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年,职工工资不能如期发放;一年,销售人员垫付的差旅费不能报销;三年,医药费用不能报销;五年,职工集资款不能兑现……
重庆柴油机厂,这家拥有3362名职工的国有中型企业,由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资金短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呈现出十分窘迫的状况:全厂总资产12918万元,总负债12889万元,资产负债率99.8%;年产值2194万元,利润却是-991万元;因长期亏损而半停产,下岗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60%。
始建于1938年,曾荣获国家银质奖,在我国及东南亚市场享有良好信誉的重庆柴油机厂像一头衰老的黄牛,再也无法负重前行。
2000年12月的一天,当重柴厂破产的消息传出时,几百名职工群情激昂,他们堵断了厂门前的公路,振臂高呼:“为啥要破产!”“谁来管我们?”
职工对破产的相关政策一无所知,他们难以接受“破产”的现实。面对群众的呼声,企业领导层如坐针毡,他们深知,要是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将给厂区带来诸多不稳定的因素。
很快,在南岸区法院的指导下,由区经委牵头成立的破产清算组进驻重柴厂。清算组把职工反映的问题一一梳理后,在厂门口张贴出有关破产政策的宣传资料,并对“破产后安置费怎样计算”、“破产后职工住宅如何出售”、“养老保险怎么办理”等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解答。与此同时,清算组还把“为什么要破产”、“工厂资产状况”、“破产后能领多少钱”等更详细的问题印制成宣传册子,按组分发。清算组成员还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到职工家里走访,反复宣讲破产及其相关的政策。
职工的情绪暂时稳定了,可是深层次的问题又摆上案头:安置职工的经费从哪里来?
这个问题不仅涉及重柴厂,还涉及南岸区另外14家破产企业,如果解决不好,企业破产工作就无法有序进行。
问题棘手,但不得不处理,南岸区提出了“腾笼换鸟”的思路,即用企业破产后腾出来的有效资产、市场、产品、品牌等吸引有活力的企业,新引进的企业按一定比例注入首付款和前期定金。在此基础上,南岸区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资1000万元,设立破产周转金。破产周转金既可以为收购破产企业担保贷款,也可以为引进企业在基建改造和设备方面解决急需的资金,还可以用作安置职工的暂借费用。
有了周转金,职工安置费的难题迎刃而解。
一个月后,重柴厂的职工秩序井然地在厂财务室排成一条长龙,大家有说有笑,前来领取原厂欠下的各种费用。
有了周转金作后盾,重柴厂先后出台了一批解决遗留问题的措施:以厂原来正常分配住房原则为依据,职工的成套住宅和非成套住宅按房改政策优惠出售给职工,并在相关部门的配合和协助下完善房屋产权手续;退休职工进入社保、医保防护网,割断了常年不断的因医疗费、非统筹而引发不稳定的脐带;25%左右的在册中年职工提前退休……
一部分职工安静下来,一部分职工慢慢地接受了现实。但年富力强的职工仍然在担心,失去了工厂,没有了工作,生活来源怎么办?
清算组多次请市经委、市社会保障部门的同志与这部分职工代表座谈;区政府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各街道积极介入,举办了6期家政、电脑、保安等就业培训班。经过各部门共同努力,社保、医保、就业等问题开始着手解决,职工“瞻前”有工作,“顾后”有了保障。
一些职工不再等靠要,而是主动走出去寻找工作。副厂长沈超、工人刘平抓住商机,各自开办了摩配公司,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现已吸纳原厂职工30余人。
工厂破产了,但品牌不能丢,传统市场不能丢。破产后的重柴厂集中车间生产主要产品,保持销售市场畅通,让新接手的企业随时可以投入生产。
“笼子”腾出来了,“鸟儿”也要请进来。在破产的同时,重柴厂引进新企业的谈判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他们以现有的厂房、机器、产品、市场作为资本,吸引其他企业。经过无数次谈判,重庆力帆集团这只充满活力的“鸟儿”终于飞来了。
家住南岸上新街附近的汤清,刚把企业破产后得到的一次性补助金存进银行,就接到原工厂办公室打来的电话:“力帆来了,我们还是在生产柴油机,愿不愿意回来上班?”正为找工作而发愁的汤清高兴地说:“愿意,有工作做,当然愿意!”
走进原来的重柴厂,扑面而来的是一片兴旺的热闹场面,送货、接货的车辆络绎不绝。“质量就是饭碗、用户才是老板”,“积谷防饥、养儿防老”,“百年力帆、共同打造”的标语十分醒目。
开叉车的两名工人是原重柴厂的职工,谈到现在的工厂,他们感慨万分:“看着新厂子越办越红火,我们心里高兴啊!”
“腾笼换鸟”,使原重柴厂得以“涅槃”。目前,“力帆·重柴”有三个车间正在加班加点地赶订单,除生产原来的CC195柴油机等产品外,又增加了5个品种。去年一年,就实现产值2亿多元、利税3000万元。
重庆柴油机厂,这家拥有3362名职工的国有中型企业,由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资金短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呈现出十分窘迫的状况:全厂总资产12918万元,总负债12889万元,资产负债率99.8%;年产值2194万元,利润却是-991万元;因长期亏损而半停产,下岗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60%。
始建于1938年,曾荣获国家银质奖,在我国及东南亚市场享有良好信誉的重庆柴油机厂像一头衰老的黄牛,再也无法负重前行。
2000年12月的一天,当重柴厂破产的消息传出时,几百名职工群情激昂,他们堵断了厂门前的公路,振臂高呼:“为啥要破产!”“谁来管我们?”
职工对破产的相关政策一无所知,他们难以接受“破产”的现实。面对群众的呼声,企业领导层如坐针毡,他们深知,要是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将给厂区带来诸多不稳定的因素。
很快,在南岸区法院的指导下,由区经委牵头成立的破产清算组进驻重柴厂。清算组把职工反映的问题一一梳理后,在厂门口张贴出有关破产政策的宣传资料,并对“破产后安置费怎样计算”、“破产后职工住宅如何出售”、“养老保险怎么办理”等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解答。与此同时,清算组还把“为什么要破产”、“工厂资产状况”、“破产后能领多少钱”等更详细的问题印制成宣传册子,按组分发。清算组成员还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到职工家里走访,反复宣讲破产及其相关的政策。
职工的情绪暂时稳定了,可是深层次的问题又摆上案头:安置职工的经费从哪里来?
这个问题不仅涉及重柴厂,还涉及南岸区另外14家破产企业,如果解决不好,企业破产工作就无法有序进行。
问题棘手,但不得不处理,南岸区提出了“腾笼换鸟”的思路,即用企业破产后腾出来的有效资产、市场、产品、品牌等吸引有活力的企业,新引进的企业按一定比例注入首付款和前期定金。在此基础上,南岸区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资1000万元,设立破产周转金。破产周转金既可以为收购破产企业担保贷款,也可以为引进企业在基建改造和设备方面解决急需的资金,还可以用作安置职工的暂借费用。
有了周转金,职工安置费的难题迎刃而解。
一个月后,重柴厂的职工秩序井然地在厂财务室排成一条长龙,大家有说有笑,前来领取原厂欠下的各种费用。
有了周转金作后盾,重柴厂先后出台了一批解决遗留问题的措施:以厂原来正常分配住房原则为依据,职工的成套住宅和非成套住宅按房改政策优惠出售给职工,并在相关部门的配合和协助下完善房屋产权手续;退休职工进入社保、医保防护网,割断了常年不断的因医疗费、非统筹而引发不稳定的脐带;25%左右的在册中年职工提前退休……
一部分职工安静下来,一部分职工慢慢地接受了现实。但年富力强的职工仍然在担心,失去了工厂,没有了工作,生活来源怎么办?
清算组多次请市经委、市社会保障部门的同志与这部分职工代表座谈;区政府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各街道积极介入,举办了6期家政、电脑、保安等就业培训班。经过各部门共同努力,社保、医保、就业等问题开始着手解决,职工“瞻前”有工作,“顾后”有了保障。
一些职工不再等靠要,而是主动走出去寻找工作。副厂长沈超、工人刘平抓住商机,各自开办了摩配公司,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现已吸纳原厂职工30余人。
工厂破产了,但品牌不能丢,传统市场不能丢。破产后的重柴厂集中车间生产主要产品,保持销售市场畅通,让新接手的企业随时可以投入生产。
“笼子”腾出来了,“鸟儿”也要请进来。在破产的同时,重柴厂引进新企业的谈判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他们以现有的厂房、机器、产品、市场作为资本,吸引其他企业。经过无数次谈判,重庆力帆集团这只充满活力的“鸟儿”终于飞来了。
家住南岸上新街附近的汤清,刚把企业破产后得到的一次性补助金存进银行,就接到原工厂办公室打来的电话:“力帆来了,我们还是在生产柴油机,愿不愿意回来上班?”正为找工作而发愁的汤清高兴地说:“愿意,有工作做,当然愿意!”
走进原来的重柴厂,扑面而来的是一片兴旺的热闹场面,送货、接货的车辆络绎不绝。“质量就是饭碗、用户才是老板”,“积谷防饥、养儿防老”,“百年力帆、共同打造”的标语十分醒目。
开叉车的两名工人是原重柴厂的职工,谈到现在的工厂,他们感慨万分:“看着新厂子越办越红火,我们心里高兴啊!”
“腾笼换鸟”,使原重柴厂得以“涅槃”。目前,“力帆·重柴”有三个车间正在加班加点地赶订单,除生产原来的CC195柴油机等产品外,又增加了5个品种。去年一年,就实现产值2亿多元、利税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