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未成年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现在未成年人犯罪事件频发,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发展历程中必然的事实。未成年人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因此要认真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分析其中的特点、原因,找到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无疑对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成果将给社会、家庭、学校的现有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借鉴和警示,并针对其中的不足加以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未成年;犯罪现状;防范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1.084
榆林检察院近五年中,每年审查办理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犯罪时未满16周岁的占30%左右,未成年人作案年龄段多集中在16岁到18岁,占总人数的68.9%。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体趋势是年龄越来越小,初犯年龄提前,低龄犯罪数量快速增长。
这与生活水平提高,未成年人发育年龄提前是相符合的。处于这一阶段的未成年人,在生理上发育迅速成熟,而心理发育相对缓慢。因此,他们虽然体能充沛,欲望强烈,但辨别是非能力很差,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喜欢冒险,逆反心理较重,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容易丧失理智,走向犯罪。故这一阶段又称为青春期或危险期。辍学生、中小学流失生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犯罪低龄化已成为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中一个严峻的话题,如何进行有效防控应当引起全县高度关注及积极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龄化若不及时有效地进行控制将会为未来孕育出一支庞大的犯罪后备军团。这已不是危言耸听。
1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家庭犹如未成年人顺利成长的摇篮,这个摇篮摇晃过当,或者不摇对未成年人成长都不利,为此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于未成年的成长至关重要。犯罪的未成年人均表示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有明显影响。一是暴力型。暴力型家庭中的家长会对未成年人以暴力对待,动辄打骂。在暴力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未成年人,从小能感受到的也只不过是漠视与忽略。他们很难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庭对于他们来说给予的不是温暖而是恐惧,长期以来,他们缺少归属感,认知偏执、个性冷漠,没有通过家庭完成最基本社会规范,使得未成年人在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二是过分溺爱型。溺爱型的家庭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与说话不分对错,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对的,长此以往,未成年人自己也会把自己所认为的一切都是对的,以自己为中心。这两类人一旦脱离了家庭进入社会,很容易演变成挑战社会权威,蔑视社会公德,行为反应偏激,极端自我,在社会生活中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把握不好分寸,甚至陷于犯罪泥潭。
(2)居住地周围环境的影响:现在社会上的一些娱乐场所往往灌输着许多不良的信息和风气,比如网吧的黄色网站、游戏厅的暴力化游戏、歌厅等娱乐场所的“特殊服务”、录像厅的黄色光碟等,再加上这些娱乐场所的管理上存在漏洞或为了利益根本不顾出入其中的是否是未成年人。这些都对涉世未深,判别能力较差的未成年人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此外,未成年人的经济基本靠父母,为了进入娱乐场所消费,往往会铤而走险。
(3)学校方面的原因:一是教育体制老套。学生的考试成绩的高低在老师、家长以及同学的眼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向高一级别的学校跳跃的所谓上学考试也一样,以学生的成绩去衡量。该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的大小亦是从考试成绩而得到的升学率来评价。因此,各个学校的主抓方向的是升学率,因此如果这门课在升学考试的时候考,那么我们就认真学习,让学生反复考试练习,以使学生可以彻底地掌握相关内容。教育的最后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考试的机器。这会使一部分所谓的“双差生”的失去耐心,萌生了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甚至抵触情绪,就这样将孩子推到社会上,很容易失足,走向犯罪的道路。二是学校管理不完善。学校管理不够完善,片面的应试教育使得法制教育也达不到预期目的。一些未成年人产生厌学心理,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学校的管理不够完善,学风不正,致使大量的未成年人长期在社会上游荡,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但学校也没有相应的法制教育,使得其本身又缺少相关的法律知识做支撑,对外界的一些不良因素几乎没有什么鉴别能力与抵制能力,他们做事情往往靠的就是“哥们义气”,真是“只要兄弟有需求,要我死都可以的”,豪言壮语,会不自觉地让未成年人自己误入歧途,踏入犯罪的不归路。三是在学校教育中,个别老师以考试成绩的高低给学生划分等级,学生自己的学习成绩的高低也决定着他们受老师关怀程度的多少。
2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研究
2.1 发挥好家庭预防的重要功能
家长不仅赋予未成年人的身体甚至血脉,其日常的行为习惯,做事方式也会影响到他。作为一个未成年人,父母是孩子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因此,父母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都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也正因为如此,有人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教师,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要让父母上好孩子的第一课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父母的思想和行动对未成年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为人父母者,应知法、自律、自尊、学法、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更不能有违法犯罪行为,应不断增强自身道德的修养,不做违背人伦道德的事,禁止酗酒、赌博与不健康、不正常的生活,以免给子女造成心理上的畸形、反常及错误的认识。面对生活中的纠纷摩擦、矛盾应积极化解,从而对子女的言行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家长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文明行為,不良嗜好,都是子女违法犯罪的诱导因素。家长应切实负起责任,履行好监护职责,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港湾,能否在健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能否得到家庭的关爱,对未成年人未来的性格培育及行为方式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2 充分利用学校职责
县政府及相关的教育部门应给予优惠政策以引进师范专业毕业的热爱教育事业的高才生,这样引进年轻教师工作态度积极向上、对学生和蔼可亲有助于他们和未成年人较好的沟通。另外,重视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教师待遇,为表现优秀的教师提供学习深造机会,有条件的可以出国观摩,以期把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我县的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其次,强化班主任的道德辅导意识。作为班主任,他必须作为一名高级别的经验老道的心理学家,要时刻知道学生在想什么,为此,班主任应加强与学校、未成年人监护人、父母的沟通,充分发挥桥梁及纽带作用,促使学校内外对未成年人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班主任应积极主动负责、密切关注每一个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动态,关注其道德动态、情绪动态以及心理需求,增多感情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心灵的归属。
2.3 切实发挥政府领导作用
首先,建立健全更为高效的领导机制。要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领导力度,除了设置专门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领导机构外,还要有专人负责日常事务,并做到任务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要建立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对因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防范措施不得力致使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与单位责任。
其次,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其相对应的社会,人无论其如何发展也始终脱离养育他的社会,其行为也不可避免地要受特定的环境影响。运用社会政策,改善社会环境,增强社会调节,以克制社会体制方面、社会文化方面与社会经济方面的各种矛盾,从整体上改善社会大环境等等都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因此其整治需要依赖全社会的力量,采用综合性的手段,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防治体系,实行长期性的治理。也只有在全社会的动员下,把政府、学校以及家庭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策略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虹宪.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与对策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275-282.
[2]普勇泉.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湖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3]解萍,谢珊河.广西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及特点分析;1999年至2007年广西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查[J].广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6):116-119.
[4]房民军.家庭环境与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研究[J].未成年人犯罪研究,2008,(5).
[5]贾宏波.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与其预防[D].郑州:郑州大学,2011.
[6]邹雪忠.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0.
关键词:未成年;犯罪现状;防范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1.084
榆林检察院近五年中,每年审查办理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犯罪时未满16周岁的占30%左右,未成年人作案年龄段多集中在16岁到18岁,占总人数的68.9%。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体趋势是年龄越来越小,初犯年龄提前,低龄犯罪数量快速增长。
这与生活水平提高,未成年人发育年龄提前是相符合的。处于这一阶段的未成年人,在生理上发育迅速成熟,而心理发育相对缓慢。因此,他们虽然体能充沛,欲望强烈,但辨别是非能力很差,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喜欢冒险,逆反心理较重,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容易丧失理智,走向犯罪。故这一阶段又称为青春期或危险期。辍学生、中小学流失生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犯罪低龄化已成为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中一个严峻的话题,如何进行有效防控应当引起全县高度关注及积极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龄化若不及时有效地进行控制将会为未来孕育出一支庞大的犯罪后备军团。这已不是危言耸听。
1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家庭犹如未成年人顺利成长的摇篮,这个摇篮摇晃过当,或者不摇对未成年人成长都不利,为此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于未成年的成长至关重要。犯罪的未成年人均表示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有明显影响。一是暴力型。暴力型家庭中的家长会对未成年人以暴力对待,动辄打骂。在暴力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未成年人,从小能感受到的也只不过是漠视与忽略。他们很难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庭对于他们来说给予的不是温暖而是恐惧,长期以来,他们缺少归属感,认知偏执、个性冷漠,没有通过家庭完成最基本社会规范,使得未成年人在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二是过分溺爱型。溺爱型的家庭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与说话不分对错,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对的,长此以往,未成年人自己也会把自己所认为的一切都是对的,以自己为中心。这两类人一旦脱离了家庭进入社会,很容易演变成挑战社会权威,蔑视社会公德,行为反应偏激,极端自我,在社会生活中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把握不好分寸,甚至陷于犯罪泥潭。
(2)居住地周围环境的影响:现在社会上的一些娱乐场所往往灌输着许多不良的信息和风气,比如网吧的黄色网站、游戏厅的暴力化游戏、歌厅等娱乐场所的“特殊服务”、录像厅的黄色光碟等,再加上这些娱乐场所的管理上存在漏洞或为了利益根本不顾出入其中的是否是未成年人。这些都对涉世未深,判别能力较差的未成年人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此外,未成年人的经济基本靠父母,为了进入娱乐场所消费,往往会铤而走险。
(3)学校方面的原因:一是教育体制老套。学生的考试成绩的高低在老师、家长以及同学的眼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向高一级别的学校跳跃的所谓上学考试也一样,以学生的成绩去衡量。该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的大小亦是从考试成绩而得到的升学率来评价。因此,各个学校的主抓方向的是升学率,因此如果这门课在升学考试的时候考,那么我们就认真学习,让学生反复考试练习,以使学生可以彻底地掌握相关内容。教育的最后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考试的机器。这会使一部分所谓的“双差生”的失去耐心,萌生了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甚至抵触情绪,就这样将孩子推到社会上,很容易失足,走向犯罪的道路。二是学校管理不完善。学校管理不够完善,片面的应试教育使得法制教育也达不到预期目的。一些未成年人产生厌学心理,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学校的管理不够完善,学风不正,致使大量的未成年人长期在社会上游荡,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但学校也没有相应的法制教育,使得其本身又缺少相关的法律知识做支撑,对外界的一些不良因素几乎没有什么鉴别能力与抵制能力,他们做事情往往靠的就是“哥们义气”,真是“只要兄弟有需求,要我死都可以的”,豪言壮语,会不自觉地让未成年人自己误入歧途,踏入犯罪的不归路。三是在学校教育中,个别老师以考试成绩的高低给学生划分等级,学生自己的学习成绩的高低也决定着他们受老师关怀程度的多少。
2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研究
2.1 发挥好家庭预防的重要功能
家长不仅赋予未成年人的身体甚至血脉,其日常的行为习惯,做事方式也会影响到他。作为一个未成年人,父母是孩子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因此,父母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都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也正因为如此,有人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教师,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要让父母上好孩子的第一课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父母的思想和行动对未成年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为人父母者,应知法、自律、自尊、学法、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更不能有违法犯罪行为,应不断增强自身道德的修养,不做违背人伦道德的事,禁止酗酒、赌博与不健康、不正常的生活,以免给子女造成心理上的畸形、反常及错误的认识。面对生活中的纠纷摩擦、矛盾应积极化解,从而对子女的言行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家长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文明行為,不良嗜好,都是子女违法犯罪的诱导因素。家长应切实负起责任,履行好监护职责,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港湾,能否在健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能否得到家庭的关爱,对未成年人未来的性格培育及行为方式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2 充分利用学校职责
县政府及相关的教育部门应给予优惠政策以引进师范专业毕业的热爱教育事业的高才生,这样引进年轻教师工作态度积极向上、对学生和蔼可亲有助于他们和未成年人较好的沟通。另外,重视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教师待遇,为表现优秀的教师提供学习深造机会,有条件的可以出国观摩,以期把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我县的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其次,强化班主任的道德辅导意识。作为班主任,他必须作为一名高级别的经验老道的心理学家,要时刻知道学生在想什么,为此,班主任应加强与学校、未成年人监护人、父母的沟通,充分发挥桥梁及纽带作用,促使学校内外对未成年人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班主任应积极主动负责、密切关注每一个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动态,关注其道德动态、情绪动态以及心理需求,增多感情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心灵的归属。
2.3 切实发挥政府领导作用
首先,建立健全更为高效的领导机制。要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领导力度,除了设置专门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领导机构外,还要有专人负责日常事务,并做到任务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要建立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对因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防范措施不得力致使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与单位责任。
其次,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其相对应的社会,人无论其如何发展也始终脱离养育他的社会,其行为也不可避免地要受特定的环境影响。运用社会政策,改善社会环境,增强社会调节,以克制社会体制方面、社会文化方面与社会经济方面的各种矛盾,从整体上改善社会大环境等等都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因此其整治需要依赖全社会的力量,采用综合性的手段,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防治体系,实行长期性的治理。也只有在全社会的动员下,把政府、学校以及家庭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策略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虹宪.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与对策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275-282.
[2]普勇泉.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湖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3]解萍,谢珊河.广西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及特点分析;1999年至2007年广西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查[J].广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6):116-119.
[4]房民军.家庭环境与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研究[J].未成年人犯罪研究,2008,(5).
[5]贾宏波.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与其预防[D].郑州:郑州大学,2011.
[6]邹雪忠.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