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观点深邃,洞悉幽微,学识渊博,语言诙谐幽默,信手拈来,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仅谈谈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成语运用技巧。
1 成语换序。
例:“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为了忘却的记念》)在这里,作者将“损人利己”换序,成了“损己利人”,一字之换,意思相反,把柔石的高尚品质: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表现得非常真切,显示出新、旧道德观的对立。
2 成语换字。
如:《孔乙己》
在文中,鲁迅先生把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迂腐、好喝懒做的性格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不用“好吃懒做”这一成语,而把“吃”换成“喝”,从而既突出了孔乙己好逸恶劳、嗜酒如命的个性。又反映了孔乙己生活清贫潦倒,根本不敢问津美味佳肴,只能以喝代吃的可悲处境。
又如:《一件小事》一文中
作者将“头破血流”的“流”换成“出”,一字之易,表达的伤势及后果迥然不同。
3 成语仿拟。
如:《人生识字胡涂始》这个标题,就是仿拟而来,作者在释题中说:“中国的成语只有‘人生识字忧患始’,这一句是我翻造的。”这一“翻造”就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匠心。
又如:“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掬了。老态可掬了,圆稳而已,自己却误以为识路。”(《且介亭杂文二集·后序》)
句中的“灰色可掬”、“老态可掬”是从“笑容可掬”仿拟而来,这一仿拟体现了作者语言的诙谐生动。、
再如:党恩高厚——仿拟“天恩高厚”。(《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
N日不见,如隔M秋——仿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集外集拾遗·补救世道文件四种》)
寿终牢寝—一仿拟“寿终正寝”。(《鲁迅书信集下·致沈雁冰》)
谋成事遂——仿拟“功成名遂”。(《华盖集·并外闲话三》)
旁征博访—一仿拟“旁征博引”。(《而己集·读书杂说》)
自出新裁——仿拟“别出心裁”。(《坟·看镜有感》)
文床秋梦——仿拟“同床异梦”。(《风月谈·文床秋梦》)
以上仿拟例子,是先生别出心裁,运用语言的成功范例,具有鲜明的个性,这也是形成先生语言诙谐生动、辛辣尖锐、对比鲜明、言简意赅的重要原因,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学习。
4 成语浓缩
如:“这一场‘龙虎斗’似乎并无胜败,也不知道看的人可满足,都没有发什么议论,而阿Q却仍然没有人来叫他做短工。”(《阿Q正传》)
这里,“龙虎斗”一词,是成语“龙争虎斗”的缩写。龙争虎斗,又作“虎斗龙争”,形容斗争或竞赛十分激烈。在这里,阿Q和小D两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奴隶的“龙虎斗”,已经和原意大相径庭,令人在诙谐的笑声中深省。
又如:“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骂,而现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阿Q正传》)
这里的“敌忾”一词,显然为“同仇敌忾”的缩写。阿Q对小尼姑的愤恨只能用“敌忾”而不能用“同仇敌忾”。如果原封不动地使用原来成语。两人的性格就全变了,一个不会骂“断子绝孙”,另一个也不会骂“秃儿驴”了。
5 成语扩用。
如:“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日月,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狂人日记》)句中“语颇错杂无伦次”七个字,明显是成语“语无伦次”的扩写。“语无伦次”成语的扩用,舍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果单用“语无伦次”,那就是狂人的日记颠三倒四,没有条理,即不成为日记了。而加上“颇错杂”三字,即变为“有些错杂”,就说明狂人的日记,整体上是清楚的、明白的、连贯的,能说明自己意思。这样一扩展,很切合文意,值得玩味。
又如:“其实几个旁听的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阿Q正传》)
成语“肃然起敬”,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变成了“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锣声镗镗,酒后的阿Q手舞足蹈的同时,细细地排起来比秀才长三辈,因此感到光荣,而旁听的人却不是肃然起敬,而是“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既表现了“旁听的人”的精神麻木,又把原来庄重的意思变为诙谐,和作品的风格浑然一体。而这里如果用“肃然起敬”,就不符合作品的要求。
6 成语化用
如“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着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药》)
句中的“褴褛的衣裙”显然是化用成语“衣衫褴褛”的结果。之所以这样化用,是因为行文的需要:“衣衫褴褛”一词文言味较浓,既不符合华大妈的身份,又与上文的偏正结构短语“半白头发”也不对称,因而,作者巧妙地把成语“衣衫褴褛”灵活地进行活用,充分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
鲁迅先生巧用成语的范例,对于我们在作文中亮化自己的语言,不无启迪意义,同学们在“正确使用词语”这一专题中积累了大量成语,为何不学习大师变废为宝,化死为活的语言表达技巧来亮化自己的语言呢?
1 成语换序。
例:“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为了忘却的记念》)在这里,作者将“损人利己”换序,成了“损己利人”,一字之换,意思相反,把柔石的高尚品质: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表现得非常真切,显示出新、旧道德观的对立。
2 成语换字。
如:《孔乙己》
在文中,鲁迅先生把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迂腐、好喝懒做的性格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不用“好吃懒做”这一成语,而把“吃”换成“喝”,从而既突出了孔乙己好逸恶劳、嗜酒如命的个性。又反映了孔乙己生活清贫潦倒,根本不敢问津美味佳肴,只能以喝代吃的可悲处境。
又如:《一件小事》一文中
作者将“头破血流”的“流”换成“出”,一字之易,表达的伤势及后果迥然不同。
3 成语仿拟。
如:《人生识字胡涂始》这个标题,就是仿拟而来,作者在释题中说:“中国的成语只有‘人生识字忧患始’,这一句是我翻造的。”这一“翻造”就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匠心。
又如:“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掬了。老态可掬了,圆稳而已,自己却误以为识路。”(《且介亭杂文二集·后序》)
句中的“灰色可掬”、“老态可掬”是从“笑容可掬”仿拟而来,这一仿拟体现了作者语言的诙谐生动。、
再如:党恩高厚——仿拟“天恩高厚”。(《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
N日不见,如隔M秋——仿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集外集拾遗·补救世道文件四种》)
寿终牢寝—一仿拟“寿终正寝”。(《鲁迅书信集下·致沈雁冰》)
谋成事遂——仿拟“功成名遂”。(《华盖集·并外闲话三》)
旁征博访—一仿拟“旁征博引”。(《而己集·读书杂说》)
自出新裁——仿拟“别出心裁”。(《坟·看镜有感》)
文床秋梦——仿拟“同床异梦”。(《风月谈·文床秋梦》)
以上仿拟例子,是先生别出心裁,运用语言的成功范例,具有鲜明的个性,这也是形成先生语言诙谐生动、辛辣尖锐、对比鲜明、言简意赅的重要原因,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学习。
4 成语浓缩
如:“这一场‘龙虎斗’似乎并无胜败,也不知道看的人可满足,都没有发什么议论,而阿Q却仍然没有人来叫他做短工。”(《阿Q正传》)
这里,“龙虎斗”一词,是成语“龙争虎斗”的缩写。龙争虎斗,又作“虎斗龙争”,形容斗争或竞赛十分激烈。在这里,阿Q和小D两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奴隶的“龙虎斗”,已经和原意大相径庭,令人在诙谐的笑声中深省。
又如:“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骂,而现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阿Q正传》)
这里的“敌忾”一词,显然为“同仇敌忾”的缩写。阿Q对小尼姑的愤恨只能用“敌忾”而不能用“同仇敌忾”。如果原封不动地使用原来成语。两人的性格就全变了,一个不会骂“断子绝孙”,另一个也不会骂“秃儿驴”了。
5 成语扩用。
如:“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日月,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狂人日记》)句中“语颇错杂无伦次”七个字,明显是成语“语无伦次”的扩写。“语无伦次”成语的扩用,舍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果单用“语无伦次”,那就是狂人的日记颠三倒四,没有条理,即不成为日记了。而加上“颇错杂”三字,即变为“有些错杂”,就说明狂人的日记,整体上是清楚的、明白的、连贯的,能说明自己意思。这样一扩展,很切合文意,值得玩味。
又如:“其实几个旁听的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阿Q正传》)
成语“肃然起敬”,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变成了“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锣声镗镗,酒后的阿Q手舞足蹈的同时,细细地排起来比秀才长三辈,因此感到光荣,而旁听的人却不是肃然起敬,而是“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既表现了“旁听的人”的精神麻木,又把原来庄重的意思变为诙谐,和作品的风格浑然一体。而这里如果用“肃然起敬”,就不符合作品的要求。
6 成语化用
如“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着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药》)
句中的“褴褛的衣裙”显然是化用成语“衣衫褴褛”的结果。之所以这样化用,是因为行文的需要:“衣衫褴褛”一词文言味较浓,既不符合华大妈的身份,又与上文的偏正结构短语“半白头发”也不对称,因而,作者巧妙地把成语“衣衫褴褛”灵活地进行活用,充分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
鲁迅先生巧用成语的范例,对于我们在作文中亮化自己的语言,不无启迪意义,同学们在“正确使用词语”这一专题中积累了大量成语,为何不学习大师变废为宝,化死为活的语言表达技巧来亮化自己的语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