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力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实际技能,它直接影响人们活动的效率。下面就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谈点看法。
一、 观察能力的培养
人类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感性认识这一过程离不开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生物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材料的观察,即通过运用实物(如动植物标本、教学挂图、生物模型、表格、数据、大自然中的生态环境等),同时利用幻灯、录像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眼进行观察和实验操作,对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充分的感知,形成鲜明的表象,为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天气转暖的时候,池水逐渐变绿,让同学们取一滴绿色的池水,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可看到许多微小的绿藻,并能观察到它们的形态结构。像这样引导学生观察事物,会使学生感兴趣,可以培养他们在观察事物时注意发现事物的特征。为了让学生明确观察的任务,调动其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诱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探索、去实践、去发现,从而主动地获得知识,培养其观察能力。
二、 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们科学发现、技术革新和艺术创造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一般要经过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再进一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和一定的知识结构相联系,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再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传授结构合理的知识,才能逐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抽象思维日益丰富,但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结合生物知识的教学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需要直接传授具体的感性经验。客观事物要引起人们清晰的感知,不仅需要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且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如果被感知的事物强度不够,则很难形成清晰的感知,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在课堂上要使学生获得准确清晰的信息,教师发出的信息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否则,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就会发生障碍。例如在《细胞》一节的教学中,因为细胞的体积微小,学生用肉眼观察根本就看不到,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常存在两个方面问题:其一是常常误认为细胞是平面的,而不是立体的;其二是不容易弄清楚细胞各部分所在的位置。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展示细胞的立体模型。如判断细胞核的位置时,如果对细胞的形状不了解,就不容易判断准确,细胞在成长之后,细胞质比较少,紧贴着细胞壁的内面成一薄层,细胞中央有一个大液泡。在这种情况下,细胞核就偏居于细胞一侧的细胞质中。如果从这一侧的正面看,就误认为细胞核居于正中央,不是在细胞质中,而是位于细胞液中了。利用细胞的立体模型进行讲解,从几个方位来看细胞,学生就不至于发生误解。细胞的形状比较抽象,但是通过演示细胞具体形象的立体模型,把比较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实践能力的培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生物教学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1. 改革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新编生物学教学教材十分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打破了旧教材的编写体例,力求体现启发式教学思想,引入了启发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实验指导合理地编排到有关章节之中,重视学生对实验用具和实验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因此教师安排实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具,参加实验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有益处。
2. 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外活动的内容很多,如:调查本地的动植物资源、参观大田农作物、请当地农业专家做报告、采取和制作标本、举办农业科技图片展览、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等。通过开展这些课外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四、 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是人们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运用过去具有的感性形象,在头脑中加工改造,构成一个从未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想象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将来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具有重要作用,人们要改造世界,就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根据青少年喜欢想象这一特点,教师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去鼓励和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如在《植物的类群》一编中讲到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因而豆科植物一般可以不必施肥,那么就可以啟发学生想象:如果让所有的农作物都生有根瘤菌,这岂不是更好?用这样的假设来激励学生想象,就把创造植物新类型的愿望埋藏在幼小的心灵里,使其产生好奇心,而好奇心往往促进想象能力的发展。教师只有使学生的想象力经常处于活跃状态,学生将来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郯城美澳学校)
一、 观察能力的培养
人类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感性认识这一过程离不开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生物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材料的观察,即通过运用实物(如动植物标本、教学挂图、生物模型、表格、数据、大自然中的生态环境等),同时利用幻灯、录像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眼进行观察和实验操作,对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充分的感知,形成鲜明的表象,为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天气转暖的时候,池水逐渐变绿,让同学们取一滴绿色的池水,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可看到许多微小的绿藻,并能观察到它们的形态结构。像这样引导学生观察事物,会使学生感兴趣,可以培养他们在观察事物时注意发现事物的特征。为了让学生明确观察的任务,调动其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诱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探索、去实践、去发现,从而主动地获得知识,培养其观察能力。
二、 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们科学发现、技术革新和艺术创造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一般要经过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再进一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和一定的知识结构相联系,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再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传授结构合理的知识,才能逐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抽象思维日益丰富,但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结合生物知识的教学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需要直接传授具体的感性经验。客观事物要引起人们清晰的感知,不仅需要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且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如果被感知的事物强度不够,则很难形成清晰的感知,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在课堂上要使学生获得准确清晰的信息,教师发出的信息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否则,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就会发生障碍。例如在《细胞》一节的教学中,因为细胞的体积微小,学生用肉眼观察根本就看不到,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常存在两个方面问题:其一是常常误认为细胞是平面的,而不是立体的;其二是不容易弄清楚细胞各部分所在的位置。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展示细胞的立体模型。如判断细胞核的位置时,如果对细胞的形状不了解,就不容易判断准确,细胞在成长之后,细胞质比较少,紧贴着细胞壁的内面成一薄层,细胞中央有一个大液泡。在这种情况下,细胞核就偏居于细胞一侧的细胞质中。如果从这一侧的正面看,就误认为细胞核居于正中央,不是在细胞质中,而是位于细胞液中了。利用细胞的立体模型进行讲解,从几个方位来看细胞,学生就不至于发生误解。细胞的形状比较抽象,但是通过演示细胞具体形象的立体模型,把比较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实践能力的培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生物教学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1. 改革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新编生物学教学教材十分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打破了旧教材的编写体例,力求体现启发式教学思想,引入了启发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实验指导合理地编排到有关章节之中,重视学生对实验用具和实验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因此教师安排实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具,参加实验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有益处。
2. 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外活动的内容很多,如:调查本地的动植物资源、参观大田农作物、请当地农业专家做报告、采取和制作标本、举办农业科技图片展览、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等。通过开展这些课外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四、 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是人们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运用过去具有的感性形象,在头脑中加工改造,构成一个从未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想象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将来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具有重要作用,人们要改造世界,就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根据青少年喜欢想象这一特点,教师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去鼓励和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如在《植物的类群》一编中讲到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因而豆科植物一般可以不必施肥,那么就可以啟发学生想象:如果让所有的农作物都生有根瘤菌,这岂不是更好?用这样的假设来激励学生想象,就把创造植物新类型的愿望埋藏在幼小的心灵里,使其产生好奇心,而好奇心往往促进想象能力的发展。教师只有使学生的想象力经常处于活跃状态,学生将来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郯城美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