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9月24日下午,在临沂市十一中学召开的全市七年级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听了郯城县三中刘金兰老师执教的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和平邑县兴蒙学校闫丽老师执教的散文《春》两节课,印象颇深。两节课虽然课型有异、环节不同,但是同样重视朗读方法的指导、朗读习惯的养成。下面结合这两节课的几个课堂镜头,谈谈对于七年级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配乐助读
镜头一:闫丽老师在学生初读《春》以后,询问学生喜欢读哪些段落。有四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了他们喜欢的段落,分别是第3、4、5、7段。闫老师说:“读优美的文章要有优美的旋律来伴奏,下面在音乐声里,你们按照段落在文章中的的先后顺序,接力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多媒体播放班得瑞《四月之春》,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朗读课文。
现场点评:配乐朗读贯彻了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的特点。配乐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起到推波助澜、烘托气氛的作用,让语文课生动活泼,变成一种艺术的享受。但是也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选用乐曲的风格和课文的题材、体裁保持一致,朗读写景的文章选用节奏欢快、旋律明朗的音乐,班得瑞《四月之春》就非常适合给《春》伴奏;二是音量要适中,配乐声过大会喧宾夺主,音量过小效果也不好,所以配乐时要注意音量的控制。音乐刚响起的时候声音过大,淹没了学生的声音,闫老师及时降低了音量,效果就很好。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配乐朗读是培养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做法。
二.动作助读
镜头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动词“钻”非常重要,怎样读好它?闫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做了一个动作:把一张纸覆盖在手中的笔尖上,一用力,笔尖钻透了纸。她接着说:“读这个词就要重音重读,读出力量,读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镜头三:“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怎样读出春日里百花争先恐后竞相开放的情态?闫老师点拨学生在同位之间互相推搡顶靠,学生们边做动作边读这句话,境界全出。
镜头四:闫老师领着学生高举手臂,挥舞拳头,大声齐读“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的时候,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现场点评:以身体语言辅助语文教学作用很大,新课标就强调“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鸿沟,需要用实践去填平。也就是让儿童通过亲身的体验,鼓励、激发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而在奥尔夫的教育理论里面,教学中的学生不是被动地在学习,而是主动地进行动作表演,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文字的美妙。所以,用动作辅助朗读,重视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动作实践,对于提高七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养等方面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途径。
三.方法助读
镜头五:刘金兰老师执教《陈太丘与友期》,分两步指导朗读文言文:第一步是在“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环节,大屏幕出示朗读方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第二步是在“品读人物,感悟主旨”环节,大屏幕出示朗读方法“读出感情(语气、语速、语调)”。
现场点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目标,是三个有递进性的不同层面的要求。七年级学生朗读文言文要达到这三个目标有难度。刘老师把朗读训练设计为两步,这样就降低了难度,第一步“读准字音”就是“正确”朗读,“读顺句子、读出停顿”就是“流利”朗读,这是读通读顺;第二步“读出感情(语气、语速、语调)”就是“有感情朗读”,这是读懂读透。这样的训练循序渐进,效果扎实有效。七年级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既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方法,又培养了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学习习惯。
四.合作助读
镜头六:闫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第一句的时候,安排老师读“桃树、杏树、梨树”,女生读“你不让我”,男生读“我不让你”,大家齐读“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时候,男生读第八段,女生读第九段,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镜头七:在《陈太丘与友期》中,客人和元方各说了两句话,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刘老师指导学生同位分工读、男女生分工读、老师和学生分工读,因为角色不同,读出的语气和感情不同,体验也就会更深刻。
现场点评:分工合作提高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两位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分角色朗读,必然使学生对课文“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形式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师生共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五.评价助读
镜头八:一个学生朗读《陈太丘与友期》后,刘老师是这样评价的:你朗读的停顿、节奏较好,注重了语速的变化,如果再读出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表达效果会更好。如在读“非人哉”“便是无信”“便是无礼”这样的评论性语句时,语气重些,语调高一点;“非人、无信、无礼”这些关键词语要重音重读,从而突出表现友人的粗鲁、元方的义正词严。
现场点评:刘老师的评价针对性强,既指出了优点鼓励表扬,也指出了不足帮助学生加以改进。另外,刘老师非常注重鼓励性评价,在短短的45分钟里,教师对学生个体或者全体的鼓励性评价达9次之多,如“你的声音很洪亮”、“勇气可嘉,你读得很投入”等等。这些鼓励性评价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初中语文,更需要老师的关心鼓励。在朗读训练的每个环节,要像刘老师那样充分发挥评价语言的魅力,欣赏学生投入的朗读,传达教师的关爱,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七年级作为初中阶段的起始年级,朗读教学尤其重要。学习两位老师关于朗读教学的方法,让琅琅的读书声响彻七年级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受到汉语言的无穷魅力。
徐常来,语文教研员,现居山东平邑。责任编校:洪 鸣
一.配乐助读
镜头一:闫丽老师在学生初读《春》以后,询问学生喜欢读哪些段落。有四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了他们喜欢的段落,分别是第3、4、5、7段。闫老师说:“读优美的文章要有优美的旋律来伴奏,下面在音乐声里,你们按照段落在文章中的的先后顺序,接力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多媒体播放班得瑞《四月之春》,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朗读课文。
现场点评:配乐朗读贯彻了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的特点。配乐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起到推波助澜、烘托气氛的作用,让语文课生动活泼,变成一种艺术的享受。但是也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选用乐曲的风格和课文的题材、体裁保持一致,朗读写景的文章选用节奏欢快、旋律明朗的音乐,班得瑞《四月之春》就非常适合给《春》伴奏;二是音量要适中,配乐声过大会喧宾夺主,音量过小效果也不好,所以配乐时要注意音量的控制。音乐刚响起的时候声音过大,淹没了学生的声音,闫老师及时降低了音量,效果就很好。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配乐朗读是培养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做法。
二.动作助读
镜头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动词“钻”非常重要,怎样读好它?闫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做了一个动作:把一张纸覆盖在手中的笔尖上,一用力,笔尖钻透了纸。她接着说:“读这个词就要重音重读,读出力量,读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镜头三:“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怎样读出春日里百花争先恐后竞相开放的情态?闫老师点拨学生在同位之间互相推搡顶靠,学生们边做动作边读这句话,境界全出。
镜头四:闫老师领着学生高举手臂,挥舞拳头,大声齐读“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的时候,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现场点评:以身体语言辅助语文教学作用很大,新课标就强调“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鸿沟,需要用实践去填平。也就是让儿童通过亲身的体验,鼓励、激发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而在奥尔夫的教育理论里面,教学中的学生不是被动地在学习,而是主动地进行动作表演,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文字的美妙。所以,用动作辅助朗读,重视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动作实践,对于提高七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养等方面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途径。
三.方法助读
镜头五:刘金兰老师执教《陈太丘与友期》,分两步指导朗读文言文:第一步是在“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环节,大屏幕出示朗读方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第二步是在“品读人物,感悟主旨”环节,大屏幕出示朗读方法“读出感情(语气、语速、语调)”。
现场点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目标,是三个有递进性的不同层面的要求。七年级学生朗读文言文要达到这三个目标有难度。刘老师把朗读训练设计为两步,这样就降低了难度,第一步“读准字音”就是“正确”朗读,“读顺句子、读出停顿”就是“流利”朗读,这是读通读顺;第二步“读出感情(语气、语速、语调)”就是“有感情朗读”,这是读懂读透。这样的训练循序渐进,效果扎实有效。七年级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既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方法,又培养了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学习习惯。
四.合作助读
镜头六:闫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第一句的时候,安排老师读“桃树、杏树、梨树”,女生读“你不让我”,男生读“我不让你”,大家齐读“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时候,男生读第八段,女生读第九段,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镜头七:在《陈太丘与友期》中,客人和元方各说了两句话,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刘老师指导学生同位分工读、男女生分工读、老师和学生分工读,因为角色不同,读出的语气和感情不同,体验也就会更深刻。
现场点评:分工合作提高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两位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分角色朗读,必然使学生对课文“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形式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师生共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五.评价助读
镜头八:一个学生朗读《陈太丘与友期》后,刘老师是这样评价的:你朗读的停顿、节奏较好,注重了语速的变化,如果再读出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表达效果会更好。如在读“非人哉”“便是无信”“便是无礼”这样的评论性语句时,语气重些,语调高一点;“非人、无信、无礼”这些关键词语要重音重读,从而突出表现友人的粗鲁、元方的义正词严。
现场点评:刘老师的评价针对性强,既指出了优点鼓励表扬,也指出了不足帮助学生加以改进。另外,刘老师非常注重鼓励性评价,在短短的45分钟里,教师对学生个体或者全体的鼓励性评价达9次之多,如“你的声音很洪亮”、“勇气可嘉,你读得很投入”等等。这些鼓励性评价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初中语文,更需要老师的关心鼓励。在朗读训练的每个环节,要像刘老师那样充分发挥评价语言的魅力,欣赏学生投入的朗读,传达教师的关爱,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七年级作为初中阶段的起始年级,朗读教学尤其重要。学习两位老师关于朗读教学的方法,让琅琅的读书声响彻七年级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受到汉语言的无穷魅力。
徐常来,语文教研员,现居山东平邑。责任编校:洪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