揭示,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有如此多面向的课文,我要怎么确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而不至于面面俱到却什么也没有教。
因此,这堂课我的尝试是想要抓住“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条抒情线索来引导学生梳理全文结构,并指导朗读。整个课堂想要达到一种逻辑清晰的效果。
二、 教学设计
我使用了以下板书:
我想通过第一段中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的关键词“不平凡”来四两拨千金,希望学生能够找到作者是通过生长环境、外形和内在精神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样,一个“不平凡”,就把赞美白杨树的三个方面都拉出来了,整篇文章的脉络也就十分清晰。
三、 教学实录片段
师: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标题是《白杨礼赞》,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想要对白杨树进行——
生:赞美!
师:好,那现在我们翻开书本,找一下作者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生:老师,我找到课文的第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师:文中还有很多相似的句子,现在还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这些句子来。
……
PPT显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师:刚才几位同学找得相当准确,现在我们全班一起把这些赞美白杨树的句子朗读一遍!
……
师:这次情感就融进去了,很好!我们再仔细看看课本,这些句子都在文中的哪些地方?大家找找这些句子的使用的高频词语?看看能否得出文章的线索呢?
生:赞美白杨树!
师: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再读第一句。
生: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师:这是一条抒情的线索,就是对白杨树不平凡的赞美!抒情是贯穿全文的,现在时间交给你们,找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生:我找到第5段,这是写白杨树的形态的,“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
师:刚才大家读的是白杨树的外形描写,作者小结白杨是参天耸立、不屈不挠的树,但是读到这里我们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课前我们提到喜欢的树的时候,有的同学告诉我们不仅会喜欢它的外形,还会喜欢这棵树所蕴含的独特意义,那让作者产生崇敬之情的这一层含义是什么呢?
生:还有第7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
这时,已经板书了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分析了1,4,5,6,7,8,9段,中间是不是漏了2,3段?请问这两段又是写什么的呢?
生:白杨的生存环境。
师:白杨生长在哪里?
生:高原。
师:环境怎么样呢?为什么是不平凡?
生:沉默……
师: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这说明什么?高原有什么特点?
生:荒凉
师在板书上写下:
境 高原 荒凉
四、教学反思
其实这一节课在设计上是显得很有逻辑的,想從三个方面来拉出全文的脉络,并且以“赞美白杨的不平凡”为全文的线索。但是,这三个方面是否是成立的呢?在两次课堂上,学生都把第二、三段的生长环境忽略了,这说明,这一点并不是特别明显,起码,不如直接写白杨的外形的不平凡和精神的不平凡那么显著。
后来,经过与老师们的研讨,白杨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并不是直接呈现的,回到原文:“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这是没有直接写环境,只是突出一种“雄壮”,但更多是“单调”,为了引出下文引起作者惊奇地叫了一声的“白杨树”而作的铺垫,这个环境并不是专门突出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的不平凡的,所以在设计板书和提问时,这个环节都出了一点问题。
如果是这样的理解,那这个环节应该怎么提问?还能用以上的板书吗?
教参里也讲到:“文章第2、3段是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会有疑问:既然开篇点明赞美的主题,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写白杨树的可赞美之处,却转而写高原景色呢?”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并未来得及提出这个疑问,而是直接遗漏了这两段,可能有想到这是生长环境,但是说不上来与不平凡有什么联系。这时我不妨引导学生这样进行思考:
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色?这高原景色的描写对刻画白杨树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在写景时还写到了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感受?这些感受为白杨树的出场做了怎样的铺垫?
学生在思考时可以提示他们注意一些关键词语,如:望不到边际、黄绿错综、麦浪、无边无垠、雄壮、伟大、单调、惊奇地叫了一声。体会这些词语体现的作者的情感。
这一部分用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来概括是比较不合适的,这更多的是一种烘托的手法,白杨树的不平凡最重要的体现是形与神。对高原的描写主要突出的是作者两点感受,一是雄壮、伟大,但是看多了也就觉得有些“单调”,这时看到“像哨兵似的”白杨树出现了,并且让我“惊奇地叫了一声”,这就与前面的感受形成了对比,先抑后扬,情绪一下子高扬起来,突出了白杨树在这片高原上的不平凡。但怎么地不平凡,主要是通过下面的形态描写和精神象征来体现的。因此,我认为应该取消对生长环境的板书,这部分应该作为烘托手法来教学。可以在寻找“不平凡”的特点之前进行引导教学,也可为接下来的课堂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