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网络世界与传统的现实世界中,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规范存在较大差别。目前在国内大学校园里还是有相当一批知名学者或专家拒绝学习网络知识和利用网络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或因对网络环境现状的不满不愿意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在他们眼中网络是肤浅、娱乐的代名词。在大学中出现这样一些现象,既有激烈批评网络有害的论者,也有一批只看不说的网络看客,他们要么对网络敬而远之,要么冷眼旁观。
作为新型的交流方式,网络对社会带来许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发展具有相当的负面影响。如近些年来,在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一些学术研究者的学术成果数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一些大学教授动辄就是上百篇的学术论文,出版几十本学术著作,科研成果不断问世。实际上,科研工作有其基本的规律,受学术规范的制约,一项新成果的问世必然有长期的学术积淀。这种短时期内文章、专著满天飞,学术成果“琳琅满目”的现象,属于典型的“学术泡沫”。除了学术评价制度、机制难辞其咎外,网络的普及和“滥用”成为了一部分学者的“高产”工具。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的时候了。学术网络化即网络文化在大学科研中的负面作用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学者的学术道德的倒退,最终败坏大学学术风气。
另外,在大学校园中弥漫的考试作弊与论文造假之风中网络所起的作用也不小。美国新泽西州拉特格斯大学教授管理学和全球经济学的唐纳德·麦凯布在2006年对6万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37%的毕业生承认他们的研究论文部分来自网络,而在1999年这一比例只有10%。3%的学生承认他们通常不做任何修改就将下载的论文交给老师;77%的学生认为,部分抄袭网上下载的资料并非严重的事。
另据报道,牛津大学曾发表声明,承认无论是该校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存在着十分惊人的网上抄袭乃至剽窃现象,而绝大多数抄袭来的作业和论文逃过了审阅人和导师的眼睛。牛津大学副校长兼首席校纪督导艾伦·格拉芬教授在声明中称,大量学生通过抄袭乃至剽窃来完成作业和论文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牛津这所老牌学府的学位含金量。在分析其中的原因时,格拉芬认为很大的责任在于各学院默认学生“或多或少从因特网上拼凑一些内容来完成作业”这种现象,从而助长了这一学术歪风。
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多少毕业生的论文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版权”呢?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出现了对本科生是否要完成毕业论文的争论。实际上,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要求,说到底是对大学培养不同人才的要求。大学的定位不同,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不同,有些是培养精英人才、研究型人才,有些则是培养就业型人才。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不可能让所有的大学生都写出有创新、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 2005年年底北京大学新出台的《本科考试工作与学术规范条例》又把本科生论文推向争议焦点,该校规定:本科生论文中存在抄袭事实,且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50%者;已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中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30%者;被使用的他人观点构成该学术违纪作品的全部、核心或主要观点者;由他人替自己撰写论文和替他人撰写论文者都将被开除学籍。
当然,我们不能把当前高校当中的学术泡沫和论文造假问题完全归结于网络的普及和网络文化的不成熟,但网络文化中不成熟,如对知识产权的漠视或网络侵权的无意识确实在客观上为颠覆大学学术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毁坏优秀的学术文化传统与价值体系开了方便之门。
在网络出现之前的大学校园内的主要人际关系的体现是师道尊严,学术为上,人们恪守着礼谦恭俭让之风,虽然我们不能把校园中的教风、学风的转变完全归咎于网络的发明、应用和普及,但网络文化的渗透改变了昔日传统校园的文化生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就传统的学院文化来看网络文化太直白,而在网络人眼中大学文化、学院文化又太高雅,事实的确如此。大学文化、学院文化讲程序、意境、高雅、主次、地位、辈分、权威、因循守旧。网络文化讲出位、直露、雅俗、平等、名次、排行榜、速度、无拘无束。
可现实是既然我们已经不可能回到过去传统的大学校园,就必须认真面对网络文化的挑战,对传统的大学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因子我们必须在网络文化中根植与传承光大。这个过程愈短,大学文化发展所走的弯路就愈少。
理解大学文化与网络文化两者之间关系的关键在于认识上的提高,要真正清醒认识到网络文化对传统大学文化、学院文化的冲击,也要注重大学文化、学院文化对网络文化的引导与内涵的提升使之完成新文化的构建。
作为新型的交流方式,网络对社会带来许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发展具有相当的负面影响。如近些年来,在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一些学术研究者的学术成果数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一些大学教授动辄就是上百篇的学术论文,出版几十本学术著作,科研成果不断问世。实际上,科研工作有其基本的规律,受学术规范的制约,一项新成果的问世必然有长期的学术积淀。这种短时期内文章、专著满天飞,学术成果“琳琅满目”的现象,属于典型的“学术泡沫”。除了学术评价制度、机制难辞其咎外,网络的普及和“滥用”成为了一部分学者的“高产”工具。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的时候了。学术网络化即网络文化在大学科研中的负面作用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学者的学术道德的倒退,最终败坏大学学术风气。
另外,在大学校园中弥漫的考试作弊与论文造假之风中网络所起的作用也不小。美国新泽西州拉特格斯大学教授管理学和全球经济学的唐纳德·麦凯布在2006年对6万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37%的毕业生承认他们的研究论文部分来自网络,而在1999年这一比例只有10%。3%的学生承认他们通常不做任何修改就将下载的论文交给老师;77%的学生认为,部分抄袭网上下载的资料并非严重的事。
另据报道,牛津大学曾发表声明,承认无论是该校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存在着十分惊人的网上抄袭乃至剽窃现象,而绝大多数抄袭来的作业和论文逃过了审阅人和导师的眼睛。牛津大学副校长兼首席校纪督导艾伦·格拉芬教授在声明中称,大量学生通过抄袭乃至剽窃来完成作业和论文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牛津这所老牌学府的学位含金量。在分析其中的原因时,格拉芬认为很大的责任在于各学院默认学生“或多或少从因特网上拼凑一些内容来完成作业”这种现象,从而助长了这一学术歪风。
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多少毕业生的论文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版权”呢?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出现了对本科生是否要完成毕业论文的争论。实际上,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要求,说到底是对大学培养不同人才的要求。大学的定位不同,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不同,有些是培养精英人才、研究型人才,有些则是培养就业型人才。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不可能让所有的大学生都写出有创新、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 2005年年底北京大学新出台的《本科考试工作与学术规范条例》又把本科生论文推向争议焦点,该校规定:本科生论文中存在抄袭事实,且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50%者;已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中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30%者;被使用的他人观点构成该学术违纪作品的全部、核心或主要观点者;由他人替自己撰写论文和替他人撰写论文者都将被开除学籍。
当然,我们不能把当前高校当中的学术泡沫和论文造假问题完全归结于网络的普及和网络文化的不成熟,但网络文化中不成熟,如对知识产权的漠视或网络侵权的无意识确实在客观上为颠覆大学学术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毁坏优秀的学术文化传统与价值体系开了方便之门。
在网络出现之前的大学校园内的主要人际关系的体现是师道尊严,学术为上,人们恪守着礼谦恭俭让之风,虽然我们不能把校园中的教风、学风的转变完全归咎于网络的发明、应用和普及,但网络文化的渗透改变了昔日传统校园的文化生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就传统的学院文化来看网络文化太直白,而在网络人眼中大学文化、学院文化又太高雅,事实的确如此。大学文化、学院文化讲程序、意境、高雅、主次、地位、辈分、权威、因循守旧。网络文化讲出位、直露、雅俗、平等、名次、排行榜、速度、无拘无束。
可现实是既然我们已经不可能回到过去传统的大学校园,就必须认真面对网络文化的挑战,对传统的大学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因子我们必须在网络文化中根植与传承光大。这个过程愈短,大学文化发展所走的弯路就愈少。
理解大学文化与网络文化两者之间关系的关键在于认识上的提高,要真正清醒认识到网络文化对传统大学文化、学院文化的冲击,也要注重大学文化、学院文化对网络文化的引导与内涵的提升使之完成新文化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