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同酬唱,字句表忠心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bi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满江红·和王昭仪韵》是宋人汪元量对王清惠《满江红》一词的酬和。虽是一首标致的步韵词,却不因拘于形式而削足适履,达到了“以韵补意”之效。全词以仄声作韵,错落有致;引据用典,寓情于物。字句间凸显与王昭仪的惺惺相惜之情,更抒其思乡之愁、亡国之戚。
  关键词:汪元量 《满江红》
  汪元量《满江红·和王昭仪韵》一词,是一首酬和词。原词为王清惠所作《满江红》。汪词云: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
  人去后,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泣婵娟,菱花缺。{1}
  王词云: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原作词人王清惠为宋度宗(1265—1274)昭仪,南宋初亡之时,作为皇室妇被掳,随三宫一同北上元都,于途中写下《满江红》一词。由于其词符合当时情势,一时间广为唱诵,流亡遗民感同身受,纷纷唱和。其中又以文天祥、汪元量、邓光荐、彭孙贻四人所和为佳。笔者特选汪元量和作进行分析,其余不赘述。
  酬和,也称酬唱、唱酬、唱和,语出唐人郑谷《酬右省补阙张茂枢》诗:“积雪巷深酬唱夜,落花墙隔笑言时”{2}。所谓酬和,是他人以原作为模板,并依照其原有格律、内容进行酬唱答赠;或抒发、交流感情,或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或切磋提高诗艺水平。{3}张炎《词源》提出:“词不宜强和人韵,若倡者之曲韵宽平,庶可赓歌;倘韵险又为人所先,则必牵强赓和,句意安能融贯?徒费苦思,未见有全章妥溜者。”也就是说,既要和其词,便要从其韵,但又不能强行和韵,否则就只能导致“牵强赓和”的结果。由此可见,和词要与原作步调一致,如两相酬唱般,彼此唱和相望,这样方能算得上是佳作。
  既然要进行酬和,就需要和作词人充分了解原作,才不致“步韵困人”。汪元量善鼓琴,宋度宗时,曾入宫禁,赵文《书汪水云诗后》记载汪元量曾“以琴事谢后及王昭仪”{4}。王清惠此词题于北上之时,而汪元量自三宫北上之日起,就一直伴慰三宫{5},其与王昭仪所遇所想皆一致,路程中更添惺惺相惜之情。不仅如此,汪元量自己也曾在《秋日酬王昭仪》一诗中写道:“黄金台隗少知己”{6};《钱塘县志·文苑传·汪元量传》云:“从三宫北去,留燕甚久。时故宫人王清惠、张璚英皆善诗,相见辄涕泣倡和,语极悲壮。”明代程敏政《宋遗民录》中曾载王清惠与汪元量和诗四首,双方来往唱和频繁,可见其友谊之深厚。这为汪元量充分理解原作打下了基础。
  先表格律,吴乔在《答万季野诗问》中谓:“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同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7}《满江红·和王昭仪韵》依照王清惠所作《满江红》用韵次第及韵字进行创作,是一片标致的步韵词。《满江红·和王昭仪韵》整片词押仄韵,共93字,上片47字,8句,4仄韵;下片48字,10句话,5仄韵。韵脚皆为入声字,其中“阙”“歇”“月”三字押【六月】上平韵,“说”“血”“缺”押【九屑】上平韵,“色”“侧”押【十三职】上平韵。又以闭口音作为结尾,故读起来气力紧凑,似大笔挥成,一蹴而就。整体又显得错落有致,掷地有声。
  再析用典,刘勰《文心雕龙》云:“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8}词中也多次运用事类的手法,引经据典。起句中“蟠桃”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相传三月三日为西王母诞辰,寿宴以蟠桃为主食,宴请众仙,故称蟠桃会。词人以天上之境正衬人间之富丽,笔法凝练却不失典雅。下阕“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一句源于典故杜宇化鹃和杜鹃啼血。杜宇据《蜀山本纪》谓:“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字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相传杜宇失国后“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焉”{9}。故杜宇也称杜鹃。那缘何杜鹃啼血?这源于自唐以来形成的文化共识,因杜鹃赤口似血,且叫声哀婉凄恻,故有杜鹃啼血这一说法。汪元量以杜宇失国之痛隐寓抒发自己亡国的郁愤不平之气。“海上泣婵娟”中“海上”一词代指三宫北上途中所经之地,而非大海。《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由此可知北上之地荒凉僻远。词人以“菱花缺”中“菱花”代指菱花形镜,缘起唐代韦应物及刘禹锡等人诗句。{10}而“菱花缺”则寓指“破镜重圆”,南朝陈徐德言娶陈后主妹乐昌公主为妻,公主才貌双全。陈亡之际,德言料不能夫妻相守,于是破镜,彼此各执一半,相约日后合镜相会。词人引据此典,以镜破喻亲人离散,兼喻国家山河破碎。同时望早日得返故国的眷眷思乡之愁。
  具体而言,《满江红·和王昭仪韵》上阕追忆过往宫室繁华荣和之象,以“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一句起,将南宋宫室宴会拟作天上圣境的瑶池蟠桃大会,借此以表宫廷宴会玉簪珠履、击编奏乐的歌舞升平之景。下句“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接叙宴会持续时间之久,宴会的乐声漏到了宫室之外,美好的时光似箭飞逝,不经意间,天已破晓,流露出依依不舍之情。“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两句从侧面刻画了宫室的金碧辉煌,千宫万室外簇拥的花朵在争妍斗奇,郁香自九鼎中浮起,暗暗弥绕在天子身侧。帝王将相欢坐一堂,觥筹交错好不得意。下句“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却突然急转,以一场黑风挟雨打湿了华贵无比的霓裳,婉婉歌声停歇不起之景,喻忽必烈似如迅雷不及掩耳一般摧毁了南宋之哀,往日通宵达旦的欢愉不再,只剩废墟宫室。
  词的下阕承接上阕,“人去后,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三句节奏似快板般急促,铿锵有力。自随三宫北上之后,就未曾收到家信,思念家乡却不能回,国破家亡的苦痛能与何人说?放眼望去,大好河山已满目疮痍,百姓敝衣粝食,苦不能言。词人以乡愁民苦衬国恨,更显亡国悲痛之情。而杜鹃满山啼血,不仅刻画了血流成河的战斗场景,更道出了心中的郁愤悲挫。“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一联有双关之妙,一指南宋覆灭如汴水东流之势不可逆转,气数已尽,词人与故宫旧臣难以割舍的情怀;二借汴水、西湖分别指代两宋都城汴京和临安,以此表金灭北宋、元灭南宋的事实。全词最后一句“有谁知,海上泣婵娟,菱花缺”,与原词“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遥相呼应,词人以昭仪喻作婵娟,赞其容貌美丽,酬和王昭仪“太液芙蓉”一词,又以“菱花缺”“泣婵娟”与“浑不似,旧时颜色”相照,表昭仪因忧虑国事而致容颜愁损。
  总结全词,汪元量虽使用步韵来进行酬和,与原词声韵一致、思想肖似,却能别出心裁,新意迭起,弥补了步韵词惯有的“步韵害意”的缺陷,达到了“以韵补意”的最佳效果。用典上,以古通今,引据用典,融情于字句,寄意惦家国,虽委婉却能尽其意。词中结构明晰,上阕承接下阕,相互呼应,形成对比,利用双关,将亡国之痛的悲愤、与故国旧臣的难舍、流落他乡的惆怅巧妙堆砌,既倾诉出知己之情,又表达了自己的家破国亡的悲悲如狂。可谓时运不济,家国飘摇肠断处。命运多舛,故国旧臣绪难平。遭此大恨,却能气志不摧,忠骨不移。汪元量真当称得起“宋亡之诗史”之誉。
  {1} 汪元量:《增补湖山类稿》,中华书局1984年版。
  {2} 彭定求、沈三曾等:《全唐诗》,中华书局2011年版。
  {3} 王洪臣、任愫:《唱和寄意 步韵多失》,《学术交流》2004年第12期。
  {4} 缪钺:《论王清惠〈满江红〉词及其同时人的和作》,第4页。
  {5} 闫雪莹:《亡宋北解流人群体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40页。
  {6} 汪元量:《水云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7} 王洪臣、任愫:《唱和寄意 步韵多失》,《学术交流》2004年第12期。
  {8} 刘勰:《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9} 白帅敏:《论唐宋词中的鹃声及其文化内涵》,《中国韵文学刊》2015年第4期。
  {10} 李随森:《唐代“菱花镜”考辨》,《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越来越关注到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的重要性。在这一背景下,情境教学法以其直观性、想象性、启发性与深刻性等特点,备受一线教师的认可和青睐。在具体落实中,通过语言描述、品读、视听结合、角色扮演和思考探究等途径的配合,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思维,切身体验讲授的内容,能够收获传统课堂所达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课堂  一、前言  笔者
摘 要: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新意,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运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法”进行作文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实效,这需要教师转变固有的教学思维和策略,让写作贯穿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斯宾塞 “快乐教育法” 小学作文教学  当前小学生普遍有“怕”写作文的心理,而且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大多是教学生仿写作文,并且固定作文格
摘 要: 《春琴抄》是作家谷崎润一郎由恶魔主义向古典美追求的转型之作,小说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两位主人公在师徒关系之下所掩埋的隐秘情感。由此,师徒关系与情感之间形成了一个隐喻结构,也正是借由师徒关系隐喻所产生的相似性联想,引导着读者领会主人公的形象与情感奥秘。愈隐秘之处愈能发觉情感与审美的意旨,也正与谷崎润一郎所探讨的“阴翳之美”相照应。  关键词:《春琴抄》 师徒隐喻 阴翳之美  《春琴抄》是日本“
摘 要:在作者金曾豪的精心构设下,小说从儿童本位的思想出发,去观察与描绘奇美的动物世界,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文中对动物世界的天真与单纯的展现,衬映出了人类中心生活方式的缺陷。本文主要从儿童本位的概念阐发、童心观照下的生命哲学、儿童式的叙述话语三个方面来论述作品中“儿童本位”的儿童观,以儿童本位思想去烛照动物文学这种独特的生命教育方式。  关键词:《凤凰的山谷》 儿童本位 生命哲学 叙述话
摘 要: 鲁迅小说中的身体书写是一种感时忧国的拟实呈现,以咄咄逼人的笔锋呈现出一则“中国死魂灵”的惊悚传奇。鲁迅小说中的权势者、卫道士、看客的身体均呈现出邪恶本质,可窥探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将深刻的社会意识寄寓于身体,借助身体隐喻话语意义对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与反思,探寻中国现代化出路。  关键词:鲁迅 邪恶身体 权势者 衛道士 看客  自梁启超等人倡导小说救国与新民始,小说被赋予“鼓民力、开民智、
四、行走在灰色地带的草根匪侠英雄  常書欣IP小说中的草根主人公骨子里常有兄弟义气、匪侠之气和痞子习性,行动上经常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兄弟义气、匪侠之气与痞气是他们形象的另一面。  (一)现代版的“兄弟义气”  侠义精神在我们民间传统中源远流长,民间从不缺乏侠义之气,从小的方面说,异姓兄弟之间的义气便是侠义精神的一部分;从大的方面说,“大路不平有人踩”“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民间正义与侠气并不鲜
摘 要:铁凝的《哦,香雪》与劳伦斯的《菊花的幽香》中塑造了两个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女性形象。本文试图从《哦,香雪》和《菊花的幽香》中的女性形象入手,分析两个女主人公焦虑的诞生、矛盾的爆发、自我觉悟这样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以达到揭示形象背后所存在的同一母题的目的。  关键词:旅程 女性形象 自我成长  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为女性主义批评奠定了基础,她明确地指出:“一个女人如果想要写小说的话,那
摘 要: 在中国,拍手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一直沿袭至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不同于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拍手现象。特别是嘲笑形式的拍手表现,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记载了,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讨以及分析中国古代至现代嘲笑形式拍手的特点。  关键词:拍手 消极情感 嘲笑  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看起来很有礼貌地拍手的场面,也未必都是用来表达赞扬和敬意的。拍手,既可以用来表现
摘 要:“江小白”与《诗经》的邂逅基于宣导功能的文案文本,重点关注其创意推介:态度与温度的耦合,灵魂与生命的融合,思想与影响的耦合。两者跨度将近二千六百年,但是切中核心的就是创意与审美体验:场景原生(人文达性)、情感原生(情感共鸣)、意图原生(洞察痛点),这是持久不变的,且能通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耦合”创新,获得审美体验的升级与对本质力量的确认。  关键词:《诗经》 “江小白” 广告创意文案
摘 要: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乔伊斯为祖国爱尔兰写就的一章精神史。本文旨在分析《都柏林人》中所体现的“瘫痪”“爱”和“死亡”这三个重要主题,从这三个主题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都柏林人》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乔伊斯 《都柏林人》 主题  詹姆斯·乔伊斯已经来到我们中间,而且长住了下来。一颗新星在爱尔兰作家群当中冉冉升起,一颗头等的巨星。a詹姆斯·乔伊斯,从1904年离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