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楼的走廊上又是一片“万马奔腾”,只听脚步声,就知道学生正在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赶到机房上信息技术课。网络、游戏成了学生“万马奔腾”的原动力。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特殊性,课堂秩序往往难以驾驭。针对少数抱着玩游戏、上网消遣的想法来上信息技术课的学生,有些教师干脆采用“一刀切”的做法,比如经常进行屏幕广播、采取严禁上网措施等等。学生机的一举一动受到电子教室的监控和管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产生失落感,渐渐丧失学习兴趣。
强硬的措施却“治标不治本”,面对信息技术课堂的秩序问题,我们不妨聆听学生心灵的声音,下面的“软着陆”策略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投其所好,寓教于乐。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如果把学生的这种天性适当地加以利用,把游戏和教学内容很好地结合,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兴,教师何乐而不为呢?我梳理了教材的所有章节,将一些课程巧妙地和游戏融合起来。比如,《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是一节理论课,依靠教师讲解、演示的效果并不好,往往是教师讲得卖力,学生听得无聊。我找来“解剖青蛙”Flash互动游戏。打开Flash文件,一只鲜活的青蛙跳了出来,利用游戏里准备好的大头针、剪刀、手术刀,将生物学中解剖青蛙的过程展现得栩栩如生。如果操作步骤不恰当,解剖就不能顺利进行下去。这个互动游戏让信息技术和生物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这堂课让学生大呼过瘾,直到一年后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时,只要提到“解剖青蛙”,学生就能将本节知识点流畅地说出来。可见,了解并合理利用学生的心理需要,能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暗藏玄机,出奇制胜。如何更好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动机呢?我在创设学习情境上做起了文章。一次,我在上课前打开了广播系统。上课铃响有一分钟了,我故意没有开始上课,学生都很疑惑,开始小声议论。这时,我对着麦克风说:“上课了!”计算机屏幕上出现了一个自动打开的文本文档,上面写着:请大家不要玩游戏了!学生看到都笑了。我知道学生注意的不仅仅是文本中的内容。接下来,我让学生注意到我的手没有操作鼠标,然后对着麦克风说:“打开课件!”计算机自动打开了事先做好的课件。大部分学生感到非常惊讶,议论纷纷,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我精心创设的情境将传统的“上课了”变成了智能化的导入。由于本堂课的导入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学生一直沉浸在浓厚的探究气氛中,没有一个学生私下玩游戏。下课铃声响了几分钟后,学生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机房。事实证明,有趣、新颖的学习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可以超过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
细分任务,“抱团取暖”。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不同,课堂任务完成速度差异非常大。信息技术能力强的学生在“拓展任务”完成后就无事可做;基础差的学生因为不会操作,自信心受挫,容易产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通过观察,这一头一尾的两段学生是最会在“非常”时段里干“私活”的。何不让他们“结对子”呢?于是,我重新调整学生的座位,将基础好、中、差的三类学生安排在一组,尽量保持组间平衡。同时,我引入了竞争机制,通过协作完成课堂任务快的小组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如教学《因特网信息的查找》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完成对“上海世博会”相关信息的查询。为了避免四人小组中能力强的学生“一锅端”的大包大揽现象,我事先和学生一起分析,将大任务细化成三个“子任务”和一个总结性任务,总结性任务必须在三个“子任务”都做好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这样一来,为了确保速度,小组内的其他三个学生必须同时承担分工,完成各自的“子任务”,能力最强的学生则在他们的基础上提炼和总结。在获得更多自由活动时间的诱惑下,这种“抱团取暖”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避免了干“私活”现象。
教师要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理。只有掌握了教学的“术”,才可以点石成金,信息技术课堂才会更加焕发活力、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江苏南菁高级中学)
强硬的措施却“治标不治本”,面对信息技术课堂的秩序问题,我们不妨聆听学生心灵的声音,下面的“软着陆”策略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投其所好,寓教于乐。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如果把学生的这种天性适当地加以利用,把游戏和教学内容很好地结合,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兴,教师何乐而不为呢?我梳理了教材的所有章节,将一些课程巧妙地和游戏融合起来。比如,《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是一节理论课,依靠教师讲解、演示的效果并不好,往往是教师讲得卖力,学生听得无聊。我找来“解剖青蛙”Flash互动游戏。打开Flash文件,一只鲜活的青蛙跳了出来,利用游戏里准备好的大头针、剪刀、手术刀,将生物学中解剖青蛙的过程展现得栩栩如生。如果操作步骤不恰当,解剖就不能顺利进行下去。这个互动游戏让信息技术和生物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这堂课让学生大呼过瘾,直到一年后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时,只要提到“解剖青蛙”,学生就能将本节知识点流畅地说出来。可见,了解并合理利用学生的心理需要,能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暗藏玄机,出奇制胜。如何更好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动机呢?我在创设学习情境上做起了文章。一次,我在上课前打开了广播系统。上课铃响有一分钟了,我故意没有开始上课,学生都很疑惑,开始小声议论。这时,我对着麦克风说:“上课了!”计算机屏幕上出现了一个自动打开的文本文档,上面写着:请大家不要玩游戏了!学生看到都笑了。我知道学生注意的不仅仅是文本中的内容。接下来,我让学生注意到我的手没有操作鼠标,然后对着麦克风说:“打开课件!”计算机自动打开了事先做好的课件。大部分学生感到非常惊讶,议论纷纷,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我精心创设的情境将传统的“上课了”变成了智能化的导入。由于本堂课的导入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学生一直沉浸在浓厚的探究气氛中,没有一个学生私下玩游戏。下课铃声响了几分钟后,学生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机房。事实证明,有趣、新颖的学习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可以超过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
细分任务,“抱团取暖”。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不同,课堂任务完成速度差异非常大。信息技术能力强的学生在“拓展任务”完成后就无事可做;基础差的学生因为不会操作,自信心受挫,容易产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通过观察,这一头一尾的两段学生是最会在“非常”时段里干“私活”的。何不让他们“结对子”呢?于是,我重新调整学生的座位,将基础好、中、差的三类学生安排在一组,尽量保持组间平衡。同时,我引入了竞争机制,通过协作完成课堂任务快的小组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如教学《因特网信息的查找》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完成对“上海世博会”相关信息的查询。为了避免四人小组中能力强的学生“一锅端”的大包大揽现象,我事先和学生一起分析,将大任务细化成三个“子任务”和一个总结性任务,总结性任务必须在三个“子任务”都做好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这样一来,为了确保速度,小组内的其他三个学生必须同时承担分工,完成各自的“子任务”,能力最强的学生则在他们的基础上提炼和总结。在获得更多自由活动时间的诱惑下,这种“抱团取暖”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避免了干“私活”现象。
教师要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理。只有掌握了教学的“术”,才可以点石成金,信息技术课堂才会更加焕发活力、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江苏南菁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