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的科学含义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arll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的同一,是列宁系统研究和叙述辩证法的一个首要原则,是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写八个《哲学笔记本》的主导线索。然而,长期以来,列宁的这个重要思想,却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难阐述清楚的问题之一,在国际国内的哲学界,出现各种不同的理解,有着众说纷纭的说法。这里争论的焦点是:列宁所说三者是“同一个东西”的科学含义究竟是什么?所谓三者同一,究竟是指“一门科学的三个方面”,还是指“三门科学的相互统一”?
其他文献
<正>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运动要经历两个飞跃,一个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一个是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长期以来,我们对后一个飞跃缺乏深入、全面、细致的探讨。本文将从实现第二个飞跃的角度,着重探讨价值理性认识的含义、存在根据、任务及其思维特点等问题。
<正> 一、唯物史观之“物”指何而言? 对于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但要准确地回答,也不那么容易。有人认为,历史乃人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把社会历史看作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这就是说,人即物,唯物史观之“物”指人而言。这一答案,貌似有理,实际不然。因为它并没有揭示出社会历史现象内部心物关系谁决定谁的问题。
<正> 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既是计划经济又是商品经济,所以在社会主义经济中,除了有为一切社会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起作用外,还存在计划经济规律和商品经济规律。它们构成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共同支配着社会主义经济活动.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想象力是创造的前奏,是智慧的翅膀,是开启思维的钥匙。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并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借助生活实际,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
“旋转”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图形的变换”的内容。教材先通过例3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是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并为例4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做准备。针对以上内容,我先后进行了两次教学,收获颇丰。  第一次教学:  首先,我出示钟表图。由于钟面上是一根指针(即一条线段)在旋转,再加上学生对钟面上
<正> 王瑞明教授写的《〈岳阳楼记〉的历史考察》一文(见《求索》1986年第3期),引用了不少史料,试图证明这样几个新奇的论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与历史有很大的出入,是‘粉饰太平”;滕子京是个“贪官”,范仲淹不仅“一再为他开脱罪责”,袒护他“逍遥法外”,还“对犯有贪污之罪的滕子京深表同情”,有“是非不明”之嫌。我们认为,王文的“历史考察”是片面的,因而其结论也是不能成立的。这里,我们也从“历史考察”提出质疑,与王先生商榷,并求教于文史学界方家。
比较是一种借助于学生直观的手段完成数学思考的过程,通过比较,学生易于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知识的内涵和本质。本文仅从几个例子对比较的作用加以说明。  一、比较能促进概念内涵的深化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一大特点是将各知识领域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编写在各册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限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因素,在初级阶段,只提出初步感知,多建立表象以加强认知的教学目标。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