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骄阳似火,天气又闷又热。校园里静悄悄的,除了几只知了在有气无力地叫着夏天。三楼的小会议室里,气氛却显得有些沉重。作为六(1)班班主任的我和其他任教六年级的教师以及学校全体行政人员正就下学期六年级的并班问题接受家长委员会委员们的质询。会议室的气氛越来越紧张,火药味越来越浓!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即将升入六年级(2)班的班主任梁老师因故调走,梁老师是位德才兼备深受家长们信任和喜爱的好老师,而且兼教两个班的英语课。六年级在家长心目中是一个多么关键的时段!梁老师的突然调离在六年级家长之间激起了阵阵涟漪。六年级的家长委员会委员联系了其他年级的委员和部分家长代表,多次和学校联系,希望学校尽早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此时开学在即,在这么紧的时间里学校几乎不可能另外物色到一位优秀的老师。到底怎么办才好呢?于是学校召开了由全体行政和六年级所有教师参加的紧急会议。所有参会人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群策群力,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六年级各班学生人数较少,可以把六年级的五个班合并为四个班,通过减少班级数,优化、整合校内现有的教学资源来达到优质资源共享,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
紧接着,我们请来了家长委员会的各位委员,向他们汇报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料,话还没说完,家长委员们就吵成一片,闹成一团。绝大部分家长委员对学校的并班想法表示坚决反对!面对这种情况,校长耐着性子,沉住气,在充分听取了各位家长委员的意见后,向他们耐心地说明情况:六年级的师资组合是经过学校精挑细捡,实力最强的,教学质量可以放心;学生的情绪学校一定会进行安抚;班级建设学校会进一步抓紧……由于对委员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学校采取了不回避,不推诿,不敷衍的态度,对家长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剖心置腹、坦诚相待,后来终于打动了家长委员们,顺利通过了并班方案。
方案通过后,面对家长委员会委员们的殷殷期望和如影相随的监督,我们六年级全体教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群策群力、全力以赴。学校也及时组织相关教师学习、培训;指定特定行政人员蹲点六年级,对其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调控;通过教学开放日让家长走进课堂,方便他们及时了解班级情况;学校还定期通过短信、走访、接待、家校通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和家长们保持紧密联系;集思广益,多方征求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議……一学期下来,六年级的各科成绩不降反升,家长们深感满意,“并班”风波风平浪静!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感到:新时代的家长和以前的家长相比文化水平更高,对教育更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思想,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度更高,对学校要求更多。家长委员会制度使用得好是学校的“减压器”;使用得不好则更有可能成为学校的“紧箍咒”!
我校“并班风波”由始至终,主要过程如下:家长压力→学校筹划→深度沟通→达成共识→形成方案→具体实施→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委员作为家长代表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工作进行深度参与、共同决策、随时监督。正是这种融洽的家校关系,良好的家校互动促成了问题的圆满解决,家校共治功不可没!
褚宏启和贾继娥在《教育治理与教育善治》一文中指出:教育治理的实质是对教育事务的合作管理、共同治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 13 章内容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其中提出:“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治教、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在该章第41条“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中,专门提出“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
所谓的家长委员会是由学校组织的一种家校教育合作的咨询机构或协助单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 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社会资源参与中,家长的参与对于学生产生的影响很大,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家长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否与学校协调一致,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决定作用。国内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均证明,家长委员会在促进家长、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整合教育力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已经成为家校合作的一种有效方式。
然而,目前的家长委员会存在着诸多问题:
严丽荣认为“家长委员会变味成‘收钱会’,家长委员会成员多是干部家属、老板及尖子生家长”。
覃学健认为“家长委员会已经成了学校乱收费的‘白手套’,是代替学校乱收费的组织;难以保障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家长代表并未真正‘代表’家长们的意见;家长委员会形同虚设”。
陈立永认为“职责定位不明晰,家长委员会成了‘联谊会’‘挡箭牌’;人员组成‘被指定’,家长委员会成了‘权贵俱乐部’;规章制度不健全,权利义务无法得到保障,工作凸显‘临时性’等”。
国外的家长委员会,参与教育的权利被正式纳入教育法规,相比国内来说拥有的权力大,家长能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学校经营、制定政策方面,甚者能决定校长和教师的去留;而多数国内的家长委员会事实上成为了学校的附属机构,仅处于辅助和支持学校工作的位置,大多数时候仅仅停留在给学校提意见的层面,这离家校合作的目标还相差很远。
这就要求我们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学校要转变角色观念,努力加强家长委员会的建设,营造家校合作顺利实施的良好学校氛围。学校与家长应该建立一种新型关系:家长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监督者、提供者。家长是学校的“客户”,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合作者,是学校工作质量的评价者和学校声誉的传播者。
促进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强化家校共治,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首先,提高学校和家长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理念;其次,强化组织管理,完善家长委员会的结构体系;再次,建立培训机制,加强对家长和教师的培养;最后,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家校合作的良好的氛围,最终形成教育合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巨章.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8(2):18.
[2]严丽荣.别“假借”家长委员会之名[J].师道,2010(5):18.
[3]覃学健.家长委员会是中小学家校合作方式的诉求[J].教学与管理,2011(2):3-5.
[4]陈立永.学校家长委员会建设范式的转型[J].教育科学研究,2011(7):46-48.
[5]李保强.学校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00.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即将升入六年级(2)班的班主任梁老师因故调走,梁老师是位德才兼备深受家长们信任和喜爱的好老师,而且兼教两个班的英语课。六年级在家长心目中是一个多么关键的时段!梁老师的突然调离在六年级家长之间激起了阵阵涟漪。六年级的家长委员会委员联系了其他年级的委员和部分家长代表,多次和学校联系,希望学校尽早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此时开学在即,在这么紧的时间里学校几乎不可能另外物色到一位优秀的老师。到底怎么办才好呢?于是学校召开了由全体行政和六年级所有教师参加的紧急会议。所有参会人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群策群力,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六年级各班学生人数较少,可以把六年级的五个班合并为四个班,通过减少班级数,优化、整合校内现有的教学资源来达到优质资源共享,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
紧接着,我们请来了家长委员会的各位委员,向他们汇报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料,话还没说完,家长委员们就吵成一片,闹成一团。绝大部分家长委员对学校的并班想法表示坚决反对!面对这种情况,校长耐着性子,沉住气,在充分听取了各位家长委员的意见后,向他们耐心地说明情况:六年级的师资组合是经过学校精挑细捡,实力最强的,教学质量可以放心;学生的情绪学校一定会进行安抚;班级建设学校会进一步抓紧……由于对委员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学校采取了不回避,不推诿,不敷衍的态度,对家长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剖心置腹、坦诚相待,后来终于打动了家长委员们,顺利通过了并班方案。
方案通过后,面对家长委员会委员们的殷殷期望和如影相随的监督,我们六年级全体教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群策群力、全力以赴。学校也及时组织相关教师学习、培训;指定特定行政人员蹲点六年级,对其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调控;通过教学开放日让家长走进课堂,方便他们及时了解班级情况;学校还定期通过短信、走访、接待、家校通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和家长们保持紧密联系;集思广益,多方征求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議……一学期下来,六年级的各科成绩不降反升,家长们深感满意,“并班”风波风平浪静!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感到:新时代的家长和以前的家长相比文化水平更高,对教育更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思想,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度更高,对学校要求更多。家长委员会制度使用得好是学校的“减压器”;使用得不好则更有可能成为学校的“紧箍咒”!
我校“并班风波”由始至终,主要过程如下:家长压力→学校筹划→深度沟通→达成共识→形成方案→具体实施→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委员作为家长代表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工作进行深度参与、共同决策、随时监督。正是这种融洽的家校关系,良好的家校互动促成了问题的圆满解决,家校共治功不可没!
褚宏启和贾继娥在《教育治理与教育善治》一文中指出:教育治理的实质是对教育事务的合作管理、共同治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 13 章内容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其中提出:“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治教、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在该章第41条“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中,专门提出“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
所谓的家长委员会是由学校组织的一种家校教育合作的咨询机构或协助单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 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社会资源参与中,家长的参与对于学生产生的影响很大,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家长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否与学校协调一致,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决定作用。国内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均证明,家长委员会在促进家长、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整合教育力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已经成为家校合作的一种有效方式。
然而,目前的家长委员会存在着诸多问题:
严丽荣认为“家长委员会变味成‘收钱会’,家长委员会成员多是干部家属、老板及尖子生家长”。
覃学健认为“家长委员会已经成了学校乱收费的‘白手套’,是代替学校乱收费的组织;难以保障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家长代表并未真正‘代表’家长们的意见;家长委员会形同虚设”。
陈立永认为“职责定位不明晰,家长委员会成了‘联谊会’‘挡箭牌’;人员组成‘被指定’,家长委员会成了‘权贵俱乐部’;规章制度不健全,权利义务无法得到保障,工作凸显‘临时性’等”。
国外的家长委员会,参与教育的权利被正式纳入教育法规,相比国内来说拥有的权力大,家长能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学校经营、制定政策方面,甚者能决定校长和教师的去留;而多数国内的家长委员会事实上成为了学校的附属机构,仅处于辅助和支持学校工作的位置,大多数时候仅仅停留在给学校提意见的层面,这离家校合作的目标还相差很远。
这就要求我们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学校要转变角色观念,努力加强家长委员会的建设,营造家校合作顺利实施的良好学校氛围。学校与家长应该建立一种新型关系:家长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监督者、提供者。家长是学校的“客户”,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合作者,是学校工作质量的评价者和学校声誉的传播者。
促进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强化家校共治,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首先,提高学校和家长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理念;其次,强化组织管理,完善家长委员会的结构体系;再次,建立培训机制,加强对家长和教师的培养;最后,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家校合作的良好的氛围,最终形成教育合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巨章.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8(2):18.
[2]严丽荣.别“假借”家长委员会之名[J].师道,2010(5):18.
[3]覃学健.家长委员会是中小学家校合作方式的诉求[J].教学与管理,2011(2):3-5.
[4]陈立永.学校家长委员会建设范式的转型[J].教育科学研究,2011(7):46-48.
[5]李保强.学校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