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提高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本文从教学一线的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从四个方位来改进:关注默会知识,“弃明投暗”;“知政并行”,驾驭课堂;虚实结合拓展教育空间;突出“思考和考思”,达到终极考核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 教学实效 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1-064-02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但是目前的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实效却普遍差强人意,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匹配于新兴的大学生,这使得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大大降低,从而使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大打折扣。本文从教学一线的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着重从四个方位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一、关注默会知识,“弃明投暗”
根据英国学者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的默会知识理论,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头脑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是和显性知识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显性知识是指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而默会知识就是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它体现为一种能力、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大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会自发地运用已有的默会知识去捕捉、分析、比较、鉴别、判断、预期、修正、选择、放弃以及再捕捉新知识。可见大学生已有的默会知识对其学习行为起支配作用,是获得新知识的背景和解释框架;它又对新知识的获取有着过滤和解释作用,是显性知识内化的基础条件。同时,与显性知识相比,默会知识与行为之间更具有“亲和力”。而且默会知识对行为的影响是具有正负双向相关性的。就像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所说:“默会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源。”
可以预见,如果学生的默会知识与学校对其传达的显性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发生冲突,他们就往往会倾向于用理论知识来应付各种考试或检查,而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已有的默会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样的结果不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低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言行不一,记忆层面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其行为选择的不统一甚至完全背离。由此可见,要提高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真正通过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从而引导正确的行为,就必须关注默会知识,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空洞的说教,而推行缄默教育。缄默教育绝不是不言或放任,而是指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更加关注默会知识,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模式。它在教学实践中至少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要了解学生已有的默会知识。可以通过心里测试、谈话或设置场景事件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行为来了解学生的默会知识,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以期产生共鸣。
2.要注意使政治理论课中的显性知识转化为学生的默会知识,强化默会知识与行为之间的正相关性。首先就要求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所谓“亲其师,才能乐其友而信其道”,教师良好的业务素质、高尚的品德素质和人格魅力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在教学中更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体会,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最后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使课堂上讲授的显性知识最快和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的默会知识。
二、“知政并行”,驾驭课堂
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重要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经由知识教育,知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与载体,正所谓“学愈博而思愈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不能囿于知识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基本关系定位。那么如何在课堂讲授中正确地处理这二者的关系是提升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关键所在。
1、在教学内容上予思想政治教育于丰富的理论知识教育之中
抛弃传统的直接的空洞的说教,隐思想政治教育于丰富的理论知识讲授中。例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时,着重讲解每一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我党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从而得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同时,使学生从心里认识到每一理论成果都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指导社会实践的需要,自觉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且,教师应努力挖掘一切理论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形式增加知识渗透的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利用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辩论等教学方法,增加知识渗透的载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尤其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往往决定着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所有这些教学方法应用的目的也是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一堂课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视教学内容、教师及学生的特点不同而定。同时各种教学方法应该交替使用,做到自然而不做作。
三、虚实结合拓展教育空间
在体验经济时代,商家更注重消费者的体验过程,使消费者购买或消费商品的过程演变为一个充满欢乐的体验过程。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其中的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体验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人心中,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思想政治教育界也应该迎来体验教育时代,让学生的受教育过程演变为一个难忘的学习体验经历。我们除课堂这一体验空间外,还有一实一虚两个更佳的体验空间: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
1、现实社会
现实社会这一教育空间的拓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融入社会。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社会的习惯。观察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矛盾等等,并用已经学过的理论去分析现象、解释原因和解决问题。几乎任何一个新闻事件或社会活动都可以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教师更应注意引导学生融入社会。人是社会人,需要群体的认同,有强烈的归属感。但新兴一代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过于独立或者说是孤僻,不愿或不能和他人相处,不能接受现实,无法融入社会。许多大学生刑事案件的发生都是源于此,因此引导学生融入社会,让学生学会对社会的判断、选择和取舍,学会为人处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采用假期社会实践、新闻事件讨论或场景重现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多地走入社会。在社会的利益冲突中感知团体的政治利益,在社会的复杂多变中探寻永恒不变的真理,在社会的矛盾中找寻化解矛盾的力量,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让思想成长、成熟。
2、网络世界
进入新的千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地飞速发展,网络世界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一个不可或缺的生活空间。他们已经习惯于并愿意利用网络来娱乐、来沟通、来看世界,尤其许多的青年人更喜欢在网络上敞开自己的心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同时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教师在传道、授业中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波动调节不够,师生间沟通不足。因此,积极拓展网络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学生乐意学习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那么就投其所好,利用网络世界来拓展教育体验空间。教育者可以创建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模拟辩论赛、新闻事件讨论会,还可以通过QQ和emil和学生及时交流。其中注意教师在网络中的身份应该转变为学生的朋友、知己或亲人。在学生低落失去信心时给他扶持,帮他吹起号角;在学生困惑迷茫时为他指明道路;在学生快乐成功时为他喝彩,和他分享。总之通过网络给学生打造一个快乐难忘的学习体验空间。
四、突出“思考和考思”,达到终极考核目的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短板效应”理论认为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一理论被广泛使用于市场开发、销售和服务等领域,其实他同样适用于教育界。整个教育教学的最终效果如何绝不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优点,而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考核的形式和内容往往就是这块短板。传统教学模式下,政治理论课的考核非常简单,你只需要最后突击记忆就可以拿到优秀。这样的考核形式和内容决定了整个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的低下。因此,在考核形式和内容的设计上突出“思考和考思”,改善这块短板将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
1、突出考核学生的思考能力
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思考问题也不善思考问题,是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一个严重弊病。其原因有多种,但最终的考核中根本不用思考绝对是罪魁祸首。因此,考核的内容中应绝对增加需要学生独立思辨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平时也会注重对思考能力的训练,逐渐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思考习惯的养成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乃至他的一生都是十分有益的,是伴随一个人终身的品质。正像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好习惯让你一辈子都享用不尽它的利息,坏习惯让你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
目前政治理论课试卷中的材料分析和辨析题虽然被称之为主观分析题,但往往在材料的选取和问题的设计上仍旧以考理论记忆为主。只要理论记清背会再引用材料事件说明即可,依然没有让学生动脑思考。应该设计一些不是一个单纯理论就能解决的材料,需要学生运用多个已学的理论知识,加上自己的筛选、取舍、辨别,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才能答出的问题。
2、着重考察学生的思想状况
传统的政治理论课考试着重考察学生对概念、理论的掌握及应用,这好像无可厚非,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仅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理论并学会应用吗?不,绝不单单是这样。当思想退居二线,知识转化为信念的系数就会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只有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一个人才有可能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激发出其对事业的高度热情,才能具备为社会发展献身的奉献精神。既然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我们的终极目标,那这就应该是我们的考核重点。究竟每个学生在经过了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后,他的思想政治情况是怎样的,是否达到了我们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哪些欠缺?只有这些都能在我们的最终考核中有所反映,那么考核才是有效的。
因此,应该增加考核内容中让学生自由阐述的题目,例如对某个事件的看法,对各种言论的评判,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选择等等。考核的形式也应该更加灵活多变,比如设计模拟的突发事件场景,观察学生的反映和行为等。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武东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考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4
[3]宋立军,邹连方.从默会知识理论的视角透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0
[4]何强,白利鹏.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 教学实效 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1-064-02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但是目前的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实效却普遍差强人意,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匹配于新兴的大学生,这使得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大大降低,从而使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大打折扣。本文从教学一线的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着重从四个方位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一、关注默会知识,“弃明投暗”
根据英国学者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的默会知识理论,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头脑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是和显性知识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显性知识是指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而默会知识就是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它体现为一种能力、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大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会自发地运用已有的默会知识去捕捉、分析、比较、鉴别、判断、预期、修正、选择、放弃以及再捕捉新知识。可见大学生已有的默会知识对其学习行为起支配作用,是获得新知识的背景和解释框架;它又对新知识的获取有着过滤和解释作用,是显性知识内化的基础条件。同时,与显性知识相比,默会知识与行为之间更具有“亲和力”。而且默会知识对行为的影响是具有正负双向相关性的。就像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所说:“默会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源。”
可以预见,如果学生的默会知识与学校对其传达的显性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发生冲突,他们就往往会倾向于用理论知识来应付各种考试或检查,而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已有的默会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样的结果不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低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言行不一,记忆层面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其行为选择的不统一甚至完全背离。由此可见,要提高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真正通过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从而引导正确的行为,就必须关注默会知识,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空洞的说教,而推行缄默教育。缄默教育绝不是不言或放任,而是指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更加关注默会知识,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模式。它在教学实践中至少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要了解学生已有的默会知识。可以通过心里测试、谈话或设置场景事件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行为来了解学生的默会知识,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以期产生共鸣。
2.要注意使政治理论课中的显性知识转化为学生的默会知识,强化默会知识与行为之间的正相关性。首先就要求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所谓“亲其师,才能乐其友而信其道”,教师良好的业务素质、高尚的品德素质和人格魅力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在教学中更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体会,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最后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使课堂上讲授的显性知识最快和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的默会知识。
二、“知政并行”,驾驭课堂
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重要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经由知识教育,知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与载体,正所谓“学愈博而思愈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不能囿于知识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基本关系定位。那么如何在课堂讲授中正确地处理这二者的关系是提升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关键所在。
1、在教学内容上予思想政治教育于丰富的理论知识教育之中
抛弃传统的直接的空洞的说教,隐思想政治教育于丰富的理论知识讲授中。例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时,着重讲解每一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我党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从而得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同时,使学生从心里认识到每一理论成果都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指导社会实践的需要,自觉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且,教师应努力挖掘一切理论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形式增加知识渗透的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利用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辩论等教学方法,增加知识渗透的载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尤其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往往决定着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所有这些教学方法应用的目的也是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一堂课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视教学内容、教师及学生的特点不同而定。同时各种教学方法应该交替使用,做到自然而不做作。
三、虚实结合拓展教育空间
在体验经济时代,商家更注重消费者的体验过程,使消费者购买或消费商品的过程演变为一个充满欢乐的体验过程。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其中的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体验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人心中,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思想政治教育界也应该迎来体验教育时代,让学生的受教育过程演变为一个难忘的学习体验经历。我们除课堂这一体验空间外,还有一实一虚两个更佳的体验空间: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
1、现实社会
现实社会这一教育空间的拓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融入社会。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社会的习惯。观察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矛盾等等,并用已经学过的理论去分析现象、解释原因和解决问题。几乎任何一个新闻事件或社会活动都可以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教师更应注意引导学生融入社会。人是社会人,需要群体的认同,有强烈的归属感。但新兴一代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过于独立或者说是孤僻,不愿或不能和他人相处,不能接受现实,无法融入社会。许多大学生刑事案件的发生都是源于此,因此引导学生融入社会,让学生学会对社会的判断、选择和取舍,学会为人处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采用假期社会实践、新闻事件讨论或场景重现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多地走入社会。在社会的利益冲突中感知团体的政治利益,在社会的复杂多变中探寻永恒不变的真理,在社会的矛盾中找寻化解矛盾的力量,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让思想成长、成熟。
2、网络世界
进入新的千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地飞速发展,网络世界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一个不可或缺的生活空间。他们已经习惯于并愿意利用网络来娱乐、来沟通、来看世界,尤其许多的青年人更喜欢在网络上敞开自己的心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同时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教师在传道、授业中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波动调节不够,师生间沟通不足。因此,积极拓展网络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学生乐意学习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那么就投其所好,利用网络世界来拓展教育体验空间。教育者可以创建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模拟辩论赛、新闻事件讨论会,还可以通过QQ和emil和学生及时交流。其中注意教师在网络中的身份应该转变为学生的朋友、知己或亲人。在学生低落失去信心时给他扶持,帮他吹起号角;在学生困惑迷茫时为他指明道路;在学生快乐成功时为他喝彩,和他分享。总之通过网络给学生打造一个快乐难忘的学习体验空间。
四、突出“思考和考思”,达到终极考核目的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短板效应”理论认为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一理论被广泛使用于市场开发、销售和服务等领域,其实他同样适用于教育界。整个教育教学的最终效果如何绝不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优点,而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考核的形式和内容往往就是这块短板。传统教学模式下,政治理论课的考核非常简单,你只需要最后突击记忆就可以拿到优秀。这样的考核形式和内容决定了整个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的低下。因此,在考核形式和内容的设计上突出“思考和考思”,改善这块短板将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
1、突出考核学生的思考能力
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思考问题也不善思考问题,是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一个严重弊病。其原因有多种,但最终的考核中根本不用思考绝对是罪魁祸首。因此,考核的内容中应绝对增加需要学生独立思辨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平时也会注重对思考能力的训练,逐渐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思考习惯的养成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乃至他的一生都是十分有益的,是伴随一个人终身的品质。正像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好习惯让你一辈子都享用不尽它的利息,坏习惯让你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
目前政治理论课试卷中的材料分析和辨析题虽然被称之为主观分析题,但往往在材料的选取和问题的设计上仍旧以考理论记忆为主。只要理论记清背会再引用材料事件说明即可,依然没有让学生动脑思考。应该设计一些不是一个单纯理论就能解决的材料,需要学生运用多个已学的理论知识,加上自己的筛选、取舍、辨别,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才能答出的问题。
2、着重考察学生的思想状况
传统的政治理论课考试着重考察学生对概念、理论的掌握及应用,这好像无可厚非,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仅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理论并学会应用吗?不,绝不单单是这样。当思想退居二线,知识转化为信念的系数就会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只有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一个人才有可能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激发出其对事业的高度热情,才能具备为社会发展献身的奉献精神。既然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我们的终极目标,那这就应该是我们的考核重点。究竟每个学生在经过了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后,他的思想政治情况是怎样的,是否达到了我们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哪些欠缺?只有这些都能在我们的最终考核中有所反映,那么考核才是有效的。
因此,应该增加考核内容中让学生自由阐述的题目,例如对某个事件的看法,对各种言论的评判,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选择等等。考核的形式也应该更加灵活多变,比如设计模拟的突发事件场景,观察学生的反映和行为等。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武东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考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4
[3]宋立军,邹连方.从默会知识理论的视角透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0
[4]何强,白利鹏.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