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5月至1979年5月,固始县境内发掘出了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古墓和它的陪葬坑。主墓为“甲”字形,东西长12米、南北宽10.5、深17米。主墓上边为高7米的封土(当地群众俗称侯古堆)。墓坑内均为积沙积石,并掺少量青膏泥。斜坡墓道筑于墓坑东端,内填花土。墓坑下部置单棺双椁,棺内有墓主骨架一具,头东足西,经鉴定为成年女性,其年龄在三十岁左右。椁内除随葬部分铜器、陶器和玉器等。侯古堆大墓座落在淮河支流史河西岸,蜿蜒北去的史河在其旁边静静地流向淮河。1978年春天,固始城关砖瓦厂工人在取土时发现了一个青铜鎛钟,引起了文物考古部门的重视。1978年8月的一天,隆隆的推土机开到了固始县城关东关至高处的侯古堆,钢铁巨铲划破了沉睡两千多年的土地。发掘侯古堆大墓的序幕正式拉开了,经过省、市考古工作者历时两年的精心发掘,在侯古堆发掘了一座春秋晚期大型木椁墓和陪葬椁室。
侯古堆主墓坐西向东,大体构成一长21米、宽10.5米、深23米的主墓体。墓口以上的封土系人工夯筑,墓坑以内全系积沙积石。整个墓的平面呈“甲”字形。清理完椁室以上的积沙积石,终于发现椁室中部为一主棺,主棺内还套一小棺,即双棺、单椁。主棺周围有17人为其殉葬,并各有一小棺为葬具。墓壁东、西、南三个方向出现盗洞,尤以偏西南盗洞最大,直径约4米,盗墓者直捣主墓棺椁。从盗洞里封填的木棍和小绳纹砖块等来分析,盗墓时间大约在东汉时期。主墓椁塌陷开裂十分严重,揭开棺盖之后,发现棺内有一层朱红色的糊状黏液。墓主人安放其中,头向东,但尸体和衣着早已腐烂,骨架尚存,头发保存尚好。死者身上和周围随葬许多玉器和珍珠,其中还有经化验证明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八颗“蜻蜓眼”玻璃珠,是入硷时死者佩戴之装饰品,还有鼻塞和玉人之类的饰件。头骨位于棺底东南角,经河南省医学院专家对其作骨骼鉴定,墓主人为一年轻女性,头发较黑,推测死者年龄在30岁左右,陪葬重器的“头厢”南半部空无一物,北半部残存一些陶器,显然贵重器物已被盗走。棺底板上有竹编凉席,花纹精细,工艺水平较高,在清理骨架时共发现14枚甜瓜籽。可见墓主人在夏季吃过瓜果之后不久死去的。
主棺椁周围17个殉葬者排列有序,当是墓主人的生前奴婢。他们骨骼齐全,无刀砍斧伤,可能是被统治者采用“赐死”的手段强迫殉葬的,与早期的奴隶制杀殉迥然不同。
在主墓北侧约13米处有一陪葬椁室,呈东西向长方形竖井坑,口大底小,口长9.40米、宽5.40米、底长8.66米、宽4.86米、深11.55米。全部用方木垒砌成木椁室。椁室四周均用青泥封填,椁室以上则用7米厚的青膏泥夯实,形成弧形顶。陪葬坑规模宏大,椁室砌筑复杂,随葬器物更是琳琅满目、富丽繁华,而且各类文物的位置井然有序。在椁室的西南隅集中存放着大批的青铜礼器和生活用具。特别是9件列鼎按大小依次排列尤为引人注目。在椁室的西北、东北和东南隅,则分别放置了3乘肩舆,这是我国考古史上的第一次重要发现。虽然被砸毁,但其轮廓结构仍清晰可辩,肩舆两侧又有成对的铜车軎和成堆的马衔、铜泡、铜环、铜节约等车马饰件,在西北肩舆的两端,还有两具马骨。在椁室的东南角,则有成套的乐器一套9件编钟,一套8件鎛钟,还有鼓和有柄鼓等。编钟和编鎛均随架塌落,可见原来系悬挂在钟架上的。在其附近还有3个“T”形的木钟槌。另外,还有6件漆雕花木瑟,上面覆盖有漆彩绘竹席,虽被砸毁,但彩绘花纹清晰可辨。在陪葬坑中部,还有漆木质的镇墓兽和彩绘木雕盘龙,彩绘木俎、豆等。出土的青铜器还有量、盉、簠、方豆、壶、舟、炉、匜、盒、勺等。另外,出土的铜盒内存有半盒花椒,从而证明了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已经会栽培和食用花椒。整个陪葬坑的陪葬文物,丰富多彩、种类齐全,无论车马出行,还是礼乐宴饮,应有尽有、富丽堂皇,俨然象座春秋时期的地下博物馆。
当地群众传说“侯古堆”是古代侯王墓由来已久,但究竟葬于何时?墓主人是何人?从发掘出土的大批文物和铜器上的铭文,已得到了充分的论证。
铜簠上铭文云:“有殷天已唐(汤)孙宋公辔乍(作)其妹勾夫人季子媵簧。”春秋称景公名栾,《史记》作头曼。可知这对铜簠是宋景公为其妹季子(勾邵夫人)出嫁时所作的媵器铜篮。墓主人经河南医学院专家鉴定确系女性,年龄在30岁左右。这并非巧合,死者很可能就是宋景公的妹妹勾部夫人。
侯古堆墓时代当在春秋未至战国初。当时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作为宋景公之妹勾郚夫人,可以僭越礼制葬9鼎及1套编钟、1套编鎛、6架木瑟和3乘肩舆等。特别是在墓主周围还有17人为其殉葬,说明死者本身享有较高的特权。她究竟是吴国谁的夫人呢?
墓主人既是宋国君之妹,绝非一般人的妻妾,宋国要与吴国结亲,国君之妹,理应嫁给吴国国君或太子。
宋景公其妹婚嫁年龄与卒年,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述:未元公在位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十一月卒。次年,子景公头曼立,作为景公的四妹,婚嫁之年当在景公立位之后,与吴国要人婚配,只有吴太子夫差的年岁相当。如果婚配能够成立,偏居东南的吴国夫人又如何在固始呢?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述:“十一年(公元前504年),吴王阖闾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楚恐而去郢徙(含湖北宜城东南)。”此言番,番音潘,楚邑名。又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六年(恰好也是公元前504年)。“四月已丑吴太子终累败楚舟师,获番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国大伤惧之。”
以上记载足以说明,春秋末年(即公元前504年),吴太子夫差伐楚,先行取潘。而潘国故城迄今犹存,就在固始县城及城北一带(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高出地面的城垣,全城呈南北长方形。周长13.5公里,城外有护城河,另外还有周长6.5公里的内城墙。城墙系统夯土筑成,下有基础槽。从建造特点和夯筑方法及其包含物,属东周时期无疑,与古潘国完全吻合。而侯古堆墓地,正在潘国城东南部郊外,当系夫差取潘之后,携带夫人占领潘地时,勾部夫人却在吃过甜瓜不久就急病发作,一命呜呼。当时天气炎热,又系初战告捷,领兵元帅夫人病卒,按照传统习俗,夫人理应归葬姑苏(今江苏苏州)或原出生地宋国,却葬在异国潘地。其原因可能是,恐扰乱军心、挫伤士气,且路途遥远,又系盛暑季节,远途运尸极为不便,只好以吴国的葬俗僭越周礼,给死者以厚葬。夫差为其夫人建造大型的墓椁和陪葬坑,甚至还在夫人主棺周围特意由17位亲近奴婢为其殉葬。入殓时,墓主人身上佩戴各种玉饰,并在身上洒上一层防腐粉。陪葬器物既有宋景公赠送给其妹的一对铜簋嫁品,还有墓主人随军出征时用过的三乘肩舆、两匹马、九鼎、一垒、二红铜镶嵌鸟兽花纹壶、一带盖豆、一连盖三足壶、三足铜炉、六架漆雕木瑟、鼓、还有大量精美的玉器。既然太子败楚舟师,楚人的一切物品自然也就成了吴军的战利品,所以潘子的两套编钟和簠钟也就成了勾邵夫人的随葬品。这样僭越周礼的厚葬,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是少有孤例,在考古发现中也是极其罕见的。
侯古堆主墓坐西向东,大体构成一长21米、宽10.5米、深23米的主墓体。墓口以上的封土系人工夯筑,墓坑以内全系积沙积石。整个墓的平面呈“甲”字形。清理完椁室以上的积沙积石,终于发现椁室中部为一主棺,主棺内还套一小棺,即双棺、单椁。主棺周围有17人为其殉葬,并各有一小棺为葬具。墓壁东、西、南三个方向出现盗洞,尤以偏西南盗洞最大,直径约4米,盗墓者直捣主墓棺椁。从盗洞里封填的木棍和小绳纹砖块等来分析,盗墓时间大约在东汉时期。主墓椁塌陷开裂十分严重,揭开棺盖之后,发现棺内有一层朱红色的糊状黏液。墓主人安放其中,头向东,但尸体和衣着早已腐烂,骨架尚存,头发保存尚好。死者身上和周围随葬许多玉器和珍珠,其中还有经化验证明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八颗“蜻蜓眼”玻璃珠,是入硷时死者佩戴之装饰品,还有鼻塞和玉人之类的饰件。头骨位于棺底东南角,经河南省医学院专家对其作骨骼鉴定,墓主人为一年轻女性,头发较黑,推测死者年龄在30岁左右,陪葬重器的“头厢”南半部空无一物,北半部残存一些陶器,显然贵重器物已被盗走。棺底板上有竹编凉席,花纹精细,工艺水平较高,在清理骨架时共发现14枚甜瓜籽。可见墓主人在夏季吃过瓜果之后不久死去的。
主棺椁周围17个殉葬者排列有序,当是墓主人的生前奴婢。他们骨骼齐全,无刀砍斧伤,可能是被统治者采用“赐死”的手段强迫殉葬的,与早期的奴隶制杀殉迥然不同。
在主墓北侧约13米处有一陪葬椁室,呈东西向长方形竖井坑,口大底小,口长9.40米、宽5.40米、底长8.66米、宽4.86米、深11.55米。全部用方木垒砌成木椁室。椁室四周均用青泥封填,椁室以上则用7米厚的青膏泥夯实,形成弧形顶。陪葬坑规模宏大,椁室砌筑复杂,随葬器物更是琳琅满目、富丽繁华,而且各类文物的位置井然有序。在椁室的西南隅集中存放着大批的青铜礼器和生活用具。特别是9件列鼎按大小依次排列尤为引人注目。在椁室的西北、东北和东南隅,则分别放置了3乘肩舆,这是我国考古史上的第一次重要发现。虽然被砸毁,但其轮廓结构仍清晰可辩,肩舆两侧又有成对的铜车軎和成堆的马衔、铜泡、铜环、铜节约等车马饰件,在西北肩舆的两端,还有两具马骨。在椁室的东南角,则有成套的乐器一套9件编钟,一套8件鎛钟,还有鼓和有柄鼓等。编钟和编鎛均随架塌落,可见原来系悬挂在钟架上的。在其附近还有3个“T”形的木钟槌。另外,还有6件漆雕花木瑟,上面覆盖有漆彩绘竹席,虽被砸毁,但彩绘花纹清晰可辨。在陪葬坑中部,还有漆木质的镇墓兽和彩绘木雕盘龙,彩绘木俎、豆等。出土的青铜器还有量、盉、簠、方豆、壶、舟、炉、匜、盒、勺等。另外,出土的铜盒内存有半盒花椒,从而证明了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已经会栽培和食用花椒。整个陪葬坑的陪葬文物,丰富多彩、种类齐全,无论车马出行,还是礼乐宴饮,应有尽有、富丽堂皇,俨然象座春秋时期的地下博物馆。
当地群众传说“侯古堆”是古代侯王墓由来已久,但究竟葬于何时?墓主人是何人?从发掘出土的大批文物和铜器上的铭文,已得到了充分的论证。
铜簠上铭文云:“有殷天已唐(汤)孙宋公辔乍(作)其妹勾夫人季子媵簧。”春秋称景公名栾,《史记》作头曼。可知这对铜簠是宋景公为其妹季子(勾邵夫人)出嫁时所作的媵器铜篮。墓主人经河南医学院专家鉴定确系女性,年龄在30岁左右。这并非巧合,死者很可能就是宋景公的妹妹勾部夫人。
侯古堆墓时代当在春秋未至战国初。当时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作为宋景公之妹勾郚夫人,可以僭越礼制葬9鼎及1套编钟、1套编鎛、6架木瑟和3乘肩舆等。特别是在墓主周围还有17人为其殉葬,说明死者本身享有较高的特权。她究竟是吴国谁的夫人呢?
墓主人既是宋国君之妹,绝非一般人的妻妾,宋国要与吴国结亲,国君之妹,理应嫁给吴国国君或太子。
宋景公其妹婚嫁年龄与卒年,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述:未元公在位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十一月卒。次年,子景公头曼立,作为景公的四妹,婚嫁之年当在景公立位之后,与吴国要人婚配,只有吴太子夫差的年岁相当。如果婚配能够成立,偏居东南的吴国夫人又如何在固始呢?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述:“十一年(公元前504年),吴王阖闾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楚恐而去郢徙(含湖北宜城东南)。”此言番,番音潘,楚邑名。又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六年(恰好也是公元前504年)。“四月已丑吴太子终累败楚舟师,获番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国大伤惧之。”
以上记载足以说明,春秋末年(即公元前504年),吴太子夫差伐楚,先行取潘。而潘国故城迄今犹存,就在固始县城及城北一带(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高出地面的城垣,全城呈南北长方形。周长13.5公里,城外有护城河,另外还有周长6.5公里的内城墙。城墙系统夯土筑成,下有基础槽。从建造特点和夯筑方法及其包含物,属东周时期无疑,与古潘国完全吻合。而侯古堆墓地,正在潘国城东南部郊外,当系夫差取潘之后,携带夫人占领潘地时,勾部夫人却在吃过甜瓜不久就急病发作,一命呜呼。当时天气炎热,又系初战告捷,领兵元帅夫人病卒,按照传统习俗,夫人理应归葬姑苏(今江苏苏州)或原出生地宋国,却葬在异国潘地。其原因可能是,恐扰乱军心、挫伤士气,且路途遥远,又系盛暑季节,远途运尸极为不便,只好以吴国的葬俗僭越周礼,给死者以厚葬。夫差为其夫人建造大型的墓椁和陪葬坑,甚至还在夫人主棺周围特意由17位亲近奴婢为其殉葬。入殓时,墓主人身上佩戴各种玉饰,并在身上洒上一层防腐粉。陪葬器物既有宋景公赠送给其妹的一对铜簋嫁品,还有墓主人随军出征时用过的三乘肩舆、两匹马、九鼎、一垒、二红铜镶嵌鸟兽花纹壶、一带盖豆、一连盖三足壶、三足铜炉、六架漆雕木瑟、鼓、还有大量精美的玉器。既然太子败楚舟师,楚人的一切物品自然也就成了吴军的战利品,所以潘子的两套编钟和簠钟也就成了勾邵夫人的随葬品。这样僭越周礼的厚葬,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是少有孤例,在考古发现中也是极其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