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在电视作品创作中的作用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li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电视媒体已成为千家万户的精神需求,对丰富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5G时代,电视作品传输的清晰度及色彩还原度将越来越高,这就对电视作品画面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创作出精美且具艺术性审美的优秀作品。以此为着眼点,笔者想谈一下美术对电视作品创作起到的重要作用。
  电视作品是电视台各种节目内容的最终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通过作者的创作活动,产生的具有文学、艺术或科学性质并在电视上播出的一切智力成果。
  一、平面构成在电视作品中的作用
  平面构成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画面构图,是支撑一个画面的重要基础。运用点、线、面的搭配组合来形成一个饱满的画面。它如同画面的骨架,支撑着整个画面的结构,使画面更加丰富,更有美感与节奏感和艺术性。好的平面构成应该是均衡的、生动的、有韵律的,比如拍摄一个日落西山的远景画面,天空中有云下面有远山,此时远山可以理解为某种形状的面,细细的流云可以理解为线,太阳可以理解为点。主体物太阳的位置就很重要了,如果把它放在正中心的位置,画面因对称而显得过于呆板;如果把它放在黄金分割点的位置,画面主体会更加突出,整体会更加生动自然,艺术表现力会更強。由点、线、面的大小、虚实、疏密等不同组合,可以排列出不同形式的构图。比如平衡式构图,给人以满足感,画面结构完美无缺,对应而平衡;对称式构图,具有平衡稳定的特点,如果运用不好会呆板、缺少变化;对角线构图,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富于运动感,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十字形构图,画面上的元素呈十字形,此构图剩余较多空间,使观者目光集中于交叉点,多用于稳定排列组合的元素。除以上形式外,还有很多不同的形式,这些形式归根结底是为更好地表现内容而服务的。
  二、色彩构成在电视作品中的作用
  电视荧屏是色彩斑斓的,丰富的色彩背后,存在一定美术规律可循。我们所拍摄的物体能呈现不同色彩,是由于物体对光的吸收与反射率的关系的不同而产生的。比如红色物体,它是反射了红色的光,吸收了除红色之外的其他光而呈现出的红色。有了色彩就会有色彩对比,色彩对比可以分为纯度对比、明度对比、色相对比和冷暖对比。在电视作品创作中如何运用色彩对比呢?比如我们想拍摄一部有历史感的作品,在用色方面就会用到色彩的纯度对比。我们会在布景或者设计演员服装时,降低整体色彩的纯度,提高突出某一种色彩的纯度,形成高纯度与低纯度色彩之间的对比,使整体色彩古朴而又不失主体。再比如想办一期具有一定悬疑刑侦类栏目,就可以采用明度对比的手法,整体颜色可以偏暗体现神秘感;明度对比强烈些,体现侦破的力度与紧张感。色相对比就是通过色彩的倾向,红橙黄绿青蓝紫之间的对比关系,来突出作品的主体与定位。冷暖对比更倾向于色彩心理方面的对比,比如红橙黄给人温暖的感觉,而蓝绿紫给人以寒冷的感觉,通过这些感觉的对比来表现作品意图。
  在色彩构成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色彩调和。在色环上大角度的色相对比过于强烈,会给人视觉带来强烈的刺激、炫目,从而引起不协调的感觉。在许多拍摄或后期调色中,为了调整由于色彩对比强烈而产生的不和谐,达到一种广义的色彩和谐境界,就必须运用色彩调和手法。它主要包括面积调和、阻隔分割调和、统一色调调和、减弱调和等方法。面积调和是将两种对比强烈的色彩面积比拉开,从而形成以一种色彩占主导的调和,形成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阻隔分割调和比如当我们做一个节目包装片头时,用色都选用鲜艳的色彩,这样画面对比很强烈,不协调、不调和。这时我们可以用黑色或白色的线条将这些色块隔离开,从而达到色彩的协调,这是在色彩对比强烈时的协调方法。再比如,我们在布置一个准备拍摄的场景,由于场景中各种色彩比较接近,感觉画面对比不够、比较平,这时我们可以给整体打一个比较强烈的逆光,就如同给物体勾了一个很亮的边,增强了对比关系从而达到画面协调。统一色调调和,就是把画面某些元素尽量归于同类,从而达到协调效果。比如在一个画面中,由于有多种鲜艳的色彩存在,使画面感觉有些杂乱、不够协调,这时需要将画面统一,就可以让一种颜色特性占主导地位。比如让黄色占主导地位,其他颜色往黄色上靠,画面上就呈现出橙色、浅黄、黄绿等颜色,这样色彩就比较统一协调。在影视后期调色中我们就常用到此类方法。还有减弱调和,比如拍摄牡丹花,如果正午或者阳光比较强烈的时候拍摄,花的颜色很红而叶子的颜色很绿,这样拍出的画面就不协调,显得比较业余。其实我们可以在清晨或者夕阳下拍摄,由于这样的光线下光会偏冷或者偏暖,会给予物体统一的色调削弱红花和绿叶的固有色,从而达到色彩的协调。
  三、色彩心理在电视作品中的作用
  你是否感觉到某家餐厅的美食看起来很香,为什么没有人把自己卧室的墙壁涂成红色,为什么同样大小、重量相等的物体,深色的就显得重呢,这都离不开色彩心理,也就是色彩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在色彩心理学中,赋予不同色彩以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白色,它是纯洁、纯真、和平、质朴、冷酷的颜色。应用到实际的电视制作中,如果我们这一幕想表现女主人公单纯圣洁,我们就可以在用色方面使用以白色为主的背景,这对烘托主题有很好的帮助。黑色象征哀悼、神秘、复杂、优雅、夜晚等,比如我们要拍摄一期科学探秘节目,整体色调就可以以黑色或暗色为主,体现出神秘的感觉来。灰色,给人以压抑、中性、低沉、高级的感觉,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媒体上播放制作的一批宣传片中,大多是以灰色调为主,体现出在疫情下人们的心里低沉的感觉。但结尾时画面变成鲜亮,给人以希望。红色,体现激情、危险、血液、爱情、欲望等,因此如果长时间待在红色房间里,会使人感到烦躁不安,心率加速。蓝色,与进步、忠诚、安静、智慧、冷静相关,所以我们一些科技类节目,就会用蓝色包装。绿色,给人以自然、健康、成长、希望的感觉,健康类、医药类节目就比较适合这样的色调。色彩心理在电视作品创作中会起到宏观控制的作用,可以拉近观众与作品的距离。
  四、色调在电视作品中的作用
  一个好的电视作品,它的色调肯定是主次分明的、和谐统一的、节奏明确的。就色调而言,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项:从色彩的色相来划分,可以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色调。比如红色占主导地位,那么就可以称之为红色调,这样的影视作品如《红高粱》。从色彩的明度来划分,可以分为低调(明度较暗的色调)、中调、高调(明度较亮的色调)。低调的作品给人以压抑、沉默、神秘、恢弘的感觉,适合悬疑类作品或者历史革命题材;高调的作品则洋溢着青春、激情、欣欣向荣的气息。从色彩的纯度上可以分为纯色调、中性色调和灰色调。比如一些娱乐综艺节目,受众大多是青少年,受众群体相对年轻化,节目色调可多用纯色调,画面明快靓丽,视觉冲击力强,更容易刺激与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灰色调的作品给人以乏力感、高级感、怀旧感,一些表现回忆的作品或者历史题材作品经常会用到这样的色调。从冷暖上可以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一般来讲,蓝、绿、紫可归纳为冷色;红、黄、橙可归纳为暖色,这些色彩会给人留下强烈的心理感受。结合以上各种色调,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形成更加复杂多变的色调。一般地电影大片比较喜欢偏暗、偏灰冷的色调,而综艺节目更加喜欢温暖的暖色调,一个农业企业,他的宣传片或专题片更适合绿色调等等。
  综上所述,创作出一个好的电视作品,和美术是分不开的,美术可以更好地突出电视作品的主题,更好地提升作品品位,更好地提高作品画面质量。在未来的电视创作中,美术所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广泛。
  作者简介:伊宁,呼和浩特市广播电视台录制中心编辑
  编辑:王洪越
其他文献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朱杰老师嘱我为他和卢毅刚老师的新著《情境与范式——民族地区文化间性中的媒介与产业研究》作序,使我不由地想起了同西北民族大學的交往情缘。我与西北民族大学结缘是在2004年。那年我参加了西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传播学院(现新闻传播学院前身)组织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当我前往学校,远远看到那高高耸立的古色古香、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学校大门,留下了很深印象。那时
【内容提要】随着“直播+”的逐渐常态化,借助网络直播这一新兴平台的传播优势,传统的公益事业得以快速发展。互动性强是网络直播的一大优势,当公益事业与网络直播相结合,这种线上虚拟空间的互动特质会对公益事业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借用互动仪式链理论,从微观角度分析“直播+公益”互动仪式链的构建,通过所产生的互动仪式效果研究如何获得成功的互动交流,以及这种互动交流对公益事业的开展与进行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内容提要】网络直播不仅实现了物理场景的重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它构建起不同于物理场景的全新场景,并实现了线上线下场景的共通,从而使直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文以场景理论为理论基础,从时空关系、个体关系和消费关系三个维度解析网络直播对场景的重构效应。  【关键词】网络直播 场景理论 场景重构  场景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麦克卢汉和戈夫曼的媒介理论。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媒
2020年11月19日,前往赤峰市参加比赛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乌兰牧骑3名队员,遭遇大雪被滞留在K896次列车上,于是他们把车厢变成首演舞台,把参赛作品呈现给了旅客们。有旅客用镜头记录下这一美好瞬间,温暖了广大网民。鄂尔多斯市迅速响应,精心组织策划,全媒跟进报道,该新闻事件引起广泛关注。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媒体、商业网络平台等3000余家媒体刊发了此条新闻,全网累计阅读量近4亿,一度冲上微博热
【内容提要】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暴发。这既是一次危机,也可视为一场对整个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的大考,主流媒体在此期间承担了媒体机构和社会主体的双重身份责任,“体”“用”结合,用权威与专业凝聚社会共识,用融合与创新协同社会治理,在应对疫情风险、推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风险社会 社会治理 主流媒体  随着国家治理从管理到治理的思路转变,媒体逐渐摆脱了单一的
在新媒體发展日新月异,表达主体日益多元,舆论生态纷繁复杂的当下,传统媒体新闻评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诞生的各种新媒体迅速崛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错相织,新闻评论的媒介环境、传播渠道、传播形态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特别是各种新媒体具有大容量、开放性、交互性等一系列特征,使得自媒体和大量网民拥有了麦克风,掌握了发声渠道。一时间,除了各平台完整的评论文章外,各种论坛上的帖子、跟帖、
人际交往是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今,线上社交已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微信出现以来,人们蜂拥而至,伴随着“强弱
【内容提要】在移动优先理念的指导下,许多与新兴媒体融合后的主流媒体发稿时效明显加快。记者不像以前那样要等到采访完毕回单位写稿、整理录音、剪辑画面,然后再进入审稿流程,而是直接在新闻现场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发稿,实行新媒体优先、传统媒体跟进。与此同时,全员媒体还吸引了大量自媒体人参与新闻报道。本文认为,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发稿流程的变化,区别主要是事先把关与实时把关的问题。要确保网络平台新闻报道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