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启发式教学不仅仅关系到教学技术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教学艺术的问题,而语文教学艺术从实质上讲,是指语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具体展示,激发兴趣趣启迪智慧是语文课堂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
【关键词】兴趣 智慧 创造性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作为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为特征的之一的现代素质教育,已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以往的“注入式”教学已失去生存的土壤,取而代之的是“启发”教学。以激发兴趣为前提,以启迪智慧为目标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教学。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激趣启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呢?我有以下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人们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很好的媒体,是启发认识积极面的重要的心理成分。教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之后,学生就会被兴趣所引,抛开课本的约束,走向思维的理想王国。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种种需要。学生需要的是,多给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拥有了“三动”机会,才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习起来才有兴趣和成就感。在教《活板》之前,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布置了这样一道家庭作业: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拟制一套有关活字印刷的工具,并用它演示活字印刷的全过程。布置这道作业,出于两个目的,一是要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一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上这节课时,学生们果真拿来了与众不同的“作品”,十分别致!
二、投石激浪,开启思路
教师应在学生思路闭塞,回答不了问题时,把握时机,有针对性地在学生思维的“水池”中投予一片砖石,激起思维的波澜,以便打开他们的思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看关键是“触发”两个字。要使学生的思维从混沌中走向大悟,走向豁然开朗,教师得有触发的本领。在教《有的人》一诗时,某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把诗中“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改写成:有的人/欺压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这个问题问得很不错,但也可看出这位学生对诗歌的表现形式缺乏认识(这正是诗歌教学的难点)。针对这点,我这样找触发点并加以开导。
师:欺压百姓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各有什么本质特征?
生:残酷无情和鞠躬尽瘁。
师:请你找出最能体现其本质的关键词。
生:“骑”、“俯”。
师:对了!这就是这两种人最典型的动作,那么“呵,我多伟大!”这语言描写说明了什么?“当牛马”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说明了他们作威作福,用了比喻。
师:(总结)典型的动作,典型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反动势力残酷无耻,典型的动作加上一个贴切的比喻,生动、准确地刻画出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若用生硬直白的语言去写,显然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你说是吗?
生:(恍然大悟)是的。
教师给学生指出问题的要害后,经过点拔,拔开了疑窦,剔除了障碍,疏通了思路。因此,要收“一石冲开水底天”之效,就得善于触发,善于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巧提,拓展思考領域
阅读教学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那么,如何用巧设提问来拓展学生的思考力呢?关节眼在于“巧”字,而“巧”应表现在能否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上,能否促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上,能否把握学生的心理上。换言之,就是能否真正触发学生心灵的琴弦,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激发智慧的潜在力,达到智力的顶峰上。而在巧提时,我认为得从以下方面去考虑。
1.针对性。教学应该有的放矢,设问也应如此。“的”就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阅读教学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讲授,而应根据教学目标紧扣关键点,学生实际水平和重难点巧设问题,从而达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
2.启发性。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功能,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沿着学生的思路设疑,提出要求,引导他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表象到实际深入地进行学习,使学生的思考力得到拓展。讲授《海燕》中的最后一句话“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把这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进行连续发问:
师:从“暴风雨”的象征义来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象征革命高潮,含义是渴望革命高潮的到来。/革命高潮来临前的喜悦。
师:从革命的任务和革命者的情感来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对旧世界和旧制度的痛恨。/埋葬一切反动派的决心。
师:从革命的最终目标来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师:从革命斗争的残酷性来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流露出革命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时刻准备着为革命而牺牲自己。
师:从预见革命的结果来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注:学生的答案不止这些)
问问相接,环环紧扣的发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解疑答题,从而使认识逐步深化。同时也能使学生从问题的内在逻辑联系,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感悟。
3.开放性。由于新世纪科技的发展,学习心理学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把学习的重心转向求异思维,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求丰富多彩的的答案,发挥自己的创见。上完《两小儿辩日》后,我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故事至少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是怎样知道的?问题颇具挑战性,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课堂气氛又热闹起来。经过讨论辨析,他们得出的答案是:1.孔子不怕丢面子;2.我们要学习孔子那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求学态度;3.不懂装懂是不行的。这些答案虽然不是很正确,但是它凝聚着学生智慧的结晶,就这一点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四、质疑问难,激发创新
许多事实证明:大胆质疑,勇于解疑,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达到有所创新。这正是发明创造的一般规律。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多些鼓励学生要有敢于质问的胆识。因为,学生一旦在学习上遇到“拦路虎”,就能引出“非把虎打死”的决心,并满怀信心地苦苦寻觅解难的方法。在这中情况下,教师应趁热打铁,抓住契机,给予适当点拔,诱导。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火花,就迸发出来。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的点滴积累。当然,激趣启智的方法是很多的,它们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我深信,只要我们敢于更新教学观念,认真探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学生为本、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启迪学生智慧为最终目的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定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中山市南头镇初级中学)
编辑/张华利
【关键词】兴趣 智慧 创造性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作为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为特征的之一的现代素质教育,已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以往的“注入式”教学已失去生存的土壤,取而代之的是“启发”教学。以激发兴趣为前提,以启迪智慧为目标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教学。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激趣启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呢?我有以下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人们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很好的媒体,是启发认识积极面的重要的心理成分。教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之后,学生就会被兴趣所引,抛开课本的约束,走向思维的理想王国。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种种需要。学生需要的是,多给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拥有了“三动”机会,才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习起来才有兴趣和成就感。在教《活板》之前,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布置了这样一道家庭作业: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拟制一套有关活字印刷的工具,并用它演示活字印刷的全过程。布置这道作业,出于两个目的,一是要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一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上这节课时,学生们果真拿来了与众不同的“作品”,十分别致!
二、投石激浪,开启思路
教师应在学生思路闭塞,回答不了问题时,把握时机,有针对性地在学生思维的“水池”中投予一片砖石,激起思维的波澜,以便打开他们的思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看关键是“触发”两个字。要使学生的思维从混沌中走向大悟,走向豁然开朗,教师得有触发的本领。在教《有的人》一诗时,某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把诗中“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改写成:有的人/欺压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这个问题问得很不错,但也可看出这位学生对诗歌的表现形式缺乏认识(这正是诗歌教学的难点)。针对这点,我这样找触发点并加以开导。
师:欺压百姓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各有什么本质特征?
生:残酷无情和鞠躬尽瘁。
师:请你找出最能体现其本质的关键词。
生:“骑”、“俯”。
师:对了!这就是这两种人最典型的动作,那么“呵,我多伟大!”这语言描写说明了什么?“当牛马”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说明了他们作威作福,用了比喻。
师:(总结)典型的动作,典型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反动势力残酷无耻,典型的动作加上一个贴切的比喻,生动、准确地刻画出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若用生硬直白的语言去写,显然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你说是吗?
生:(恍然大悟)是的。
教师给学生指出问题的要害后,经过点拔,拔开了疑窦,剔除了障碍,疏通了思路。因此,要收“一石冲开水底天”之效,就得善于触发,善于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巧提,拓展思考領域
阅读教学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那么,如何用巧设提问来拓展学生的思考力呢?关节眼在于“巧”字,而“巧”应表现在能否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上,能否促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上,能否把握学生的心理上。换言之,就是能否真正触发学生心灵的琴弦,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激发智慧的潜在力,达到智力的顶峰上。而在巧提时,我认为得从以下方面去考虑。
1.针对性。教学应该有的放矢,设问也应如此。“的”就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阅读教学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讲授,而应根据教学目标紧扣关键点,学生实际水平和重难点巧设问题,从而达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
2.启发性。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功能,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沿着学生的思路设疑,提出要求,引导他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表象到实际深入地进行学习,使学生的思考力得到拓展。讲授《海燕》中的最后一句话“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把这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进行连续发问:
师:从“暴风雨”的象征义来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象征革命高潮,含义是渴望革命高潮的到来。/革命高潮来临前的喜悦。
师:从革命的任务和革命者的情感来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对旧世界和旧制度的痛恨。/埋葬一切反动派的决心。
师:从革命的最终目标来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师:从革命斗争的残酷性来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流露出革命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时刻准备着为革命而牺牲自己。
师:从预见革命的结果来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注:学生的答案不止这些)
问问相接,环环紧扣的发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解疑答题,从而使认识逐步深化。同时也能使学生从问题的内在逻辑联系,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感悟。
3.开放性。由于新世纪科技的发展,学习心理学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把学习的重心转向求异思维,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求丰富多彩的的答案,发挥自己的创见。上完《两小儿辩日》后,我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故事至少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是怎样知道的?问题颇具挑战性,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课堂气氛又热闹起来。经过讨论辨析,他们得出的答案是:1.孔子不怕丢面子;2.我们要学习孔子那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求学态度;3.不懂装懂是不行的。这些答案虽然不是很正确,但是它凝聚着学生智慧的结晶,就这一点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四、质疑问难,激发创新
许多事实证明:大胆质疑,勇于解疑,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达到有所创新。这正是发明创造的一般规律。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多些鼓励学生要有敢于质问的胆识。因为,学生一旦在学习上遇到“拦路虎”,就能引出“非把虎打死”的决心,并满怀信心地苦苦寻觅解难的方法。在这中情况下,教师应趁热打铁,抓住契机,给予适当点拔,诱导。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火花,就迸发出来。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的点滴积累。当然,激趣启智的方法是很多的,它们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我深信,只要我们敢于更新教学观念,认真探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学生为本、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启迪学生智慧为最终目的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定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中山市南头镇初级中学)
编辑/张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