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基于工作过程能力本位课程体系设计,强化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作为导向与激励功能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其指标体系的设计对课程改革有着极强的推动力,因此,改变传统评价机制,设计出更贴近评价者的语言、更具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其迫切。本文从传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弊端分析,创新了教学指标设计的策略-教学要素设计策略,由传统“四环节”教学指标体系转化为“四要素”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重构;教学要素设计策略;四要素
1.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基于职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将企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知识、职业素质有机地融合到一起,把岗位能力需求目标转化成为课程培养目标,并以此进行课程教学情境设计。课程教学是课程的实施,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实施需要改变传统知识传授方式,创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因此,构建一种符合基于能力本位课程实施的课程教学评价指标,能贯彻课程改革的实施,从而能导引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构建这种指标体系,使教学评价指标的目标导向功能和激励改进功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对基于能力本位课程体系设计支持下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核心问题——评价指标进行重构探讨。
2.传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弊端
教学评价是指以课程培养目标为依据,通过可操作的手段系统收集关课程信息和教学信息,结合课程实施的过程和实施结果做出对该课程的一种综合判断,并为被评价对象进行自我完善,为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评价指标是对评价内容的界定,是开展评价的依据,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
高职院校办学初期课程体系大多沿用普通高校课程体系,课堂评价指标体系也被普遍沿用。在这些评价指标中,评价参与对象包括学生、同行、领导及专家(督导),各对象对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四环节”评价指标体系,这种指标体系是依据课堂教学的环节,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部分,然后对每个部分进行分析。这是传统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常用的策略。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改革,对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也提出调整要求,根据课程性质及类型的不同,很多高职院校将不同性质的课程采用了不同教学评价指标,如分体育课、理论课、实践课、实习课、理论+实践课程评价等,各类型的课程评价指标的嵌入了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考察点,但指标还是基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环节来设置评价指标。
“四环节”课程评价指标主要考察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规范性,评价主要观察点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教学内容安排及课程实施的效果,缺乏对课程的整体性评价和课堂的外延,从这方面来讲是不利于更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程教学改革;“四环节”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对象是教师,评价主要观测点集中在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运用、板书、课堂提问的等教学技巧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操作中,由于对教学技巧的过分重视,导致了教师只追求表现教学技巧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考察。在“四环节”评价指标中,尽管涉及到了高职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评价,也考虑到了教学内容安排要体现工学结合、企业的参与,但作为评价者(学生、督导等)并不能直接发掘到这些信息,评价也就不能客观反应评价者的真实认同;从评价指标来看,大多也只强调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却忽视了现代教学信息媒体在学生知识、能力训练中的作用。
3.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策略研究
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调整要在合适的设计策略指导下进行,因此评价指标的重构首先要进行设计策略的创新。
现有的教学评价指标设计策略主要有教学环节细分策略、教学行为分析策略、教学问题诊断策略及教学反思追问策略等四种。
在“四环节”评价指标,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来设计评价的指标,这种以教学环节细分的策略称之为教学环节细分策略。在“四环节”指标中,融合了教学行为设计策略,此策略依据课堂教学中人的具体行为来进行指标分类,把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分为教师的行为、学生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它的特点是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高的并重的地位,提出课堂教学对师生互动行为的要求。这种评价从教师和学生课堂表现的外显的行为出发,有较强的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但仅仅外显行为出发进行评价,很难涵盖课堂教学的整体,特别是课堂教学内在情意方面。根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和行为存在的问题来设计评价指标,对教学问题进行诊断性评价,是教学问题诊断策略的表现,这种策略的特点是针对性强,但系统性、完整性有所欠缺。教学反思追问策略是在教学评价中追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反思情况,以总结经验,改进教学为目的策略,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反思过度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教学实践。
上述四种设计策略是以教学环节、行为、问题为依据,各有优缺点。在设计评价指标时,不应该简单地套用某一种设计策略,而应根据评价的目的、对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各种策略的特点进行改造和创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促进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使教学系统不同要素之间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因此,可以以教学系统中不同要素为依据建立新的设计策略,暂且称之为教学要素测评策略。
教学要素测评策略是根据课程教学体系的四个要素,把教学分为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课程和现代教育技术四个方面。具体评价项目的设置依据上述四方面开展,此策略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测评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设置的是否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等。教学要素测评策略克服了重教师教而轻学生学的倾向,把学生的学提到与教师的教并重的地位,使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由于该策略是依据教学系统的“四要素”进行测评,因此能涵盖课程教学整体,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4.“四要素”评价指标重构探索
教学评价指标是衡量教学质量的角度和尺度。评价指标的重构要求从新的角度或尺度来衡量课程教学的质量。教学要素测评策略使我们从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现代教育技术等四要素,以这一全新角度出发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以课程、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则在上述四个方面展开。
(1)课程角色指标重构
课程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组织的一组有序的教学活动,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高职课程开发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将职业能力分解到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中,并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的序化,形成课程体系和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新课程内容强调按工作过程设计项目,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职业发展,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的必需知识和技能。教材已不再是学生惟一的学习内容,课程内容已从教材扩展到学生的工作岗位任务能力训练,扩展到了Internet互联网。评价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①课程设置符合学生职业发展;②课程内容满足学生能力和知识发展水平;③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
(2)教师角色指标重构
教师在基于工作过程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中由传统的主动施教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改变,确立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课程教学理念。因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不仅要对教师的板书、教态等教学基本功来考察,更要评价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角色和教学行为是否发生了改变。评价的考察点可以由下几方面构成:①教师的教学风格(包括板书、教态、课堂教学的管理等);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③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④师生互动;⑤教师的信息素养。
(3)学生角色评价指标的重构
基于学生能力本位的教学环境和活动中,更加强调教学过程的“多维互动”,即教师在教学中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学习协作、会话,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环境中被动接受状态,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课堂上要求协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更使学生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修改。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因此,评价学生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②生生互动;③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广度、深度;④学习效果(知识、技能与情感和谐发展程度);⑤学生的信息素养。
(4)现代教育技术要素指标重构
现代教育技术(即信息技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也即是辅助教师的教,传统的CAI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这种作用。随着现在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层次也在不断地提升,从简单的演示到各类互动性教学与学习软件的设计,到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等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都为现代教学与实验、实训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方法。因此,评价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①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模式、方式及层次;②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实施整合的时机;③教学软件(课件)的设计(可用性、技术性、教学性和艺术性等)。
5.对教学评价问题的几点思考
(1)评价指标的多样化。高职课程体系的具体有职业性的特点,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课程的评价体系也要因课而异,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实行课程评价体系的多样化。
(2)加强对评价指标本身的评价。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是否成功的关键一步,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公平公正,能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对评价指标的评价能保障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对指标标准的设置时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或科学论证,要使评价指标能够合理的引导评价者,指标的语言描述能符合评价者的价值判断,评价的实施有较强的操作性。对评价指标如何进行测评、指标权重如何进行分配,评价指标的语言描述进行合理的量化,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要研究的课题。
(3)评价的反馈与调节。教学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通过评价得出的结果必须反馈于教学,用以调节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实施,从而达到改进教学的目的。反馈与调节一方面是表现为以评价结果推动课程培养目标的设定,进行推动专业及课程的建设;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的改变或调整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进而改变教学实施的活动过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职院教学质量的监控 仇雅莉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
[2]关联规则方法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应用研究,徐志伟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3]杨四耕,略论反思性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中国教育学刊,2 0 01(4)。
【关键词】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重构;教学要素设计策略;四要素
1.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基于职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将企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知识、职业素质有机地融合到一起,把岗位能力需求目标转化成为课程培养目标,并以此进行课程教学情境设计。课程教学是课程的实施,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实施需要改变传统知识传授方式,创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因此,构建一种符合基于能力本位课程实施的课程教学评价指标,能贯彻课程改革的实施,从而能导引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构建这种指标体系,使教学评价指标的目标导向功能和激励改进功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对基于能力本位课程体系设计支持下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核心问题——评价指标进行重构探讨。
2.传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弊端
教学评价是指以课程培养目标为依据,通过可操作的手段系统收集关课程信息和教学信息,结合课程实施的过程和实施结果做出对该课程的一种综合判断,并为被评价对象进行自我完善,为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评价指标是对评价内容的界定,是开展评价的依据,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
高职院校办学初期课程体系大多沿用普通高校课程体系,课堂评价指标体系也被普遍沿用。在这些评价指标中,评价参与对象包括学生、同行、领导及专家(督导),各对象对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四环节”评价指标体系,这种指标体系是依据课堂教学的环节,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部分,然后对每个部分进行分析。这是传统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常用的策略。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改革,对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也提出调整要求,根据课程性质及类型的不同,很多高职院校将不同性质的课程采用了不同教学评价指标,如分体育课、理论课、实践课、实习课、理论+实践课程评价等,各类型的课程评价指标的嵌入了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考察点,但指标还是基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环节来设置评价指标。
“四环节”课程评价指标主要考察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规范性,评价主要观察点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教学内容安排及课程实施的效果,缺乏对课程的整体性评价和课堂的外延,从这方面来讲是不利于更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程教学改革;“四环节”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对象是教师,评价主要观测点集中在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运用、板书、课堂提问的等教学技巧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操作中,由于对教学技巧的过分重视,导致了教师只追求表现教学技巧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考察。在“四环节”评价指标中,尽管涉及到了高职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评价,也考虑到了教学内容安排要体现工学结合、企业的参与,但作为评价者(学生、督导等)并不能直接发掘到这些信息,评价也就不能客观反应评价者的真实认同;从评价指标来看,大多也只强调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却忽视了现代教学信息媒体在学生知识、能力训练中的作用。
3.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策略研究
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调整要在合适的设计策略指导下进行,因此评价指标的重构首先要进行设计策略的创新。
现有的教学评价指标设计策略主要有教学环节细分策略、教学行为分析策略、教学问题诊断策略及教学反思追问策略等四种。
在“四环节”评价指标,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来设计评价的指标,这种以教学环节细分的策略称之为教学环节细分策略。在“四环节”指标中,融合了教学行为设计策略,此策略依据课堂教学中人的具体行为来进行指标分类,把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分为教师的行为、学生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它的特点是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高的并重的地位,提出课堂教学对师生互动行为的要求。这种评价从教师和学生课堂表现的外显的行为出发,有较强的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但仅仅外显行为出发进行评价,很难涵盖课堂教学的整体,特别是课堂教学内在情意方面。根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和行为存在的问题来设计评价指标,对教学问题进行诊断性评价,是教学问题诊断策略的表现,这种策略的特点是针对性强,但系统性、完整性有所欠缺。教学反思追问策略是在教学评价中追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反思情况,以总结经验,改进教学为目的策略,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反思过度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教学实践。
上述四种设计策略是以教学环节、行为、问题为依据,各有优缺点。在设计评价指标时,不应该简单地套用某一种设计策略,而应根据评价的目的、对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各种策略的特点进行改造和创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促进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使教学系统不同要素之间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因此,可以以教学系统中不同要素为依据建立新的设计策略,暂且称之为教学要素测评策略。
教学要素测评策略是根据课程教学体系的四个要素,把教学分为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课程和现代教育技术四个方面。具体评价项目的设置依据上述四方面开展,此策略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测评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设置的是否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等。教学要素测评策略克服了重教师教而轻学生学的倾向,把学生的学提到与教师的教并重的地位,使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由于该策略是依据教学系统的“四要素”进行测评,因此能涵盖课程教学整体,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4.“四要素”评价指标重构探索
教学评价指标是衡量教学质量的角度和尺度。评价指标的重构要求从新的角度或尺度来衡量课程教学的质量。教学要素测评策略使我们从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现代教育技术等四要素,以这一全新角度出发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以课程、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则在上述四个方面展开。
(1)课程角色指标重构
课程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组织的一组有序的教学活动,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高职课程开发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将职业能力分解到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中,并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的序化,形成课程体系和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新课程内容强调按工作过程设计项目,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职业发展,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的必需知识和技能。教材已不再是学生惟一的学习内容,课程内容已从教材扩展到学生的工作岗位任务能力训练,扩展到了Internet互联网。评价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①课程设置符合学生职业发展;②课程内容满足学生能力和知识发展水平;③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
(2)教师角色指标重构
教师在基于工作过程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中由传统的主动施教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改变,确立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课程教学理念。因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不仅要对教师的板书、教态等教学基本功来考察,更要评价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角色和教学行为是否发生了改变。评价的考察点可以由下几方面构成:①教师的教学风格(包括板书、教态、课堂教学的管理等);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③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④师生互动;⑤教师的信息素养。
(3)学生角色评价指标的重构
基于学生能力本位的教学环境和活动中,更加强调教学过程的“多维互动”,即教师在教学中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学习协作、会话,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环境中被动接受状态,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课堂上要求协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更使学生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修改。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因此,评价学生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②生生互动;③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广度、深度;④学习效果(知识、技能与情感和谐发展程度);⑤学生的信息素养。
(4)现代教育技术要素指标重构
现代教育技术(即信息技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也即是辅助教师的教,传统的CAI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这种作用。随着现在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层次也在不断地提升,从简单的演示到各类互动性教学与学习软件的设计,到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等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都为现代教学与实验、实训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方法。因此,评价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①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模式、方式及层次;②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实施整合的时机;③教学软件(课件)的设计(可用性、技术性、教学性和艺术性等)。
5.对教学评价问题的几点思考
(1)评价指标的多样化。高职课程体系的具体有职业性的特点,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课程的评价体系也要因课而异,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实行课程评价体系的多样化。
(2)加强对评价指标本身的评价。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是否成功的关键一步,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公平公正,能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对评价指标的评价能保障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对指标标准的设置时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或科学论证,要使评价指标能够合理的引导评价者,指标的语言描述能符合评价者的价值判断,评价的实施有较强的操作性。对评价指标如何进行测评、指标权重如何进行分配,评价指标的语言描述进行合理的量化,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要研究的课题。
(3)评价的反馈与调节。教学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通过评价得出的结果必须反馈于教学,用以调节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实施,从而达到改进教学的目的。反馈与调节一方面是表现为以评价结果推动课程培养目标的设定,进行推动专业及课程的建设;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的改变或调整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进而改变教学实施的活动过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职院教学质量的监控 仇雅莉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
[2]关联规则方法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应用研究,徐志伟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3]杨四耕,略论反思性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中国教育学刊,2 0 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