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外有研究认为,家里准备食物的人如果比较喜欢烹饪,那么该家庭整体的营养水平会相对较高。不过,别高兴得太早!该研究还发现,有种给予型厨师是例外。研究认为,凡是家里有给予型厨师,家庭的整體营养水平不是更好,而是更糟。所谓给予型厨师指的是:虽然精心烹饪出来的食物很美味,但是,准备食物的目的性太强,专门只做家里人喜欢的几样菜肴。
是不是感觉有点熟悉?我们的父母或者祖父母辈就是这样的——他们总是只做我们喜欢吃的那几样食物,借此表达爱意。不过,给予型厨师越努力,做得越好吃,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就越令人担忧。
食物要通过嘴巴进入肚子,然后变成身体所需的营养。所以,好吃只是一个方面,而做什么样的饭菜能满足身体营养所需才是重点。那么,父母该如何选择食物,做好孩子的营养守门员呢?
品类丰富些,摄入均衡的营养
食物品类丰富,意味着摄入的营养可能会更均衡。家庭中做饭的人需要了解孩子营养所需的大原则。一般来说,可以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推荐的食物种类和数量为家人准备食物。比如,每天需要5~9份的不同种类的蔬菜和水果,还要准备蛋类、奶类、豆类、谷薯类和少量坚果类食物。选择肉类时,也要注意一周之中畜类、禽类和鱼虾类等食物都要分别适当选取。
保证食物品类的丰富,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接触更多的食物,丰富孩子的认知,还能扩展孩子的味觉范围,增加孩子对各种食物的接受度,减少孩子将来发生挑食、偏食的概率。
另一方面,在添加新食物时,孩子有时候可能没有做好准备而拒绝某种食物。如果能够提供足够的同类食物,也能够保证他在拒绝新食物时,能摄入到足够的营养。比如,给孩子添加深海鱼肉,如果孩子不喜欢,可以给孩子尝试添加海虾,这样即便孩子不爱吃深海鱼肉,但吃海虾也能够基本平衡孩子的膳食营养。
口味清淡些,品尝食物本来的味道
营养守门员还需要了解,健康饮食不仅要选择健康的食材,还要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而烹饪方式往往在家庭中是代代相传的。这就要求“守门员”打破陈规,想办法引入健康的烹饪方式让家人接受。
比如,有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口味较重,爱吃重油食物。重油食物的典型代表是红烧肉。红烧肉油脂丰富,香味十足,酱料浓郁,让人食欲好,能满足很多家长希望宝宝多吃、爱吃的愿望。
但是,同时也让很多孩子养成爱吃肉、重口味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家庭中,“守门员”要逐渐减少调味料的使用,减少酱香、红烧等烹饪方式,增加凉拌、清蒸、白煮的烹饪方式。如果孩子不喜欢没有味道的食物,比如土豆、鸡蛋等,还可以通过有甜味和鲜味的食物,比如虾皮、紫菜、香菇等食物来改善菜肴的味道,让菜肴不仅天然,也有滋味。
另外,孩子都喜欢吃糖,喝甜饮料。这是造成儿童肥胖,损伤视力的健康隐患,甚至有研究认为,过量食用糖会影响脑发育,损伤智力。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其实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吃过量的糖,成年后对糖的偏好也不会很强。所以,营养守门员要格外注意,除了适当满足孩子对糖的渴望,也要严格控制糖的摄入量。
分量小些,让孩子体会自己的需要
自己需要多少食物量就吃多少,不多吃,不少吃。这对孩子来说也是应该从小养成的健康饮食习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3岁前的孩子如果觉得吃饱了,就不会再继续吃。他是具备自主控制能力的。但如果这种能力没有保护好,5岁后的孩子如果遇到成人给他准备的食物量超过了需求,他也会尽量地去完成。吃在这里变成了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而不是自己的需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孩子在3岁之前,还没有建立规则的概念。他会完全根据自己的生理反应来判断是否还需要食物。可是,3岁以后,孩子开始社会化,开始接受同伴、父母、周围的人和环境的影响。而社会化的过程中,如果父母的要求过多,规则过于僵化或者规则制定不合理,比如,很多父母会规定不许剩饭,孩子把这样的规则内化后,就容易逐渐失去感知自己的能力。
3岁之前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知饥饱的能力。而小分量原则恰恰是在保护孩子的这种感知能力。比如,父母可以在盛饭时,先少盛一些,不够再添加;购买食物尽量选择小包装而不是家庭装,或者采取分装的办法,让孩子对食物量拥有掌控权。
总而言之,别小瞧了一日三餐,我们的口味偏好、饮食行为、家庭习惯都是从小在家庭的一日三餐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所以,家庭里买菜做饭的那个人,就是全家的营养守门员。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家人的健康状态,塑造了孩子的饮食行为习惯。而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让孩子有机会学习管理自己的膳食,做好自己的营养守门员。
是不是感觉有点熟悉?我们的父母或者祖父母辈就是这样的——他们总是只做我们喜欢吃的那几样食物,借此表达爱意。不过,给予型厨师越努力,做得越好吃,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就越令人担忧。
食物要通过嘴巴进入肚子,然后变成身体所需的营养。所以,好吃只是一个方面,而做什么样的饭菜能满足身体营养所需才是重点。那么,父母该如何选择食物,做好孩子的营养守门员呢?
品类丰富些,摄入均衡的营养
食物品类丰富,意味着摄入的营养可能会更均衡。家庭中做饭的人需要了解孩子营养所需的大原则。一般来说,可以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推荐的食物种类和数量为家人准备食物。比如,每天需要5~9份的不同种类的蔬菜和水果,还要准备蛋类、奶类、豆类、谷薯类和少量坚果类食物。选择肉类时,也要注意一周之中畜类、禽类和鱼虾类等食物都要分别适当选取。
保证食物品类的丰富,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接触更多的食物,丰富孩子的认知,还能扩展孩子的味觉范围,增加孩子对各种食物的接受度,减少孩子将来发生挑食、偏食的概率。
另一方面,在添加新食物时,孩子有时候可能没有做好准备而拒绝某种食物。如果能够提供足够的同类食物,也能够保证他在拒绝新食物时,能摄入到足够的营养。比如,给孩子添加深海鱼肉,如果孩子不喜欢,可以给孩子尝试添加海虾,这样即便孩子不爱吃深海鱼肉,但吃海虾也能够基本平衡孩子的膳食营养。
口味清淡些,品尝食物本来的味道
营养守门员还需要了解,健康饮食不仅要选择健康的食材,还要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而烹饪方式往往在家庭中是代代相传的。这就要求“守门员”打破陈规,想办法引入健康的烹饪方式让家人接受。
比如,有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口味较重,爱吃重油食物。重油食物的典型代表是红烧肉。红烧肉油脂丰富,香味十足,酱料浓郁,让人食欲好,能满足很多家长希望宝宝多吃、爱吃的愿望。
但是,同时也让很多孩子养成爱吃肉、重口味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家庭中,“守门员”要逐渐减少调味料的使用,减少酱香、红烧等烹饪方式,增加凉拌、清蒸、白煮的烹饪方式。如果孩子不喜欢没有味道的食物,比如土豆、鸡蛋等,还可以通过有甜味和鲜味的食物,比如虾皮、紫菜、香菇等食物来改善菜肴的味道,让菜肴不仅天然,也有滋味。
另外,孩子都喜欢吃糖,喝甜饮料。这是造成儿童肥胖,损伤视力的健康隐患,甚至有研究认为,过量食用糖会影响脑发育,损伤智力。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其实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吃过量的糖,成年后对糖的偏好也不会很强。所以,营养守门员要格外注意,除了适当满足孩子对糖的渴望,也要严格控制糖的摄入量。
分量小些,让孩子体会自己的需要
自己需要多少食物量就吃多少,不多吃,不少吃。这对孩子来说也是应该从小养成的健康饮食习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3岁前的孩子如果觉得吃饱了,就不会再继续吃。他是具备自主控制能力的。但如果这种能力没有保护好,5岁后的孩子如果遇到成人给他准备的食物量超过了需求,他也会尽量地去完成。吃在这里变成了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而不是自己的需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孩子在3岁之前,还没有建立规则的概念。他会完全根据自己的生理反应来判断是否还需要食物。可是,3岁以后,孩子开始社会化,开始接受同伴、父母、周围的人和环境的影响。而社会化的过程中,如果父母的要求过多,规则过于僵化或者规则制定不合理,比如,很多父母会规定不许剩饭,孩子把这样的规则内化后,就容易逐渐失去感知自己的能力。
3岁之前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知饥饱的能力。而小分量原则恰恰是在保护孩子的这种感知能力。比如,父母可以在盛饭时,先少盛一些,不够再添加;购买食物尽量选择小包装而不是家庭装,或者采取分装的办法,让孩子对食物量拥有掌控权。
总而言之,别小瞧了一日三餐,我们的口味偏好、饮食行为、家庭习惯都是从小在家庭的一日三餐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所以,家庭里买菜做饭的那个人,就是全家的营养守门员。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家人的健康状态,塑造了孩子的饮食行为习惯。而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让孩子有机会学习管理自己的膳食,做好自己的营养守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