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专业课的项目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本文就机电专业中学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进行探索,结合中职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思路,就正确认识中职机电专业的学科课程项目化,以及如何具体实施相关学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机电专业 学科课程 项目化教学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日趋深入,逐渐凸显出职业教育的方向是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从而缩短就业和实践的距离。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可以总结出其专业能力的定位是“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技能过硬”。
那么,为了使中职学生真正掌握所需的专业能力,专业课程的合理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专业课程来说,有选择性地、针对性地采用项目化教学,将是当今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自课改实行以来,项目教学通常运用于一些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相关的项目教材也林林总总。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学科课程)却很少有合适的项目教材。那么如何使得这一类学科课程也能进行合理的项目教学,从而进一步适应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尽可能地达到“三以一化”的目标呢?笔者以中职机电专业项目教学为例,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一、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
机电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应范围较广。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任职的工作岗位主要是从事机电产品的制造及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员、安装调试员、设备管理维修员、电气技术员、质量检验员、班组长等工作。当然也可以从事其他就业岗位,比如从事机电产品的营销、生产现场技术服务、机电设备自动化改装等工作;经过企业的再培养还可以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一线的主管、工段长、车间主任等工作。
我校设置专业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市场,依托行业和企业,努力做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因此课程设置的目标应是适应学生实际,适应社会需求,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根据中职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课程设置大致上可以分成四大块内容,即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应用课程、技术拓展课程及顶岗实习。
二、项目化课程的认知
当前中职学生知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而机电一体化专业涉及的课程较多,要求学生掌握机械、电子、液(气)压一体化技术,另外还需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护、调试和维修等。其中,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程,即学科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这些课程理论性较强,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基础的,其知识点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作为教师,应根据该学科知识结构的特点,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将学科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
何谓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是以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工作任务模块,驱动学生和教师整合理论和实践,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的教学活动。要求将必需的教学内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
机电专业中学科课程虽然也逐渐趋向于项目化教学,但区别于以实训为主的项目课程。一些实训类课程,已经有了非常多的项目教材。以《钳工实训》为例,翻开其项目教材的目录,可以看到教材是以一个个工作任务进行编排,将钳工基础知识、技能训练等内容和相关的金属材料、公差及数学知识整合,把相关知识按照难易不同和具体项目内容,安排在各处。每次只学习与项目(任务)相关的知识,不会出现一次学很多,等到用的时候又忘光了的现象。而以理论为主的学科性课程,以《机械基础》为例,虽然也有许多类似的项目教材,但还是以模块化的理论知识为主。例如,“模块一常用机构”、“模块二机械传动”等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任务。而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虽然也尽量秉承新的职教理念,做到理实一体化,有时也会穿插一些小任务进行知识巩固。但从大局上来看,还是进行以理论为主的教学。宣称“理实一体化”教学,而实际是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叠加,并未真正做到理论融于实践。因此,专业理论课(即学科课程)的教学并未真正实现向项目课程转变,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学科课程的“项目化”。
三、项目化课程的开发
对于机电专业中的学科课程,应使其和实训课程一样,做到“做中学、做中教”。
以机电专业的《机械制图》为例。《机械制图》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绘制和识读各类图样的能力。具体要求学生掌握正投影法并能运用形体分析法进行物体构形,掌握物体的各种表达方法,并能合理定制零部件的表达方案,能熟练运用二维绘图软件绘制工程图样。目前我校还是根据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制订并实施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虽比较系统,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部分学生甚至对该课程出现“恐惧”心理,严重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结合学生进行金工实习,要求会使用一般的工量具,将该课程的各知识点融入到各个工作项目中去。
例如可以测绘典型零件——齿轮轴,将轴类零件的表达方法、齿轮的规定画法、断面图的画法、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融入该工作任务。如此将学科课程项目化,较传统的理论授课有诸多益处:首先,以某一实际的零件为载体,比起枯燥的书本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该课程强调徒手绘图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绘图板上绘制图样,要比在同步习题册上绘制图样更能体现工作情境,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其三,项目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真实的零件,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提高了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项目课程强调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该项目的完成,必须要以正确使用工量具为基础。在测绘过程中,学生的一些错误操作会显现出来,教师或是同组合作者可对其进行纠正,学生可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为后续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再如《机械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每个章节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各个知识体系的容量及实践性具有各自特点。要将该课程进行项目化,在知识点的布局上规避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性、时序性矛盾。 例如,可将轴系零件这一章节内容分解成两个子任务来完成。任务一为理论教学,主要教授轴的类型、功用、材料、轴的结构及轴上零件的定位。任务二为实训教学,进行轴的测绘,画出草图。这一内容在前面所阐述的《机械制图》课程中已有涉及,为避免知识的重复讲授,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项目化课程的实践
对于学科类课程的项目化实施,可以通过建立三大机制促进项目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其一可以建立以教师管理为主导,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为主体的项目课程课堂管理机制。其二可以建立以教师评价为主导、以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体的项目课程学业评价机制。其三也可以建立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互动交流为主体的项目课程课堂指导机制。其实,诸如此类的方法,很多课程在进行项目化规划的时候也已经考虑到,但真正要付诸实施还需“天时、地利、人和”,即要有相关的实训场地、实验设备,具有一定专业水准及管理能力的师资等条件。
另外,在学生方面,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合作学习。教师组织一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设计项目,也就是拟出项目任务书。可将项目简介、学习目标、项目准备、项目实施、评价与反思等等归入其中。设计时要根据实际的项目考虑考核单元划分和评价标准。还可在学生中组建学习团队。项目小组和学习团队应由异质性的成员组成。教师可根据基础、能力、性格、性别等均衡搭配。每个项目小组和学习团队设置一个负责人,来组织协调小组或团队内的分工、协作、监督、检查和评价工作。以上所说都需要软件和硬件的相辅相成。软件指的是师生对项目课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解与适应,与项目课程相适应的各项制度的支撑等。硬件即学习资料准备、实训器材调试、教学场地布置,不应仅局限于教材和项目任务书,还应向学生提供相应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知识、技术、技能的关键词,并开放图书馆和阅览室(包括电子阅览室),有条件时应建立“云课堂”。
还有一个较重要也比较颠覆传统的教学情境是建立“模糊化”课堂。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即专业知识的讲授有时很难用45分钟的课堂来约束。特别是课程进行项目化以后,一个项目必须要有作为铺垫的前期知识,另外也会衍生出很多新的知识点,为下一个项目做准备。因此项目课程的课堂应向课前、课后拓展延伸。
如采用实训周的授课模式,该课程的时间节点就已经模糊化了。一个项目的完成对于不同的学生,或是不同的学习小组,教师没有办法来统一其所需的时间。课程项目化以后,一个项目将会涉及很多知识点,其教学内容也出现模糊化,并不像传统的授课那样富有条理性,往往是用什么教什么。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时也很难分清到底是教师在教,还是师生在探讨,抑或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这时师生间的行为即出现“模糊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
【关键词】机电专业 学科课程 项目化教学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日趋深入,逐渐凸显出职业教育的方向是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从而缩短就业和实践的距离。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可以总结出其专业能力的定位是“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技能过硬”。
那么,为了使中职学生真正掌握所需的专业能力,专业课程的合理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专业课程来说,有选择性地、针对性地采用项目化教学,将是当今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自课改实行以来,项目教学通常运用于一些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相关的项目教材也林林总总。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学科课程)却很少有合适的项目教材。那么如何使得这一类学科课程也能进行合理的项目教学,从而进一步适应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尽可能地达到“三以一化”的目标呢?笔者以中职机电专业项目教学为例,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一、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
机电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应范围较广。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任职的工作岗位主要是从事机电产品的制造及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员、安装调试员、设备管理维修员、电气技术员、质量检验员、班组长等工作。当然也可以从事其他就业岗位,比如从事机电产品的营销、生产现场技术服务、机电设备自动化改装等工作;经过企业的再培养还可以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一线的主管、工段长、车间主任等工作。
我校设置专业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市场,依托行业和企业,努力做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因此课程设置的目标应是适应学生实际,适应社会需求,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根据中职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课程设置大致上可以分成四大块内容,即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应用课程、技术拓展课程及顶岗实习。
二、项目化课程的认知
当前中职学生知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而机电一体化专业涉及的课程较多,要求学生掌握机械、电子、液(气)压一体化技术,另外还需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护、调试和维修等。其中,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程,即学科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这些课程理论性较强,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基础的,其知识点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作为教师,应根据该学科知识结构的特点,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将学科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
何谓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是以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工作任务模块,驱动学生和教师整合理论和实践,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的教学活动。要求将必需的教学内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
机电专业中学科课程虽然也逐渐趋向于项目化教学,但区别于以实训为主的项目课程。一些实训类课程,已经有了非常多的项目教材。以《钳工实训》为例,翻开其项目教材的目录,可以看到教材是以一个个工作任务进行编排,将钳工基础知识、技能训练等内容和相关的金属材料、公差及数学知识整合,把相关知识按照难易不同和具体项目内容,安排在各处。每次只学习与项目(任务)相关的知识,不会出现一次学很多,等到用的时候又忘光了的现象。而以理论为主的学科性课程,以《机械基础》为例,虽然也有许多类似的项目教材,但还是以模块化的理论知识为主。例如,“模块一常用机构”、“模块二机械传动”等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任务。而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虽然也尽量秉承新的职教理念,做到理实一体化,有时也会穿插一些小任务进行知识巩固。但从大局上来看,还是进行以理论为主的教学。宣称“理实一体化”教学,而实际是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叠加,并未真正做到理论融于实践。因此,专业理论课(即学科课程)的教学并未真正实现向项目课程转变,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学科课程的“项目化”。
三、项目化课程的开发
对于机电专业中的学科课程,应使其和实训课程一样,做到“做中学、做中教”。
以机电专业的《机械制图》为例。《机械制图》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绘制和识读各类图样的能力。具体要求学生掌握正投影法并能运用形体分析法进行物体构形,掌握物体的各种表达方法,并能合理定制零部件的表达方案,能熟练运用二维绘图软件绘制工程图样。目前我校还是根据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制订并实施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虽比较系统,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部分学生甚至对该课程出现“恐惧”心理,严重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结合学生进行金工实习,要求会使用一般的工量具,将该课程的各知识点融入到各个工作项目中去。
例如可以测绘典型零件——齿轮轴,将轴类零件的表达方法、齿轮的规定画法、断面图的画法、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融入该工作任务。如此将学科课程项目化,较传统的理论授课有诸多益处:首先,以某一实际的零件为载体,比起枯燥的书本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该课程强调徒手绘图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绘图板上绘制图样,要比在同步习题册上绘制图样更能体现工作情境,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其三,项目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真实的零件,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提高了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项目课程强调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该项目的完成,必须要以正确使用工量具为基础。在测绘过程中,学生的一些错误操作会显现出来,教师或是同组合作者可对其进行纠正,学生可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为后续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再如《机械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每个章节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各个知识体系的容量及实践性具有各自特点。要将该课程进行项目化,在知识点的布局上规避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性、时序性矛盾。 例如,可将轴系零件这一章节内容分解成两个子任务来完成。任务一为理论教学,主要教授轴的类型、功用、材料、轴的结构及轴上零件的定位。任务二为实训教学,进行轴的测绘,画出草图。这一内容在前面所阐述的《机械制图》课程中已有涉及,为避免知识的重复讲授,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项目化课程的实践
对于学科类课程的项目化实施,可以通过建立三大机制促进项目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其一可以建立以教师管理为主导,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为主体的项目课程课堂管理机制。其二可以建立以教师评价为主导、以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体的项目课程学业评价机制。其三也可以建立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互动交流为主体的项目课程课堂指导机制。其实,诸如此类的方法,很多课程在进行项目化规划的时候也已经考虑到,但真正要付诸实施还需“天时、地利、人和”,即要有相关的实训场地、实验设备,具有一定专业水准及管理能力的师资等条件。
另外,在学生方面,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合作学习。教师组织一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设计项目,也就是拟出项目任务书。可将项目简介、学习目标、项目准备、项目实施、评价与反思等等归入其中。设计时要根据实际的项目考虑考核单元划分和评价标准。还可在学生中组建学习团队。项目小组和学习团队应由异质性的成员组成。教师可根据基础、能力、性格、性别等均衡搭配。每个项目小组和学习团队设置一个负责人,来组织协调小组或团队内的分工、协作、监督、检查和评价工作。以上所说都需要软件和硬件的相辅相成。软件指的是师生对项目课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解与适应,与项目课程相适应的各项制度的支撑等。硬件即学习资料准备、实训器材调试、教学场地布置,不应仅局限于教材和项目任务书,还应向学生提供相应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知识、技术、技能的关键词,并开放图书馆和阅览室(包括电子阅览室),有条件时应建立“云课堂”。
还有一个较重要也比较颠覆传统的教学情境是建立“模糊化”课堂。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即专业知识的讲授有时很难用45分钟的课堂来约束。特别是课程进行项目化以后,一个项目必须要有作为铺垫的前期知识,另外也会衍生出很多新的知识点,为下一个项目做准备。因此项目课程的课堂应向课前、课后拓展延伸。
如采用实训周的授课模式,该课程的时间节点就已经模糊化了。一个项目的完成对于不同的学生,或是不同的学习小组,教师没有办法来统一其所需的时间。课程项目化以后,一个项目将会涉及很多知识点,其教学内容也出现模糊化,并不像传统的授课那样富有条理性,往往是用什么教什么。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时也很难分清到底是教师在教,还是师生在探讨,抑或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这时师生间的行为即出现“模糊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