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为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从三个方面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引领学生明白文章写什么;引领学生分析文章怎样写;引领学生总结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引领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如何在阅读教学课上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这是每个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文学习就是“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一个来回。”即通过弄清语文形式来理解文章内容,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为什么用这种语文形式来表达这个内容。即语文形式-文章内容-语文形式。这一理论给了笔者很大的启示。笔者认为在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引领学生分三步走一个来回:
第一步:引领学生明白文章写什么—文章的内容。这一步着力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二步:引领学生分析文章怎样写-文章的形式。这一步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第三步:引领学生总结文章为什么这样写-文章的特色。这一步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一、教师如何领着学生走好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明白文章的内容)
笔者认为应当做到引领学生对文本整体感悟、把握重点,突出中心。具体讲就是辨文体、找线索、理结构、明主旨。这一步着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情况下,依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寻找线索,弄清文脉。在这一过程中可采用为各段落拟写小标题的方式,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梳理、概括。再进一步根据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散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特征,分别围绕事、物、人、情和理等方面,概括出文章中心。
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这条线索,并编写出“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四个段落标题,为分析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旨作好准备。
又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引领学生以“春”为线索,写出“盼春、绘春、颂春”这三个小标题,理清文章的脉络,明确了作者热爱春天、赞颂春天的感情。在指导学生学习《最后一课》时,虽然文章内容多,篇幅长,但只要指导学生抓住“最后一课”这条明线,便能理清全文“课前、上课、下课”三个层次,把握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师生学法语、爱祖国的情怀,概括出文章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在教学《背影》一课时,笔者指导学生找到文中多次出现的“父亲的背影”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列出“忆背影、见背影、梦背影”三个标题,使学生初步感知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好阅读教学课的第二步(分析文章的形式)
笔者认为应当做到抓关键,懂含义,知作用。即抓住关键字、词、句、段品读评析,从含义、作用等方面品出文本的形式美。这一步着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思维的发展来讲内容。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所有这些都跟文章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把两者分开讲,这堂讲思想内容,另一堂专门讲语言,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堂课才算成功。”于漪老师说过:“要真正读懂教材,既懂字面,又读懂内涵,还要读懂字面和内涵如胶似膝的关系。”对于大师们的精辟理论,笔者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深有感触。
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春》一课时,让学生品读“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钻”字和“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中的“闹”的含义和作用。教学《孔乙己》时让学生品读:“……便排出九文大钱”句中的“排”字,品读“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中的“摸”等字词的含义及作用。在抓关键字词进行品读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关键句进行阅读、分析。
如教学《背影》一文时,让学生思考“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并让学生从课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关键性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关键性语句;《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看似平常却直击人物灵魂的一句话,怎能让它从师生眼前滑过?
除了抓关键句,还要进一步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段与学生共同品读和分析。如教学《社戏》这篇文章时,可以将文章最后一段作为关键段,通过品读,师生共同分析作者情感及文章的主旨。
三、如何引领学生走好阅读课的第三步(鉴赏、评价文章的特色)
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作小结、论思想、品艺术。即在总结课时设计“谈谈本文写作特点”这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及语言表现力等诸多方面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培养、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
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归纳出作者以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揭示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教学《社戏》一文时,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和细腻的人物刻画不会很在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应该精讲、少讲,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片段和语句,放手讓他们去读、去讨论、去品味、去领悟。因为这是文章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师要点拨引导,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小组讨论,分别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集体的智慧,总结出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师生双方应密切配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共同感知、概括文章内容,共同分析文章的形式,共同鉴赏和评价文章特色。笔者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阅读教学的脚步将越走越潇洒,阅读教学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刘影)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引领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如何在阅读教学课上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这是每个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文学习就是“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一个来回。”即通过弄清语文形式来理解文章内容,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为什么用这种语文形式来表达这个内容。即语文形式-文章内容-语文形式。这一理论给了笔者很大的启示。笔者认为在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引领学生分三步走一个来回:
第一步:引领学生明白文章写什么—文章的内容。这一步着力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二步:引领学生分析文章怎样写-文章的形式。这一步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第三步:引领学生总结文章为什么这样写-文章的特色。这一步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一、教师如何领着学生走好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明白文章的内容)
笔者认为应当做到引领学生对文本整体感悟、把握重点,突出中心。具体讲就是辨文体、找线索、理结构、明主旨。这一步着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情况下,依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寻找线索,弄清文脉。在这一过程中可采用为各段落拟写小标题的方式,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梳理、概括。再进一步根据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散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特征,分别围绕事、物、人、情和理等方面,概括出文章中心。
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这条线索,并编写出“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四个段落标题,为分析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旨作好准备。
又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引领学生以“春”为线索,写出“盼春、绘春、颂春”这三个小标题,理清文章的脉络,明确了作者热爱春天、赞颂春天的感情。在指导学生学习《最后一课》时,虽然文章内容多,篇幅长,但只要指导学生抓住“最后一课”这条明线,便能理清全文“课前、上课、下课”三个层次,把握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师生学法语、爱祖国的情怀,概括出文章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在教学《背影》一课时,笔者指导学生找到文中多次出现的“父亲的背影”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列出“忆背影、见背影、梦背影”三个标题,使学生初步感知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好阅读教学课的第二步(分析文章的形式)
笔者认为应当做到抓关键,懂含义,知作用。即抓住关键字、词、句、段品读评析,从含义、作用等方面品出文本的形式美。这一步着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思维的发展来讲内容。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所有这些都跟文章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把两者分开讲,这堂讲思想内容,另一堂专门讲语言,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堂课才算成功。”于漪老师说过:“要真正读懂教材,既懂字面,又读懂内涵,还要读懂字面和内涵如胶似膝的关系。”对于大师们的精辟理论,笔者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深有感触。
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春》一课时,让学生品读“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钻”字和“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中的“闹”的含义和作用。教学《孔乙己》时让学生品读:“……便排出九文大钱”句中的“排”字,品读“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中的“摸”等字词的含义及作用。在抓关键字词进行品读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关键句进行阅读、分析。
如教学《背影》一文时,让学生思考“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并让学生从课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关键性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关键性语句;《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看似平常却直击人物灵魂的一句话,怎能让它从师生眼前滑过?
除了抓关键句,还要进一步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段与学生共同品读和分析。如教学《社戏》这篇文章时,可以将文章最后一段作为关键段,通过品读,师生共同分析作者情感及文章的主旨。
三、如何引领学生走好阅读课的第三步(鉴赏、评价文章的特色)
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作小结、论思想、品艺术。即在总结课时设计“谈谈本文写作特点”这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及语言表现力等诸多方面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培养、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
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归纳出作者以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揭示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教学《社戏》一文时,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和细腻的人物刻画不会很在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应该精讲、少讲,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片段和语句,放手讓他们去读、去讨论、去品味、去领悟。因为这是文章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师要点拨引导,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小组讨论,分别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集体的智慧,总结出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师生双方应密切配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共同感知、概括文章内容,共同分析文章的形式,共同鉴赏和评价文章特色。笔者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阅读教学的脚步将越走越潇洒,阅读教学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