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突出课改理念,拓宽教学的手段,在教学中精益求精。激发学生兴趣,巧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上好每一堂数学课,创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联系生活;挖掘资源;捕捉信息;遵循规律;探究数学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家里有数学,学校里有数学,购物中有数学,游乐场里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密切联系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运用生活中的数学课程资源,才能有效的补充数学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是实践证明了的,也是新课程的教学新理念,为此,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挖掘数学元素,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思考世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列举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实际案例,用生活中挖掘出来的数学课程资源丰富数学教学内容,结合平时的数学生活现象,感受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在生活中应用,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学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案例来谈谈如何挖掘数学资源来丰富数学教学内容。
一、 捕捉生活素材,学数学从身边做起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数学课更是基础的基础,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都是最基础的基础,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思考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成绩。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认真备课,而且还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只有合适的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只有多列举学生身边的数学案例,才能把数学课讲的通俗易懂,形象深刻。在教学中精益求精。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应用,生活中的数学学习资源极其丰富。因此,在數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这些丰富数学教学资源,及时用身边的数学应用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此,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小学数学实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学数学与大家分享。例如,在讲授《分类》这一部分内容前带领学生去商店,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货架子上面的商品是怎样分类摆放的。或者播放相关内容的视频,为分类的认识奠定基础。再如,在教学《小明的一天》一课前,布置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一天的起床、吃早餐、上下学以及就寝的时间,然后小组汇总并上报组长,教学时等待班上汇报。在这个基础上再学习《认识钟表》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学生接受起来就很容易了。与此同时,学生感受到遵守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养成教育。
二、 通过学生生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例如,在教人民币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买过东西吗?谁来告诉大家,你都买过些什么?一下子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我又说,不管买什么,都需要有——学生齐说(钱、人民币),非常自然,学生很快就融入课堂,接受新知识了。
又如,在教学《厘米和米》时,引导学生感受厘米和米到底有多长。如让学生猜猜我们的黑板有多宽?有多长?自己使用的课本有多长?有多宽?自己的手掌一掌是多少厘米?这些结果虽然是学生猜出来的,即使不准确,学生也动了脑子,促进的思维,调动了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虽然是猜测,估计的不准确,都使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再用尺子仔细地量一量,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就印象深刻了,理解了,巩固了。这样,通过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来学习,很好的体验了学习数学的感受。
三、 与学生生活中的活动相关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对于小学生来说,情绪可以说是学习活动的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成功”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学习的心情就会好起来,思维就活跃了。特别是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我们的课就算是成功了一半。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探索听课模式,我们不愁学生不去探索,更不担心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乐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应该成为新课改条件下的努力方向。比如,在学习“升和毫升”时,在课前一、两周就布置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认识家中的液体,分别在怎样的容器中,不同容器的容量是多少,测量一下自己水杯的容量,算算每天应该喝大约几杯水。课堂上让学生报告自己的认识成果,教师会发现,虽然学生已有了一些认识,但大部分学生还比较模糊,学生之间也有很大差异。教师给予鼓励、点拨、引导、讲解。由于有了课前体验,有关容量的知识已潜伏于脑际,学习内容已成有源之水。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方式的生成,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提升。
总之,上好小学数学课,要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形成良性的教学互动过程,形成教与学的统一;加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不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探究主动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分析能力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将会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宝真.对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新课程(小学),2014,(01):219.
[2]曹宇.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3,(43):210-211.
[3]李运华,曾拓.小学生态数学作业的设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6):136-139.
[4]严士健.让数学成为每一中国人的生活组成部分[J].数学教学参考,1995,10.
[5]曹成威.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1.
关键词:联系生活;挖掘资源;捕捉信息;遵循规律;探究数学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家里有数学,学校里有数学,购物中有数学,游乐场里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密切联系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运用生活中的数学课程资源,才能有效的补充数学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是实践证明了的,也是新课程的教学新理念,为此,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挖掘数学元素,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思考世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列举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实际案例,用生活中挖掘出来的数学课程资源丰富数学教学内容,结合平时的数学生活现象,感受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在生活中应用,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学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案例来谈谈如何挖掘数学资源来丰富数学教学内容。
一、 捕捉生活素材,学数学从身边做起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数学课更是基础的基础,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都是最基础的基础,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思考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成绩。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认真备课,而且还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只有合适的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只有多列举学生身边的数学案例,才能把数学课讲的通俗易懂,形象深刻。在教学中精益求精。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应用,生活中的数学学习资源极其丰富。因此,在數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这些丰富数学教学资源,及时用身边的数学应用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此,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小学数学实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学数学与大家分享。例如,在讲授《分类》这一部分内容前带领学生去商店,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货架子上面的商品是怎样分类摆放的。或者播放相关内容的视频,为分类的认识奠定基础。再如,在教学《小明的一天》一课前,布置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一天的起床、吃早餐、上下学以及就寝的时间,然后小组汇总并上报组长,教学时等待班上汇报。在这个基础上再学习《认识钟表》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学生接受起来就很容易了。与此同时,学生感受到遵守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养成教育。
二、 通过学生生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例如,在教人民币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买过东西吗?谁来告诉大家,你都买过些什么?一下子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我又说,不管买什么,都需要有——学生齐说(钱、人民币),非常自然,学生很快就融入课堂,接受新知识了。
又如,在教学《厘米和米》时,引导学生感受厘米和米到底有多长。如让学生猜猜我们的黑板有多宽?有多长?自己使用的课本有多长?有多宽?自己的手掌一掌是多少厘米?这些结果虽然是学生猜出来的,即使不准确,学生也动了脑子,促进的思维,调动了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虽然是猜测,估计的不准确,都使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再用尺子仔细地量一量,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就印象深刻了,理解了,巩固了。这样,通过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来学习,很好的体验了学习数学的感受。
三、 与学生生活中的活动相关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对于小学生来说,情绪可以说是学习活动的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成功”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学习的心情就会好起来,思维就活跃了。特别是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我们的课就算是成功了一半。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探索听课模式,我们不愁学生不去探索,更不担心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乐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应该成为新课改条件下的努力方向。比如,在学习“升和毫升”时,在课前一、两周就布置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认识家中的液体,分别在怎样的容器中,不同容器的容量是多少,测量一下自己水杯的容量,算算每天应该喝大约几杯水。课堂上让学生报告自己的认识成果,教师会发现,虽然学生已有了一些认识,但大部分学生还比较模糊,学生之间也有很大差异。教师给予鼓励、点拨、引导、讲解。由于有了课前体验,有关容量的知识已潜伏于脑际,学习内容已成有源之水。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方式的生成,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提升。
总之,上好小学数学课,要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形成良性的教学互动过程,形成教与学的统一;加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不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探究主动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分析能力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将会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宝真.对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新课程(小学),2014,(01):219.
[2]曹宇.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3,(43):210-211.
[3]李运华,曾拓.小学生态数学作业的设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6):136-139.
[4]严士健.让数学成为每一中国人的生活组成部分[J].数学教学参考,1995,10.
[5]曹成威.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