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一些不复杂但是有意义并充满新鲜感的习题,进而不断挖掘出学生在小学数学中的思维,带领学生慢慢走进充满奥妙的数学世界。在小学数学中,变式练习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锻炼学生思维。
一、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面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时,除了要去想要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之外,还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运用变式,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更好分析和归纳相关的知识点,慢慢形成学生的思维习惯。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几分之一》这节课时,在三年级上册的时候,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学习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学生对分数的一次新的认识,是对原有分数内涵的一次丰富。因此,教师可以循序渐进,给学生设计几个层次的变式练习。如:(一)有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代表多少?(二)怎样将一张A4纸折叠出二分之一?(三)怎样将A纸折出更多的几分之一呢?对于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学生很轻易就能够回答出来,对于第三个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可以在第三个问题之后,继续引导,让学生运用同样大小的A4纸,折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并比比看哪个更大?为什么?
学生们通过层层的变式引导,渐渐体会到对折的次数越是少,得到的分数越是大。循序渐渐的变式练习,层层深入,为学生积累更加丰富的数学表象,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变得更好,进而有效掌握教学的重点。
二、整合知识,迁移思维
对于小学数学中的很多概念,学生们容易混淆,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所以说,教师要能够在教学中将相近的、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连接相关的思维,实现知识点的有效迁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因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对学生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对单位“1”的理解。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就可以先写一个1/4在黑板上,让学生回忆一下,并回答:对这样的分数有哪些认识?(各部分名称、产生过程等。)接着,让学生想办法表示出1/4,之后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表示方法,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1份用1/4表示。就这样,在课程开始之前,先带着学生回顾一下之前的知识,让所学知识和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融合,进而让学生能够理解单位“1”的神奇,进而得出结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显然,该环节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认知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分数意义,还可以尝到探索活动的趣味,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通过以上的变式提问练习,让学生能够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进而突破思维的桎梏,提升思维的严谨性。
三、把握对比,挖掘内涵
变式练习不仅能够使得课堂的容量变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相关练习的广度。如果问题条件发生了变化,方法依然不变,一旦陷入了这样的思维误区,思维就失去了应变能力,这样学习的效果也就失去了底色。在小學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把握住对比,通过变式练习,挖掘出相关知识点的内涵。
例如,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每每遇到“几比几多几”就思维定式,觉得一定要用加法;一遇到“几比几少几”就觉得一定要用减法。这样根本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对比习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如(1)小明有8支笔,比小兰多2支,小兰有几支笔?(2)小明有8支笔,小兰比小明多2支,小兰有几支笔?(3)小明有8支笔,小兰比小明少2支笔,小兰有几支笔?(4)小明有8支笔,比小兰少2支,小兰有几支笔?让学生通过上面4个问题进行对比,然后思考:这4个题目的不同之处在什么地方?进而帮助学生理清相应的逻辑思维,让学生通过辨别细微的差别,理清了数量关系,理解了“多”和“少”的数学内涵,进而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这门学科中插上思维的翅膀。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数学这门学科来说,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从课本教材中寻找教学素材,巧妙运用变式练习,提升课堂的思维含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而提升学生数学的学科素养,增强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浦南中心小学 江苏】
一、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面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时,除了要去想要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之外,还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运用变式,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更好分析和归纳相关的知识点,慢慢形成学生的思维习惯。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几分之一》这节课时,在三年级上册的时候,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学习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学生对分数的一次新的认识,是对原有分数内涵的一次丰富。因此,教师可以循序渐进,给学生设计几个层次的变式练习。如:(一)有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代表多少?(二)怎样将一张A4纸折叠出二分之一?(三)怎样将A纸折出更多的几分之一呢?对于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学生很轻易就能够回答出来,对于第三个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可以在第三个问题之后,继续引导,让学生运用同样大小的A4纸,折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并比比看哪个更大?为什么?
学生们通过层层的变式引导,渐渐体会到对折的次数越是少,得到的分数越是大。循序渐渐的变式练习,层层深入,为学生积累更加丰富的数学表象,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变得更好,进而有效掌握教学的重点。
二、整合知识,迁移思维
对于小学数学中的很多概念,学生们容易混淆,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所以说,教师要能够在教学中将相近的、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连接相关的思维,实现知识点的有效迁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因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对学生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对单位“1”的理解。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就可以先写一个1/4在黑板上,让学生回忆一下,并回答:对这样的分数有哪些认识?(各部分名称、产生过程等。)接着,让学生想办法表示出1/4,之后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表示方法,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1份用1/4表示。就这样,在课程开始之前,先带着学生回顾一下之前的知识,让所学知识和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融合,进而让学生能够理解单位“1”的神奇,进而得出结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显然,该环节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认知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分数意义,还可以尝到探索活动的趣味,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通过以上的变式提问练习,让学生能够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进而突破思维的桎梏,提升思维的严谨性。
三、把握对比,挖掘内涵
变式练习不仅能够使得课堂的容量变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相关练习的广度。如果问题条件发生了变化,方法依然不变,一旦陷入了这样的思维误区,思维就失去了应变能力,这样学习的效果也就失去了底色。在小學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把握住对比,通过变式练习,挖掘出相关知识点的内涵。
例如,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每每遇到“几比几多几”就思维定式,觉得一定要用加法;一遇到“几比几少几”就觉得一定要用减法。这样根本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对比习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如(1)小明有8支笔,比小兰多2支,小兰有几支笔?(2)小明有8支笔,小兰比小明多2支,小兰有几支笔?(3)小明有8支笔,小兰比小明少2支笔,小兰有几支笔?(4)小明有8支笔,比小兰少2支,小兰有几支笔?让学生通过上面4个问题进行对比,然后思考:这4个题目的不同之处在什么地方?进而帮助学生理清相应的逻辑思维,让学生通过辨别细微的差别,理清了数量关系,理解了“多”和“少”的数学内涵,进而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这门学科中插上思维的翅膀。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数学这门学科来说,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从课本教材中寻找教学素材,巧妙运用变式练习,提升课堂的思维含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而提升学生数学的学科素养,增强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浦南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