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高校频发大学生伤人及自杀事件。随着毕业生群体的不断增加,他们面临越来越多的人际交往问题、情感心理问题及就业压力问题,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有人便选择伤人或轻生,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开展“生命教育”,科学合理地设置“生命教育”课程,以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生命教育;课程设置;危机干预
“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方国家。当时,西方国家针对吸毒、暴力、艾滋病等社会问题,于1979年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成立了一个名为“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的国际性组织,明确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广大学生重新认识生命的真谛,并珍惜生命、创新生命,成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涵。
一、当前高校面临的“生命”问题及“生命教育”开展情况
大学曾经是无数学子心中圣洁的殿堂,但是近年来大学校园里日益增多的暴力、自杀事件,却给宁静的校园增添了不和谐的“噪音”。据北京回龙观医院对卫生部提供的死因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自杀是15~34岁青少年人群的第一死因”。此外,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大学生自杀率约为0.2‰,比全国自杀率(0.1‰)高出一倍。作为朝气蓬勃、正处于人生最为青春阳光的阶段的大学生,为何如此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究其根本,高校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高校中切实开展“生命教育”的工作,具有其迫切性和必要性。
教育与生命应该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教育的载体是学生,是鲜活的生命,生命是实现教育实践的物质基础,提高生命的质量是提高教育成效的重要前提。但长期以来,高校在专业学科教育和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着把“教育”和“生命”割离开来的现象,在教育理念上片面强调教育的功能性和实效性,忽视教育过程中的生命价值,没有把对“生命”的教育放到学生思想观的形成中去,导致产生了一些现实问题。而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实施“生命教育”,则有利于促进教育工作回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出发点,有利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性和人生观的提高。
二、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
高校作为我国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主阵地,承担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群体思想独立、追求自由,对敏感事件反映敏锐,容易表露个人情感,也容易演变成过激行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情况下,大量的西方文化和审美观念以及价值取向无孔不入地侵入我们的生活,如今社会上还存在着种种拜金主义和不良思想。“生命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希望通过“生命教育”,让广大青年学生拥有和谐、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创新进取的精神,有不断追求理想和目标并为之奋斗的动力,同时学会尊重生命和爱惜生命,为校园的和谐环境创造最基本的条件。所以说,“生命教育”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必备条件和基础,只有拥有和谐的校园环境以及人文环境,高校才能顺利履行自身所承担的职责——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2.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命教育”的本质是尊重生命及其存在的价值,没有“生命”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而只能称之为“训练”。关怀生命应该是教育的基本内涵,是教育的基本任务。我国当前的教育往往只重视学生的生存问题,教给学生生存的知识与技能,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对生存意义的思考。这种教育方式的直接结果就是使受教育者拥有了出色的生存能力,但却无法让他们真正认识到生命本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而“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入手,进而让受教育者认识到自我的生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意识到人只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做到领悟生命的价值,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正意义。也只有在体会到生命的真正意义的前提下,学生才会主动去提高自我的科学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升自我的道德品质等,从而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如何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有效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是一个不断发展成长的过程,总是处于不断的生成和建构中,有限的生命总是在无限的追求中获得升华。“生命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以下“生命”认知:一是认知自我,从生命的角度出发,真正认识自己,进而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二是认知他人,理解尊重他人生命的内涵,关心他人并给予帮助,珍爱与尊重他人的生命;三是认知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生命的含义,创造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
1.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大力普及“生命教育”
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一条值得研究探讨的可行性很高的途径。通过课程的形式进行教育,可以有效提高“生命教育”的受重视度。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只有少数个别学校有相关课程安排。而1996年前后,台湾地区就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其中高中阶段就推出了“生命教育概论”“哲学与人生”“宗教与人生”“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抉择”等八门生命教育选修课程。比照目前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资源,我国完全可以在高校开展教育过程中开设此类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有进行类似“生命教育”的课程安排是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系统科学的加入“生命教育”,提高其针对性,引导学生从容面对平常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科学有效的处事手段有效处理这些困难,那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达到新的高度。“生命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自我的生命,而且还要教会学生认识他人生命、自然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所涉及的范围是较为广泛的。所以,应该科学合理地进行相关课程的设置,形成科学化、常态化的课程教育,进而渗透到其他学科和校园生活中去,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2.以人文教育促进“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推行与实施,必须具备其必要的文化背景,而中国并不缺少滋生“生命教育”的土壤及营养。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蕴含着极深的生命意境。而如今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普遍缺失,也造成了青年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领悟的缺失。实际上,人文教育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在中国的教育中已经慢慢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这种情况如果不进行扭转,那么“生命教育”的开展就将缺少重要的文化基础和价值理念。只有促进人文学科的发展,把个人文化素养从个人层次提升到社会层次,从国家和当代社会的实际背景出发,提供价值导向和人文关怀,进而提升到“生命教育”的层面,才能从根本上引导学生以人文的视角去理解生命、尊重生命。而这也是高校教育的使命——通过科学教育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技术能力,通过人文教育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3.提升教师自身水平,发挥教师导向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及人生目标的确立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使“生命教育”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和作用,必须首先从教师入手,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让教师首先懂得如何领悟生命,并培养其开展“生命教育”的技巧。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应不断地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新的内容,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充实自身的内涵,从而给予学生更好的“生命”影响,并分享自己的成长过程和生命感悟。教师应该追求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模范和典型,并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和乐观处世态度影响学生。教师的素养及教育水平,直接决定了能否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生命,并为生命的真谛而奋斗,以实现生命价值。此外,师生间的关系,也直接影响着“生命教育”的成效。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但在现实教育体制中,师生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建立平等、健康的关系状态,师生之间若要产生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必须重构师生关系,而这种师生关系必须是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
参考文献:
郑晓江.关于“生命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5,(09):4-6.
关键词:生命教育;课程设置;危机干预
“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方国家。当时,西方国家针对吸毒、暴力、艾滋病等社会问题,于1979年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成立了一个名为“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的国际性组织,明确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广大学生重新认识生命的真谛,并珍惜生命、创新生命,成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涵。
一、当前高校面临的“生命”问题及“生命教育”开展情况
大学曾经是无数学子心中圣洁的殿堂,但是近年来大学校园里日益增多的暴力、自杀事件,却给宁静的校园增添了不和谐的“噪音”。据北京回龙观医院对卫生部提供的死因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自杀是15~34岁青少年人群的第一死因”。此外,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大学生自杀率约为0.2‰,比全国自杀率(0.1‰)高出一倍。作为朝气蓬勃、正处于人生最为青春阳光的阶段的大学生,为何如此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究其根本,高校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高校中切实开展“生命教育”的工作,具有其迫切性和必要性。
教育与生命应该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教育的载体是学生,是鲜活的生命,生命是实现教育实践的物质基础,提高生命的质量是提高教育成效的重要前提。但长期以来,高校在专业学科教育和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着把“教育”和“生命”割离开来的现象,在教育理念上片面强调教育的功能性和实效性,忽视教育过程中的生命价值,没有把对“生命”的教育放到学生思想观的形成中去,导致产生了一些现实问题。而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实施“生命教育”,则有利于促进教育工作回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出发点,有利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性和人生观的提高。
二、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
高校作为我国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主阵地,承担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群体思想独立、追求自由,对敏感事件反映敏锐,容易表露个人情感,也容易演变成过激行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情况下,大量的西方文化和审美观念以及价值取向无孔不入地侵入我们的生活,如今社会上还存在着种种拜金主义和不良思想。“生命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希望通过“生命教育”,让广大青年学生拥有和谐、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创新进取的精神,有不断追求理想和目标并为之奋斗的动力,同时学会尊重生命和爱惜生命,为校园的和谐环境创造最基本的条件。所以说,“生命教育”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必备条件和基础,只有拥有和谐的校园环境以及人文环境,高校才能顺利履行自身所承担的职责——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2.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命教育”的本质是尊重生命及其存在的价值,没有“生命”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而只能称之为“训练”。关怀生命应该是教育的基本内涵,是教育的基本任务。我国当前的教育往往只重视学生的生存问题,教给学生生存的知识与技能,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对生存意义的思考。这种教育方式的直接结果就是使受教育者拥有了出色的生存能力,但却无法让他们真正认识到生命本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而“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入手,进而让受教育者认识到自我的生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意识到人只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做到领悟生命的价值,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正意义。也只有在体会到生命的真正意义的前提下,学生才会主动去提高自我的科学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升自我的道德品质等,从而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如何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有效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是一个不断发展成长的过程,总是处于不断的生成和建构中,有限的生命总是在无限的追求中获得升华。“生命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以下“生命”认知:一是认知自我,从生命的角度出发,真正认识自己,进而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二是认知他人,理解尊重他人生命的内涵,关心他人并给予帮助,珍爱与尊重他人的生命;三是认知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生命的含义,创造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
1.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大力普及“生命教育”
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一条值得研究探讨的可行性很高的途径。通过课程的形式进行教育,可以有效提高“生命教育”的受重视度。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只有少数个别学校有相关课程安排。而1996年前后,台湾地区就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其中高中阶段就推出了“生命教育概论”“哲学与人生”“宗教与人生”“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抉择”等八门生命教育选修课程。比照目前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资源,我国完全可以在高校开展教育过程中开设此类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有进行类似“生命教育”的课程安排是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系统科学的加入“生命教育”,提高其针对性,引导学生从容面对平常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科学有效的处事手段有效处理这些困难,那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达到新的高度。“生命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自我的生命,而且还要教会学生认识他人生命、自然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所涉及的范围是较为广泛的。所以,应该科学合理地进行相关课程的设置,形成科学化、常态化的课程教育,进而渗透到其他学科和校园生活中去,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2.以人文教育促进“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推行与实施,必须具备其必要的文化背景,而中国并不缺少滋生“生命教育”的土壤及营养。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蕴含着极深的生命意境。而如今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普遍缺失,也造成了青年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领悟的缺失。实际上,人文教育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在中国的教育中已经慢慢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这种情况如果不进行扭转,那么“生命教育”的开展就将缺少重要的文化基础和价值理念。只有促进人文学科的发展,把个人文化素养从个人层次提升到社会层次,从国家和当代社会的实际背景出发,提供价值导向和人文关怀,进而提升到“生命教育”的层面,才能从根本上引导学生以人文的视角去理解生命、尊重生命。而这也是高校教育的使命——通过科学教育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技术能力,通过人文教育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3.提升教师自身水平,发挥教师导向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及人生目标的确立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使“生命教育”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和作用,必须首先从教师入手,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让教师首先懂得如何领悟生命,并培养其开展“生命教育”的技巧。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应不断地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新的内容,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充实自身的内涵,从而给予学生更好的“生命”影响,并分享自己的成长过程和生命感悟。教师应该追求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模范和典型,并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和乐观处世态度影响学生。教师的素养及教育水平,直接决定了能否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生命,并为生命的真谛而奋斗,以实现生命价值。此外,师生间的关系,也直接影响着“生命教育”的成效。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但在现实教育体制中,师生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建立平等、健康的关系状态,师生之间若要产生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必须重构师生关系,而这种师生关系必须是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
参考文献:
郑晓江.关于“生命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5,(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