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剩余油研究是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管理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实现稳油控水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世界上注水开发油田比例最高的国家大多数油田都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高含水采油阶段随着勘探难度和油田开发成本的增加,提高原油采收率就显得更加迫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注水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剩余油挖潜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为同行业工作者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注水开发;剩余油;分布;挖潜技术
剩余油主要是指一个油藏经过某一采油方法开采后,仍不能采出的地下原油。我国油田地质情况复杂原油性质差异大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多油田开发实践表明,水驱原油采收率一般只有30%左右,大部分剩余油仍然残留在地下。剩余油的多少取决于地质条件、原油性质、驱油剂种类、开发井网以及开采工艺技术,通过一些开发调整措施或增产措施后仍有一部分可以被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逐年增大,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剩余油分布研究对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剩余油研究现状
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油田都采用注水开发的方式,由于储层的层间、层内和平面上的渗透率变化较大,注入水延渗透性好的地带进行推进,造成水驱波及性差,注入水过早向油井突进。另外,在开发方法上,多采用早期内部注水保持压力开发,水驱强度大,因而,油井见水早,采出程度低,使得一大部分可采储量仍然残留在地下,成为剩余油。如何认识剩余油、提高油藏采收率对于石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对剩余油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和剩余油饱和度研究三种。(1)宏观研究。包括三维地震方法、油藏数值模拟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计算方法、动态分析法、沉积微相法和检查井、观察井法。(2)微观研究。主要是研究孔隙结构及微观驱替机理,包括微观物理模型研究,剩余油物理、化学性质及组分研究,孔隙结构及微观驱替机理研究。(3)剩余油饱和度研究。是指从宏观、微观两种规模来研究剩余油,国内侧重于宏观研究,国外比较侧重于剩余油饱和度研究。随着开发对象越来越复杂,以及绝大多数油田处于高含水阶段的现状,剩余油的研究必须向高层次、精细化方向发展。
2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1剩余油分布规律
一般来说,剩余油主要存在于构造高部位、砂岩边部和断层附近等。但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分布规律存在多样化不同的油田区块、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开发方式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不同。通常,剩余油的纵向分布与砂体的韵律、开采方式、井网布置和层系划分有关。如果是正韵律注水开采剩余油一般分布在油层的中上部且易出现水淹;如果是利用底水能量开采同样剩余油也会分布在上部这种方式易出现底水锥进。剩余油横向分布特征主要受沉积相、构造部位、开采时间和开采方式的影响。
2.2影响因素
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储层和动态注采状况双重因素的影响。储层因素是根本因素注采状况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外部因素。地质因素主要由储层的非均质性决定如储层砂体的孔隙结构、渗流系数、存储系数、矿物成分、韵律类型、润湿性、沉积相等等。注采状况是指层系的组合与划分、井网布置、射孔方案、注采强度以及开发方式、开采时间等。
3剩余油挖潜技术措施
剩余油挖潜应从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两方面入手根据剩余油分布的形成原因采取不同的手段如化学堵水或物理堵水改善储层的非均质性酸化、压裂改善储层的孔隙结构加强注水以提高驱动能量合理划分层系、完善注采井网调整注采状况、水平井开采等。本文以油砂体为研究单元,针对不同类型油砂体的水驱特征,提出相应的挖潜措施。
3.1弹性驱油砂体
弹性驱油砂体一般位于构造主体部位,砂体面积和地质储量相对较大,但没有形成有效的注采关系,采出程度较低,油层供液能力不足,开发效果较差。挖潜措施:通过水井补孔或油井转注来完善注采井网;也可利用上返补孔,提高油砂体的井网控制程度。
3.2注入水单向驱油砂体
注入水单向驱油砂体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井网不完善、注入水波及不到的区域。挖潜措施:采取增加注水点、上返补孔等方法来提高单砂体的井网控制程度,调整砂体平面注采关系,扩大扫油面积;通過封堵油井高含水层,提高注水效果。
3.3注入水多向驱油砂体
由于平面非均质性较强,注入水易沿着一定的方向水窜,开发潜力区为注入水未波及到的区域。挖潜措施:以水井为中心,采取调剖或增加注水点、关停高含水井等措施来改变水驱方向,增大水驱波及效率,提高注水开发效果。
3.4边水驱油砂体
边水驱油砂体动用情况与边水活跃程度有关。边水活跃的油田,油井注采井段长,层间矛盾大,造成油井含水上升快,过早水淹,降低了油砂体的开发效果。因此,边水驱活跃的油砂体表现出含水率高、采出程度低的特点。挖潜措施:主要是对剩余油储量大的油砂体采取措施,在没有生产井的构造高部位进行上返补孔,控制油井生产压差,防止边水过早推进。边水不活跃的油砂体水驱动力弱,可通过水井补孔或油井转注来提高水驱效果。
3.5未动用油砂体
未动用油砂体主要分布在动用程度低的层系。由于砂体含油面积小、储量小、分布零散,纵向叠合差,未动用油砂体挖潜空间有限。挖潜措施:应根据层系开发的实际情况,对高含水井封堵出水量大的层,补射未动用层;对含水较低的井,当产量递减后,再射开未动用层来弥补产量亏空。
4结束语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注水开发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加强剩余油分布研究对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受地质和开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油田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挖潜措施。
参考文献:
[1]冉启佑. 剩余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3,10(5):51.
[2]王刚,周林,罗恒.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 (11)
[3]赵磊,刘景兰.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技术研究 [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2 (01)
作者简介:孟庆刚(1986-),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