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庄则栋的自述里,长头发的嬉皮士科恩误上了中国球队的专车,从他运动衫上的字样,大家认出了他是美国人。
在那个中美敌对,叛徒、汉奸帽子满天飞的年代,中国运动员不能擅自和美国人接触,这是一条严格的纪律。
僵持了几分钟,车上没有人冒险搭理这名美国青年。倒是庄则栋以世界冠军的气度打破了僵局,拿出一条杭州织锦,向科恩走去,有人劝他“别去、别惹事、别理他”。
庄则栋捕捉到了国内逐渐松动的对美态度变化,他大胆放下了政治对立,转而用人与人的日常交往看待这次不期而遇,并送上了礼物。毛泽东事后赞道:庄则栋不仅球打得好,还会搞外交。
两个特立独行的异国年轻人先于他们的国家完成了破冰。
当他们走下车,新闻镜头定格下他们一笑泯恩仇的瞬间,科恩把织锦展示在胸前。第二天,科恩回赠庄一件运动衫,上面写着“Let it be”,那是披头士乐队一张专辑的名字《顺其自然》。
庄则栋捕捉到了国内逐渐松动的对美态度变化,他大胆放下了政治对立,转而用人与人的日常交往看待这次不期而遇,并送上了礼物。
美联社、日本共同社、法新社很快集中报道了这件引人联想揣测的新闻事件,有文章打出“中美向彼此靠近”的新闻标题。
庄则栋迈出的一步换来了美乒乓球队更为积极的反馈—他们能否像其他国家球队一样访问中国?尽管这是一个美国社会团体提出的非官方请求,但引起了中方的政治重视。
意见层层请示到中央,反馈回来的声音是“时机不成熟”,但指示在最后时刻来了个180度的转向。
据吴旭君回忆,白天,毛泽东圈阅完“不邀请美国队访华”的文件,但晚上吃过安眠药,毛泽东有些迷糊地让吴旭君传达“邀请美国队访华”的新决定。吴旭君记起主席的特别交代:吃过安眠药后说的话不算数。但吴旭君还是再三确认这次算数,才加急传递新信息。
毛泽东的决断也让大洋彼岸的尼克松喜出望外,对华主动行动竟以乒乓球队访华的形式实现。巧的是,半个月前,美国务院刚取消了美国护照赴中国大陆的旅行限制。一切显得顺其自然。
包括美国队在内的五国乒乓球队代表团到访中国,和他们一起远道而来的还有大批记者,接见他们的是周恩来。
据参与接待的外交部干部江承宗回忆。交流中,长头发嬉皮士科恩抛给周恩来一个问题:“总理先生,你对嬉皮士有什么评论?”
当时,青年嬉皮士掀起了反叛主流的文化运动,但这一风潮因乱性和毒品遭受批判,这是一个有些刁难的问题。
周恩来回答:“今天,世界上的青年对现状有不满,正在寻求真理……应当允许青年做各种不同的尝试……但应该设法找到人类大多数的共同点……如果发现这样做不正确,那就应该改变,这也是寻求真理的途径。”
几天后,一束鲜花转送到了周恩来的办公地,送花的人是科恩的母亲。

4月14日,美乒乓球队尚未结束访华,尼克松宣布结束持续了20年的对华贸易禁令,包括放宽对华的货币和航运管制。
这一次,双方都准确接到了对方发来的善意之球。美联社一篇报道形容,“乒乓球是通往北京的一个口子”。但踏进国门只是开端,从民间个人和团体,再到官方高层,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都下定决心,把步子迈得更大一些,只是接下来的行程仍需探路人。
探 路
1971年,乒乓球队结束访华之后的10天,两页来自中国的手写备忘录经巴基斯坦驻美大使希拉利送到了尼克松手中。上面写着:中国政府重申,愿意在北京公开接待美国总统的特使或美国务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
双方都准确接到了对方发来的善意之球。美联社一篇报道形容,“乒乓球是通往北京的一个口子”。
美国球队的访华经历也让尼克松和基辛格确信:被邀请的使节将踏上的是友好国家的领土。
基辛格成了为两国直接对话探路的总统特使,但中美双方相向而行的举动仍然谨慎且隐秘,他首访中国的任务就隐藏在访问巴基斯坦的行程中,就连白宫官员都知之甚少。
基辛格抵巴时,随行人员约百人,但秘密访华团只有6人,他装病,以狸猫换太子的方式从巴总统配合安排的休养别墅离开,飞赴北京。专机于凌晨尚未破晓时起飞,留给他的任务时间只有48小时,行动代号“波罗”,用的是曾到访中国的西方探险家马可·波罗的名字。
一行人受到了和预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礼遇,与基辛格会谈的是周恩来,他们共度了17个小时。期间,基辛格准备了一篇他自认为“略带虚饰”的开场白:“很多人访问过这个美丽、对我们来说却是神秘的国土……”周恩来举手打断他:“熟悉之后,它就不会像过去那样神秘了。”
彼此心领神会,消除神秘感是这次秘密访问的目标。
基辛格了解并欣赏中国领导人的谈判风格:“提出一个合理主张,详加说明,然后坚持到底。”他在回忆录里写道。
17小时的会谈没有掩盖双方的价值观分歧,且仍保持了清醒和务实:中美关系是飘忽不定的,随着历史发展,两国相向而行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但在这位探路人看来,跨过意识形态障碍、摆脱狭隘见地,取得持久成果仍有意义,因为它意味着双方在了解彼此根本目的上有了更多依据。 “他们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其信仰之坚定几乎达到狂热程度,同时他们又表现得很有信心,因此,在自己原则范围内与别人交往时,他们是精细的、可信赖的。”基辛格这样向尼克松报告他到访中国的初印象。

7月15日,秘访中国一周后,尼克松第一次公开宣布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外交进展,并称他将于1972年正式访问中国。这是一颗投向国际舆论的重磅炸弹,但他们庆幸的是,支持的声量完全压过了批评声。
基辛格的探路者使命没有结束。3个月后,他再赴北京,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任务,但这一回,他搭乘的是总统专机“空军一号”,随行人员相当于总统访问的全部人马,且公开出访,为尼克松访华作预演。
此时,中国刚刚经历了“9·13”事件,基辛格感觉到了氛围的紧张,但风波并没有明显干扰访问工作。
秘访中国一周后,尼克松第一次公开宣布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外交进展,并称他将于1972年正式访问中国。这是一颗投向国际舆论的重磅炸弹。
这一次双方的分歧和外交努力集中在了联合公报的文本起草上。
周恩来代表中方,不能认同基辛格提供的初稿,认为措辞“不是真实的反映”,公报应该摆出根本性的分歧,中方不希望在一份模棱两可、充满陈词滥调、不会被遵守的文件上签字;基辛格这才意识到“中国人并不怕面对现实分歧”,但美方也对过于强硬的文字表述、缺乏共同立场的声明感到不快。
但谁也不愿看到此行变成一场徒劳无功的表演秀。
草拟声明的工作成了体力竞赛,5天内数易其稿的难产之后,公报最终出炉。
这份为尼克松访华准备的联合公报突出了“反对霸权”的共同立场,“霸权”被认为是对苏联扩张的委婉表述,在核心的台湾问题上,美方声明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的提法被中方接受。
1971年初,中美之间的对话尚且通过第三方拐弯抹角地进行,多的是试探、疑虑、迟滞和等待,到了年末,中美已经建立了直接对话的渠道,摸索出了和对方领导人打交道的经验。
一条新的道路已经清晰,中国和美国不再各自走在独木桥上,而是在阳光道上相向而行。两国元首也迎来历史性的会面。
煮 酒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率近500人的访问团抵京,开始为期一周的访问,美方专机先后69次在中国机场起落。
当尼克松走出机舱,主动上前握住了等候他的周恩来的手,当天的日记里,关于这一握手瞬间,他写下一句广被引述的话: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短短几个小时后,中国元首毛泽东向他伸出手,两人双手交握长达1分钟。这是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标志性事件,两个在意识形态上敌对了23年的国家迎来了和解。
会谈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原先计划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因为此时的毛泽东已抱恙多时,9天前,他一度突发休克,所幸抢救成功。在那之后,医疗组有了一个政治任务,保证主席按期会见尼克松。甚至在会见现场,医疗组已经把强心剂吸到针管里面备用。
这是一次煮酒论英雄式的漫谈和观念碰撞。
两人从寒暄开始渐入佳境。尼克松说:“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毛泽东回答:“我没有能够改变世界,只是改变了北京郊区的几个地方。”
不同于战斗檄文一般情绪高昂的官方抗议,尼克松眼前这位真实的领袖谦和内敛且幽默。毛泽东谈起了“共同的老朋友蒋委员长”,举重若轻地说起国共互指为匪的舆论战,“我们同他的交情比你们同他的交情长得多”。
民主共和两党、左右两派、前任总统、现今的领袖,毛泽东数风流人物。尼克松抛出一连串现实问题,包括他那“不能留下真空,因为真空总会有人来填补”的主张,和他代表的美国所奉行的盟友信义。
尼克松发现,即便同属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同苏联终究不同,“中国人看起来比较容易相处,原因之一是他们一点也不骄傲自負。苏联人一本正经地坚持他们所有东西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和最好的。中国人几乎念念不忘自我批评,向人请教怎样改进自己……他们有意要这样看待自己,事实上他们也相信自己的文化和哲学极端优越”。他在回忆录里分析道。
关于两位元首还有一个小插曲,尼克松访华前,毛泽东曾幽默地问埃塞俄比亚的塞拉西皇帝:“社会主义魔鬼是不是应该同资本主义魔鬼坐下来谈判?”听到这个故事,尼克松语带双关地回答:“我想你的许多同事一定认为,我这次来没有戴帽子,是因为我头上长角,戴不了帽子。”
访华宴会的祝酒词里,尼克松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以此表达他对中美新关系的实用主义想象。
双方的共识、分歧和诚意凝结在了提前拟定的联合公报里,作为“改变世界的一周”的收官之作。
尼克松离开中国之前,周恩来给他念了一首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尼克松离开中国之前,周恩来给他念了一首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尼克松从中读出了词人的“策略眼光”,而这也成为中美关系破冰向阳、顺势而为的极佳注脚。
尼克松访华并非“乒乓外交”的终点,也并非它取得的唯一成就。2个月后,以庄则栋为团长的中国乒乓球队受邀回访美国,补齐了中美乒乓外交的友谊之环。尽管距离中美建交尚有时日,一个好的开端已经铺就。
在这之前的1971年10月25日,基辛格二次访华期间,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恢复其合法权益的投票得到了多数国家的积极响应,这是基辛格都始料未及的结果。
2021年4月,“乒乓外交”5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98岁高龄的基辛格视频亮相,面对眼下中美各自变化的心态,他说:“当前的美中关系在重要问题上存在分歧,‘乒乓外交’代表了我们对未来的一份期待,那就是美中两国人民能够基于两国在世界格局和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在彼此之间达成一种谅解。”
新的球局已在博弈之中。
参考文献:
1.钱江著.“乒乓外交”幕后 小球转动大球[M].东方出版社,1997.11
2.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M].商务印书馆,1979.03
3.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M].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11
4.林克,徐涛,吴旭君.历史的真实[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2
5.刘新生.新中国重大外交事件纪实[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08
6.孔东梅.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第2版[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09
7.徐寅生,金大陆,吴维.我所亲历的中美“乒乓外交”[J].世纪,2017(01):41-46
8.江承宗.我所亲历的“乒乓外交”[J].湘潮(上半月),2014(02):42-43
9.杨桂凤,平丽.历史性的五分钟—庄则栋回忆中美乒乓外交[J].瞭望新闻周刊,1998(5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