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与复归:《呼啸山庄》希斯克里夫性格分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315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希斯克利夫是《呼啸山庄》 贯穿始终的重要人物,置身于19世纪英国社会等级观念与世俗偏见之中,希斯克利夫在遭遇了一系列情感重创后,人物个性逐渐呈现出“迷失”的主要特征。在他复仇计划的实现过程中,人性的善却又伴随着周遭的改变而再次萌芽,并最终实现了“复归”,完成了精神上的解脱和生命的升华。
  关键词:《呼啸山庄》 希斯克里夫 人物形象 性格
  一、《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人物整体性格概要
  希斯克里夫的性格一直广受学者们的关注。付强、盛丽文在论文《希斯克利夫的人性分析——读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写道:“在艾米莉·勃朗特创造的小天地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当时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单纯得多,那复杂、丰富的人性仿佛被浓缩了,只剩下两个极端,不是猛烈的爱,就是强烈的恨。正因为如此,男主人公的个性也由于社会而体现出两个极端。”a显然,这两个极端性格是在主人公情感遭遇重创及一系列事件的推动下导致的,绝非偶然。
  刘玉薇在《社会环境对希斯克利夫复仇及性格的影响》中将希斯克利夫的一生大体分为四个时期:徘徊街头,乞讨为生;被欧肖先生收养,入住呼啸山庄;欧肖先生死后,在呼啸山庄过的奴隶般生活;消失三年之后重返呼啸山庄实施复仇计划 。b这四个阶段,概括了希斯克里夫的一生,同时也更加清晰地表现了希斯克利夫性格不断变化的历程。从弱小无助、质朴善良、坚忍顽强到暴戾残忍,以及最终人性复归所带来的宽容释然。任何人性,都包含善与恶两方面的因素,当人物周遭环境及自身境遇发生变化时,性格中隐蔽的因素就会与环境合力爆发,成为扭转命运的契机。当希斯克利夫获得老庄主的关爱和凯瑟琳的爱情时,他是善良的,感激的。但老庄主去世,呼啸山庄及画眉山庄对他孤立排斥,特别是凯瑟琳在感情上也抛弃他时,这一切的改变,使他人性也为之突变。当他对山庄进行报复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着极大的变化,仇人相继离世,同时他身份的转变使他的仇恨逐渐瓦解,在不断报复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善的可能,最终人性中善的种子复归。
  随着希斯克利夫性格的不断变化,其人性也从迷失走向复归。其性格的演变不仅表明了19世纪英国社会等级观念与偏见对人性的伤害,同时也表明人有保持人性尊严的可贵之处。
  二、希斯克利夫多重性格形成分析
  (一)希斯克利夫性格表现
  初入庄园之时,希斯克利夫是有着顽强、坚韧、隐忍性格表现的少年。这种性格一直伴随着希斯克利夫的成长直至成年。小说通过仆人的叙述,“他像是个憋着一肚子气、耐着性子的孩子,很吃硬,受些虐待,也許不当一回事呢。他能挨着辛德雷一下一下的拳头,不眨一眨眼,也不掉一滴泪”c, 以及之后的身患麻疹和换马事件,都体现了他顽强、坚韧、隐忍的性格。希斯克利夫性格残忍的一面体现在他对两代人的报复。在一系列报复实施后的希斯克里夫已然形成了野性、凶暴的扭曲性格。作为小说最终的成功者,希斯克利夫所具有的反抗精神也是他性格表现的一大特点。为了追求自由与爱,他并未屈服于辛德雷的虐待以及世俗的阶级观念,而是通过努力最终完成了自我的蜕变,通过复仇,他成功达到了反抗阶级压迫的目的。对于爱情,希斯克利夫始终保持初心,而对于曾经挤兑他的人,他也用残忍的手段加以报复,由此可见希斯克利夫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
  (二)希斯克利夫性格形成原因
  1.社会空间对希斯克利夫性格形成影响 。从故事的发生背景来看,英国处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样一个过渡的时期,工业革命带来的是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及金钱至上的观念。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下,作为弃儿的希斯克利夫势必要遭到种种不公平的待遇,因此童年在这种社会空间下成长的希斯克利夫心灵是有阴影的,然而也正是这种生活环境使得他锻炼出了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性格,同时也造成了他日后性格的多疑,冷酷和残忍。正如格里芬所说:“我们的个体并非生来就是一个具有各种属性的自足的实体,而是应扎根于我们的躯体,其次应扎根于我们的社会环境。” d因此希斯克利夫的性格的畸形离不开社会空间对其挤压的影响。
  2.加剧希斯克利夫形成扭曲性格导火索。童年的悲惨境遇只是希斯克利夫扭曲性格形成的铺垫。凯瑟琳的背叛,使他的人生走入了绝境“。空间意义上的等级带来的不自觉扬弃,同时也是灵魂意义上的不自觉的扬弃”e。希斯克利夫不仅在等级空间上被社会所抛弃,同时灵魂也被凯瑟琳抛弃。在精神和心灵都于社会环境中沦陷之后,他只能以扭曲性格的表现来发泄心中的愤恨。凯瑟琳的背叛是希斯克利夫性格扭曲的导火索,同时也是加剧希斯克利夫性格突变走向“迷失”的原因。也正是由于希斯克利夫性格的扭曲,才使他心理变态并开始了疯狂的报复。
  3.希斯克利夫性格“迷失”根源。在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富豪等级观念在当时就是一种权力话语。当封建贵族阶级走向衰亡,迫于现世的生活环境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时,对金钱的追求与膜拜达到了癫狂的程度,世俗的等级观念到处横行,人们的精神受到强烈的压制,人性被残酷地扭曲。希斯克利夫正是这样一个被资本主义社会所扭曲的灵魂。社会地位的低下是希斯克利夫暴戾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斯克利夫童年受到的屈辱与折磨,以及失去的爱情很大程度上源自其“下等人”的身份。
  辛德雷破坏他与凯瑟琳的爱情,并不是全部因为他厌恶希斯克利夫,在深层的意义上,他想毁掉的是这段不被世俗看好的爱情,关乎家族的名誉与高等的身份。因此促使希斯克利夫性格的“迷失”,究其根本还是由于社会观念及环境推进着他性格的形成。
  三、希斯克利夫人性转变于性格变化影响
  希斯克利夫人性由善转恶的迷失与最终善的复归是受自然空间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他的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希斯克利夫人性“迷失”性格变化分析
  希斯克利夫在恩肖先生去世前,始终秉持善良的品质与人格,虽然作为弃儿时他是自卑且软弱的。但在他进入山庄后是善良、真诚、克制且忠诚的,甚至在恩肖先生去世后,他的这种性格特征也没有发生改变。然而,辛德雷继承山庄,凯瑟琳嫁给林顿种种事变和打击激发了他性格中的暴戾,面对这些无法挽回的局面,希斯克利夫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复仇之心。凯瑟琳的选择加重了他对社会的失望及内心的寂寞,自他选择离开山庄时,就已经迷失自我,踏上了恶魔之路。他的三年归来具有历史性的转折,实施复仇计划是他人性泯灭的开端,也是他野性、残忍性格发挥极致的阶段。   (二)希斯克利夫人性“复归”性格分析
  任何人性都包含兩个相对的因素。辛德雷对希斯克利夫的百般无理由的折磨,以及至亲至爱之人的背弃,使得他在仇恨的驱使下,变成了一个丧失人性的残暴“恶魔”。他给原本平静的两个山庄带来了永远无法修复的伤口,更给他所爱所恨之人带来了心灵上和精神上的折磨。在复仇成功之时,他也毁灭了自己的幸福和人生,成为人们口中的“恶魔”。在复仇之路上,希斯克利夫的周围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儿时的伙伴相继死去后,他复仇的怨念也在逐渐瓦解。在不断复仇的过程中,他人性中的善又随着周遭的改变而再次萌芽,临死前他最终选择释然,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无止境报复的念头,以善良的个性复归。希斯克利夫通过最终的人性复归,完成了精神上的解脱,生命的升华。他的性格也从固执、残忍回归到了冷静与至善。
  四、结语
  《呼啸山庄》自问世以来就颇受争议,对小说中所塑造的主人公更是褒贬不一。然而要全面认识一个人物形象,就需要客观地去看待他。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形象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让读者对一个原本具有善良品性的少年转变成不择手段残暴的复仇者而感到唏嘘。这种性格的变来自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来自作者对于人性复归的期望。一个小说人物只有具有了多方面的感情色彩,才更加具备接近一个人的形象,才能让读者通过小说中主人公的心境,去体会他所经历的爱恨交织,才能感受到他内心情感的轨迹和性格变化。通过对希斯克利夫人性迷失与复归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物的主体性格,同时也具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① 付强、盛丽文:《希斯克利夫的人性分析——读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81页。
  ② 刘玉薇:《社会环境对希斯克利夫复仇及性格的影响》,《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27页。
  ③ 〔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方平译,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89页。
  ④ 〔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5页。
  ⑤ 明霞:《文学空间与人性——〈呼啸山庄〉主人公希刺克厉夫人性扭曲之探析》,《美与时代》2009年第6期,第104页。
  参考文献:
  [1]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方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2] 尹晓东.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扭曲性格的形成[J].河北北方学院院报,2008(6).
  [3] 吕秋薇.“分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利夫的形象”[J].科技信息,2009 (7).
  作 者: 陈瀚胤,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鲁迅小说中的身体书写是一种感时忧国的拟实呈现,以咄咄逼人的笔锋呈现出一则“中国死魂灵”的惊悚传奇。鲁迅小说中的权势者、卫道士、看客的身体均呈现出邪恶本质,可窥探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将深刻的社会意识寄寓于身体,借助身体隐喻话语意义对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与反思,探寻中国现代化出路。  关键词:鲁迅 邪恶身体 权势者 衛道士 看客  自梁启超等人倡导小说救国与新民始,小说被赋予“鼓民力、开民智、
四、行走在灰色地带的草根匪侠英雄  常書欣IP小说中的草根主人公骨子里常有兄弟义气、匪侠之气和痞子习性,行动上经常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兄弟义气、匪侠之气与痞气是他们形象的另一面。  (一)现代版的“兄弟义气”  侠义精神在我们民间传统中源远流长,民间从不缺乏侠义之气,从小的方面说,异姓兄弟之间的义气便是侠义精神的一部分;从大的方面说,“大路不平有人踩”“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民间正义与侠气并不鲜
摘 要:铁凝的《哦,香雪》与劳伦斯的《菊花的幽香》中塑造了两个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女性形象。本文试图从《哦,香雪》和《菊花的幽香》中的女性形象入手,分析两个女主人公焦虑的诞生、矛盾的爆发、自我觉悟这样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以达到揭示形象背后所存在的同一母题的目的。  关键词:旅程 女性形象 自我成长  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为女性主义批评奠定了基础,她明确地指出:“一个女人如果想要写小说的话,那
摘 要: 在中国,拍手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一直沿袭至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不同于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拍手现象。特别是嘲笑形式的拍手表现,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记载了,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讨以及分析中国古代至现代嘲笑形式拍手的特点。  关键词:拍手 消极情感 嘲笑  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看起来很有礼貌地拍手的场面,也未必都是用来表达赞扬和敬意的。拍手,既可以用来表现
摘 要:“江小白”与《诗经》的邂逅基于宣导功能的文案文本,重点关注其创意推介:态度与温度的耦合,灵魂与生命的融合,思想与影响的耦合。两者跨度将近二千六百年,但是切中核心的就是创意与审美体验:场景原生(人文达性)、情感原生(情感共鸣)、意图原生(洞察痛点),这是持久不变的,且能通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耦合”创新,获得审美体验的升级与对本质力量的确认。  关键词:《诗经》 “江小白” 广告创意文案
摘 要: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乔伊斯为祖国爱尔兰写就的一章精神史。本文旨在分析《都柏林人》中所体现的“瘫痪”“爱”和“死亡”这三个重要主题,从这三个主题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都柏林人》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乔伊斯 《都柏林人》 主题  詹姆斯·乔伊斯已经来到我们中间,而且长住了下来。一颗新星在爱尔兰作家群当中冉冉升起,一颗头等的巨星。a詹姆斯·乔伊斯,从1904年离开爱
摘 要:《满江红·和王昭仪韵》是宋人汪元量对王清惠《满江红》一词的酬和。虽是一首标致的步韵词,却不因拘于形式而削足适履,达到了“以韵补意”之效。全词以仄声作韵,错落有致;引据用典,寓情于物。字句间凸显与王昭仪的惺惺相惜之情,更抒其思乡之愁、亡国之戚。  关键词:汪元量 《满江红》  汪元量《满江红·和王昭仪韵》一词,是一首酬和词。原词为王清惠所作《满江红》。汪词云: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
摘 要:《哈姆雷特》作为文化转型时期的经典之作,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基督文化的时代印记。基督教文化对《哈姆雷特》的影响,可通过作品对《圣经》文学母题的援引或化用、基督教文化中超现实意象在作品中的呈现,以及基督教文化对剧中人物意识形态的潜在统摄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这三个层面使这部作品构成了多个向度的宗教语境,与浮于表面的人文主义的精神指归发生了明显的偏离,这是前人简单用人文主义精神阐释作品时的纰漏所在。 
摘 要:范成大在使金途中所寫的七十二首绝句,记录了他在沦陷区的见闻感受,描写了沦陷区山河破碎的景象,书写了沦陷区百姓盼望收复失地的凄苦之情。他沿途拜谒忠良之墓,表达了他期盼恢复河山的豪情。他用诗歌表达心路历程,品读其诗歌,我们能感悟到他悲怆沉郁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范成大 使金纪行诗 心路历程 家国情怀  范成大(1126—1193)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宋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生
摘 要: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巴金的《家》分别创作于“五四”之前及之后,这两部作品中的“独异个人”首先是具有共同点的,即都带有悲剧元素;但鲁迅是借“独异”的“狂人”之口对国民性和封建文化进行既哀且怒的控诉,而巴金却旨在讲述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前途和命运。鲁迅对“庸众”的麻木内心是既痛又怒的,而巴金却是带着理解及同情诉说着他们的矛盾与无奈。这之中有两位作家创作的个体差别,更有时代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