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医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给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转折之下,以这次疫情为契机,加强学生“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高职医学;思政课;大医精诚;职业道德;培养
自新冠肺炎发生以来,每天都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件感动着我们,特别是平凡而伟大的医务工作者不怕疫情、冲锋在前,他们无私奉献,逆行而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团结奋斗,以他们的无私大爱抗击疫情。2020年1月24日,除夕,武汉十万医护人员坚守岗位同时,军队三支医疗队抵达武汉;1月27日,30支医疗队,4130名医护人员在武汉开展工作;1月28日,国家再调集13支近1800名医护人员赶赴武汉;截止2月16日,全国各地累计已派出251支国家医疗队计28752名医护人员,军队派出多个批次医护人员支援武汉抗击疫情,与武汉人民共度难关,这些医护人员为了抵挡来势凶凶的病毒,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他们以“大医精诚”的职业情怀,有苦不言苦,有难不怕难,在厚厚的防护服下,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们全中国人民都知道他们是为了谁。在国家和人民遭遇困难时,我们医学生要勇于担当,德技并修,知行合一,不负使命,将来为祖国出力,为百姓分忧。
那么,什么叫“大医精诚”?我们90后,00后的大学生们能否继承“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修养?思政课上如何培育和践行这种职业修养?
“大医精诚”出自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方》第一卷,是论述医德的一篇重要文献,开宗明义地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论述“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一要精,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二要誠,即从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呈俊快,邀射名誉”、“恃已所长,经略财物”。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者,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现在,我国很多医学院仍把它作为医学誓言或校训,并将它作为准则来要求医学生,每个医生都应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一、当前高职医学生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
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医学生作为“社会人”,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平也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拷问,职业道德水平出现滑坡现象,医护人员的伦理道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责任意识淡薄,医患关系紧张
目前,从总体来看,大多数医生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特别是在大灾大疫时,医生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是值得颂扬和肯定的。但一部分医护人员在外力的影响下职业道德观念发生变化,影响着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也间接影响到医学生群体。 我们经常从各类新闻中看到医患纠纷,医患关系紧张就是当今社会较为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比如,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校外实习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带教医生的反馈:责任心缺失,主动性差,没有耐心,职业意识淡薄等,这些都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的在医护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机械化、程序化,使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多。
(二)医学伦理教育缺位,实践性不强
在高职医学院,医学伦理学在思政课里不是主干课程,有的专业开18个课时,有的专业36个课时,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有实践教学,老师授课形式单一,忽视学生需要,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考试又是开卷考。因此,学生和老师都不重视,学生只对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感兴趣,认为高超的医疗技术才是谋生的手段,学习道德伦理没有实际意义,形成了重专业轻伦理的风气,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医学生。
(三)思政教育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错位现象
对于思政课,要开够课程,开足课时,都要严格按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因此,很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教学中往往有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理论中的问题,难以在实践中解决。同时,枯燥的理论知识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教师为了传授知识而教,学生为了考试及格而学的怪圈里。只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才能使思政课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信息化使价值评判多元化,缺少艰苦奋斗精神
在网络信息多元化的今天,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90后、00后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价值取向、身份认同等均出现差异化、层次化,价值观也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美丑、善恶、是非等道德判定标准模糊,使部分学生丢失了原本正确的职业道德,忘记了作为医者救死扶伤的天职,他们的眼光从注重集体利益向关注自身发展转变,只讲自我价值,不讲社会价值,从追求奉献精神到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以赚钱多少作为自身能力价值,因此,幸福的标准也发生变化,而对优良传统、艰苦奋斗等美德弃之如履。当理想背离现实后,拜多主义、享乐主义成为幸福的标准。
二、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的价值表现
(一)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健全理想人格
很多医学生认为,只要上好专业课就行了,对人文学科,政治学科学生往往重视不够,使学生在医患关系发生时不能与患者进行很好的沟通,才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和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医学更重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与照料,“医者仁心”就是针对每一位医护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好书分享、人物评析、影视赏析、社团活动、时事述评、讲座、比赛、演讲、表演小品等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强化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医患关系,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的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医者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 (二)讲好抗疫故事,发挥社会正能量引领作用
据官方2月11日公布的数据,全国1716名医护人员被感染,6人不幸去世。讲好这场抗疫故事,充要挖掘这次疫战本身所涌现出来的真实典型案例,如83岁高龄的钟南山、吹哨人李文亮、徐辉、宋英杰等和许许多多白衣天使的动人故事,他们勇担使命筑堡垒,初心如磐战疫情的感人事迹,实现感动学生的价值引领。一车车的救援物资驶往武汉,上面写着“武汉加油”,疫战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国家统一布署,调拔大量资金和物资抗疫,体现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解难事的制度优越性。一批批医护人员医疗队前往武汉,体现出了医护人员“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勇敢逆行的”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精神。通过讲好抗疫故事,从医务人员尚人格的感人事迹中,达到以情“感”人、以“身”动人,体会医疗工作的神圣而崇高,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四个自信,培养医学生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病人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
(三)抓好课程思政,把好医学伦理素质培养关
高職院校思政课两门主课程是《思修》和《概论》,主讲老师大都是马列老师,对医学专业知识可以说是知之甚少。要使思政教育发挥效用,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教师密切配合,挖掘各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思政老师也应当积极学习医学知识,在教学举例时才能医教结合,将课程的思想性与价值性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提升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才能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的问题。同进,把好医学伦理素质关,要让医学生知道,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必须德才兼备,否则,医技再高超,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前提和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
(四)强化实践教育活动,拓展学生大爱情怀
医学生在实践实习期间,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通过服务患者,提升医学技能的过程中更好服务群众。学习期间,通过义诊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走进社区,走入农村、走进扶贫一线,让学生亲身体会人民的不易与辛苦,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体会到作为一个社会人应承担的责任与担当,使他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树立高度负责和无私奉献精神,形成正确人生观和大爱情怀。
(五)培养道德自律内驱力,提升医德修养
自律内驱力是指一个人能够比一般人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行动和情绪,知道什么该做不该做,并能够更好地执行自己所做的决定,能够抑制住自身那些负面和消极的欲望、情绪和行为。执业医生的自律内驱动力是职业道德缺失关键,现实中诸如过度用药、乱收费、过度检查、服务质量差、收受红包、敲诈勒索等道德沦丧的行为,在思政课中应加强学生的道德自 觉自律培育,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法律规章,做到守法明纪,提升医德。
一场疫情,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医生职业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培养更多具有健全人格、良好医德、人文素养丰富的医护人员是时代的期盼。医学院校在加强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应重视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到头,只有三管齐发,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黄福发,黄福忠.浅谈医德修养,中国中医药远程现代教育[J].2011(9)
[2]丁义浩,“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打破三个误区,光明日报.2020.01.13
[3]樊泽民,价值多元时代的当代青年群体特征,党政干部学刊[J]2015.09
[4]大医精诚-百科
关键词:高职医学;思政课;大医精诚;职业道德;培养
自新冠肺炎发生以来,每天都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件感动着我们,特别是平凡而伟大的医务工作者不怕疫情、冲锋在前,他们无私奉献,逆行而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团结奋斗,以他们的无私大爱抗击疫情。2020年1月24日,除夕,武汉十万医护人员坚守岗位同时,军队三支医疗队抵达武汉;1月27日,30支医疗队,4130名医护人员在武汉开展工作;1月28日,国家再调集13支近1800名医护人员赶赴武汉;截止2月16日,全国各地累计已派出251支国家医疗队计28752名医护人员,军队派出多个批次医护人员支援武汉抗击疫情,与武汉人民共度难关,这些医护人员为了抵挡来势凶凶的病毒,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他们以“大医精诚”的职业情怀,有苦不言苦,有难不怕难,在厚厚的防护服下,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们全中国人民都知道他们是为了谁。在国家和人民遭遇困难时,我们医学生要勇于担当,德技并修,知行合一,不负使命,将来为祖国出力,为百姓分忧。
那么,什么叫“大医精诚”?我们90后,00后的大学生们能否继承“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修养?思政课上如何培育和践行这种职业修养?
“大医精诚”出自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方》第一卷,是论述医德的一篇重要文献,开宗明义地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论述“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一要精,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二要誠,即从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呈俊快,邀射名誉”、“恃已所长,经略财物”。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者,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现在,我国很多医学院仍把它作为医学誓言或校训,并将它作为准则来要求医学生,每个医生都应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一、当前高职医学生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
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医学生作为“社会人”,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平也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拷问,职业道德水平出现滑坡现象,医护人员的伦理道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责任意识淡薄,医患关系紧张
目前,从总体来看,大多数医生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特别是在大灾大疫时,医生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是值得颂扬和肯定的。但一部分医护人员在外力的影响下职业道德观念发生变化,影响着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也间接影响到医学生群体。 我们经常从各类新闻中看到医患纠纷,医患关系紧张就是当今社会较为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比如,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校外实习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带教医生的反馈:责任心缺失,主动性差,没有耐心,职业意识淡薄等,这些都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的在医护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机械化、程序化,使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多。
(二)医学伦理教育缺位,实践性不强
在高职医学院,医学伦理学在思政课里不是主干课程,有的专业开18个课时,有的专业36个课时,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有实践教学,老师授课形式单一,忽视学生需要,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考试又是开卷考。因此,学生和老师都不重视,学生只对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感兴趣,认为高超的医疗技术才是谋生的手段,学习道德伦理没有实际意义,形成了重专业轻伦理的风气,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医学生。
(三)思政教育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错位现象
对于思政课,要开够课程,开足课时,都要严格按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因此,很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教学中往往有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理论中的问题,难以在实践中解决。同时,枯燥的理论知识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教师为了传授知识而教,学生为了考试及格而学的怪圈里。只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才能使思政课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信息化使价值评判多元化,缺少艰苦奋斗精神
在网络信息多元化的今天,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90后、00后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价值取向、身份认同等均出现差异化、层次化,价值观也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美丑、善恶、是非等道德判定标准模糊,使部分学生丢失了原本正确的职业道德,忘记了作为医者救死扶伤的天职,他们的眼光从注重集体利益向关注自身发展转变,只讲自我价值,不讲社会价值,从追求奉献精神到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以赚钱多少作为自身能力价值,因此,幸福的标准也发生变化,而对优良传统、艰苦奋斗等美德弃之如履。当理想背离现实后,拜多主义、享乐主义成为幸福的标准。
二、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的价值表现
(一)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健全理想人格
很多医学生认为,只要上好专业课就行了,对人文学科,政治学科学生往往重视不够,使学生在医患关系发生时不能与患者进行很好的沟通,才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和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医学更重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与照料,“医者仁心”就是针对每一位医护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好书分享、人物评析、影视赏析、社团活动、时事述评、讲座、比赛、演讲、表演小品等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强化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医患关系,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的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医者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 (二)讲好抗疫故事,发挥社会正能量引领作用
据官方2月11日公布的数据,全国1716名医护人员被感染,6人不幸去世。讲好这场抗疫故事,充要挖掘这次疫战本身所涌现出来的真实典型案例,如83岁高龄的钟南山、吹哨人李文亮、徐辉、宋英杰等和许许多多白衣天使的动人故事,他们勇担使命筑堡垒,初心如磐战疫情的感人事迹,实现感动学生的价值引领。一车车的救援物资驶往武汉,上面写着“武汉加油”,疫战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国家统一布署,调拔大量资金和物资抗疫,体现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解难事的制度优越性。一批批医护人员医疗队前往武汉,体现出了医护人员“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勇敢逆行的”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精神。通过讲好抗疫故事,从医务人员尚人格的感人事迹中,达到以情“感”人、以“身”动人,体会医疗工作的神圣而崇高,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四个自信,培养医学生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病人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
(三)抓好课程思政,把好医学伦理素质培养关
高職院校思政课两门主课程是《思修》和《概论》,主讲老师大都是马列老师,对医学专业知识可以说是知之甚少。要使思政教育发挥效用,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教师密切配合,挖掘各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思政老师也应当积极学习医学知识,在教学举例时才能医教结合,将课程的思想性与价值性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提升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才能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的问题。同进,把好医学伦理素质关,要让医学生知道,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必须德才兼备,否则,医技再高超,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前提和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
(四)强化实践教育活动,拓展学生大爱情怀
医学生在实践实习期间,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通过服务患者,提升医学技能的过程中更好服务群众。学习期间,通过义诊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走进社区,走入农村、走进扶贫一线,让学生亲身体会人民的不易与辛苦,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体会到作为一个社会人应承担的责任与担当,使他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树立高度负责和无私奉献精神,形成正确人生观和大爱情怀。
(五)培养道德自律内驱力,提升医德修养
自律内驱力是指一个人能够比一般人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行动和情绪,知道什么该做不该做,并能够更好地执行自己所做的决定,能够抑制住自身那些负面和消极的欲望、情绪和行为。执业医生的自律内驱动力是职业道德缺失关键,现实中诸如过度用药、乱收费、过度检查、服务质量差、收受红包、敲诈勒索等道德沦丧的行为,在思政课中应加强学生的道德自 觉自律培育,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法律规章,做到守法明纪,提升医德。
一场疫情,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医生职业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培养更多具有健全人格、良好医德、人文素养丰富的医护人员是时代的期盼。医学院校在加强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应重视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到头,只有三管齐发,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黄福发,黄福忠.浅谈医德修养,中国中医药远程现代教育[J].2011(9)
[2]丁义浩,“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打破三个误区,光明日报.2020.01.13
[3]樊泽民,价值多元时代的当代青年群体特征,党政干部学刊[J]2015.09
[4]大医精诚-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