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重视文本细读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细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获取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想象文章的留白部分,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升华其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进行阅读。健全的阅读教学分为三部分,即教师对文本的细读、学生对文本的细读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点拨,而其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学生对文本的细读。文本细读要求逐字逐句地研读,并在其字里行间发现奥秘。对高中生来说,重视文本细读能获得那些益处呢?
  一、探索字字句句,获取全面含义
  用于阅读教学的文本通常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文章,这些文本对于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大有裨益。因此把阅读教学的文本拿去像网络小说一样粗略地翻读,我们所获得的理解就会表面化、片面化。所以我们需要对文本进行细细的品读,探索其字字句句的含义。
  以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例。品字品句,一百多字的文章则字字珠玑。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烟”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其义不出于“万里绝风烟”的“烽烟”和“风烟望五津”的“风尘”。前者指战讯,后者指扬尘,引义为官场之浑浊。此时我们联系作者真实处境再来品读一下就会发现,刚刚脱离官场,这等“风尘”散去,便是真实写照。远离官场的纷纷扰扰,乍然间的清净的晴空使作者压抑的胸怀得到舒展,远处的天与山共为一色,恰好体现了作者“无尘”的心境。若非对字句的细读,我们又怎会体验到文字的妙处?由此可见,唯有细细品读文本,我们才会获得更加全面的含义。
  二、激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空白
  文学创作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叫做“留白”,也叫“空白”。这种艺术手法往往是指作者所留下来让读者进行想象而没有具体写出的部分,这些空白部分对于文本的理解具有引导作用,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想象力。阅读教学中需要文本细读,并进行合理的想象来填补文本中出现的空白,以此增加文本可读性。
  《雷雨》有这样一段对白。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鲁侍萍答:“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这样一段对白初读确实没什么可疑之处,当我们用心去读第二遍第三遍时便会发现作者的手法甚是高明。《雷雨》是一部话剧,其中人物对话还是较为贴近现实的,所以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文本。现实的问答对话中,在没有要补充或者提示的情况下回答时,只要简单的回答“是或非”就行了。但是鲁侍萍在回答之后为何又补充了半句话呢,她(或作者)有什么用意呢?而她所补充的部分关键词又是什么?“洋火”!细读至此,作者的留白重点之处很明显便是“洋火”一词。以“洋火”为中心联系全文进行想象便会发现,“洋火”其实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二人爱情的见证。所以如此想象三十年前的生活场景便很合理:鲁侍萍生孩子时受了病,待在屋里要关窗点灯,周朴园在灯下照顾鲁侍萍,衬衣才会被烧了个小窟窿,而鲁侍萍便会在灯下为周朴园缝补衣服。如此甜蜜的爱情场景在“洋火”的引导下如此生动,也由此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空白”艺术是作者的应用,作为读者则必须在基于文本细读的方式下挖掘其言语中的空白,并进行合理的想象来完成文本空白的填充。如此阅读教学便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体验作者心境,获得情感共鸣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如果能引导学生仔仔细细读文本,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的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文本的情感一直是难点,而文本细读却是帮助我们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的有效方式。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这样写道:“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略读时我们会发现这句话甚是矛盾,或许会不知所云。但细细品读,联系一下作者当时的处境,我们可以理解到作者确实有些“矛盾”,也就是作者此时的情感是复杂的。当我们以一个中年知识分子的心境来品读时,便会感悟到其中的情怀:知识分子往往处在心理压抑之下,而“什么都可以想”则体现出作者思想不拘于任何压抑之下,同时作为一个承担着巨大生活压力的中年人,“什么都不想”又体现出作者并不会因为生活压力而忧虑。这些富有张力的想象使得作者完全成为了一个无拘无束的自由之人。
  没有情感的碰撞,阅读教学将会成为一种无法弥补的空洞。所以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对文本进行细读,身临其境,感其所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知其境遇,明其欢忧,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体验。
  可想而知,若不做好文本细读,想要获取文本中全部的含义,并想象作者留白之处,体验其中情感的升华,将是十分荒诞的想法。因此若要做好阅读教学,必须以文本细读为重。
  作者单位:江苏省邗江中学(225009)
其他文献
文本细读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通过文本细读,学生才能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从而强化对文本的理解。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很多的现代诗,这些现代诗的语言十分优美,意境十分深远,所蕴含的情感也十分丰富。通过现代诗的阅读能够有效培养高中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引导学生对现代诗进行细读。  一、细读模糊处——感受诗歌朦胧  诗歌语言的一大特征就是具有多义
“行乐图”是明代出现的一种新兴画种,它从传统的肖像画发展而来,将像主置于山石林泉、湖泊田园的雅致背景中,冠以“行乐”之名,着力表现像主优雅闲适的生活旨趣.最早冠以“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一方面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能更好地发挥榜样引领的作用,充分激发个体潜能,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体验到参与的趣味和成功的喜悦,让知识在集体交流过程中产生火花,群策群力,共同突破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从而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  一、运用小组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以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为理论基础,强调人际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  一、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授的主要参考资料,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书,是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研读和分析,并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教学目
王力先生说:“读古文,一不留神就会指鹿为马,以今读古,误解词义。”事实上对于数量如此之多、变化如此之大的文言实词,同学们确实经常张冠李戴,古今混淆。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把握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