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学新生成为了高校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之一,如何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调节,减少他们入学后的心理问题与不适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学长制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生管理机制逐渐被各大高校引入,并逐步完善。本文从学长制的概念出发,深入剖析学长制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从而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学长制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
关键词:学长制;新生;适应性教育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尤其是在1999年之后,随着我国高校的陆续扩招,高校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师生比例在2004年上升到1∶18,招生数、生源质量差异也逐年提升。[1]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正在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当今入校新生多为“90后”,因其多为独生子女,生源地域分布广、个性时代特色鲜明。进入大学后在各方面环境变化较大时,容易出现心理不适应等多种问题。为有效做好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近年来学长制被高校广泛引入推广,目前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模式并逐渐成为新生教育管理的特色品牌。
一、学长制的由来与含义
“学长制”( 英文:“Student Mentoring Scheme”简称SMS),最早出现在15世纪的英国伊顿公学,它是目前国际上和港澳台地区普遍推行的一种学生自主管理机制。[2]学长制是一种新兴的学生管理机制,它是以辅助管理的角色介入,达到开阔新生视野、锻炼高年级学能力、增进团队互助精神、加强纵向管理与横向交流的教育管理目的。[3]其在我国于1998年开始试行于香港城市大学,近年来被国内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各大高校广泛采用,其宗旨是从高年级学生群体中选取思想上进、成绩优秀、有一定学生干部工作经历的同学,经过一定的培训,对新生开展适应期教育、提供帮扶、指导、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帮助新生合理规划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尽早确立积极明确的奋斗目标,顺利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尽早树立远大的人生奋斗目标,排除人际交往障碍等一系列问题的一种有益尝试。[4]
二、学长制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优势
1.易与新生沟通
学长其本身是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工作经验,在与新生交流过程中,因年龄相差不大,和他们有共同话题,不会出现“代沟”(心理学上认为:年龄相差5岁以上易出现代沟)。在新生眼中,这些学长比老师更易接近,同时在学习工作上又有借鉴之处,进而愿意与学长进行沟通、交流。学长固定负责某一班级或小组,在学习之余有足够精力开展工作,能够对新生中的特殊群体,及时提供帮助,而这类学生因家庭、个人等方面的原因,对老师存在一种戒备心理,老师在与其交流中很难全面了解学生,而学易于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能够给予更多帮助。
2.方便开展工作
学长因与新生生活得比较近,能够在新生最需帮助之时,及时给予帮助,特别是在同性别新生的帮助中尤其明显,在夜晚突发问题出现,但又不急需老师处理、解决时,可由学长代替老师帮助新生解决实际问题,高校因辅导员所带学生较多,不能逐个管理,学长制可以弥补管理中的缺陷,也能缓解辅导员因所带学生较多带来的倦怠情绪。
三、学长制在新生适应性教育方面的作用
进入大学后,由于受到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梦想的大学和现实存在一定落差,导致新生进校后容易出现轻微的入学不适应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日常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不能适应易出现多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从而使许多新生在进校后缺少目标,无心学习,迷茫感与日俱增。实行学长制能从以下几方面对新生起引导作用。
1.心理适应性
在心理方面,新生进校后,由于优越感的失重、人际关系的冲突以及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明显不同给新生带来不适应,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学长因其对大学生活比较熟悉和了解,能够与新生进行真诚的分享与交流,引导学生合理认识大学生活,积极应对初入大学后所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想家、矛盾、内心冲突)。通过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寝室谈心、入学教育等活动,建立学长与新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对新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可以帮助新生解决入学后的一些心理问题,逐渐改善新生入校的心理不适感。随后通过心理学课程、讲座、心育活动等,帮助新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引导他们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从而促进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健康全面发展。
2.学习适应性
在学习上,因大学开放式教学,无固定教室,教师在课后与学生交流机会较少,学生遇到学习问题不能解决,使学生容易出现学习无目标、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等问题。对教师一次性教授数量庞大的知识感到压力大,對自己的学习规划与安排不合理。学长因其是选拔出来的高年级中表现较优秀的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教学方法,针对新生实际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制定出符合新生自
身实际的学习方法,引导新生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积极复习,对极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3.生活适应性
在高校,寝室作为学生平时学习、休息的主要场所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新生进校后对寝室环境不满意,寝室人员的陌生感与寝室人员之间日常生活习惯不一致等问题,导致新生在寝室生活上极其不适应。学长组织开展健康的团学活动是帮助新生改变高中阶段的生活模式,消除新生彼此之间陌生感的重要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寝室文化建设活动、制订寝室文明公约,参观“党员示范寝室”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营造寝室浓厚的学习氛围,调和寝室人员关系,充分发挥寝室自主学习的功效。从而进一步促使良好学风、班风的形成,为新生尽快融入集体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4.人际关系适应性
进入大学后,新生的人际关系网发生较大变化,自己熟悉的朋友较少,随着扩招规模的增加,进入高校的学生来之不同的省市,因风俗习惯、地方语言等差异,容易出现交流障碍等问题;高校开始院系的二级管理和学分制,不同院系、专业之间的学生交流机会变少,容易使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而学长首先让本班同学相互了解,接近彼此距离,其次能够通过各种群团组织,开展交流沟通,创设新生人际交流平台,从而进一步拓展新生人际关系网,让新生逐渐适应大学新的人际沟通方式。
5.人生规划及专业引导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加上高中老师的误导,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满足现状,对自己要求松懈,缺少了奋斗目标,从而导致大学学习、生活的迷失,不知如何合理利用大学资源和课余时间。学长因其专业相关或相近,对专业的认识和学习较深入,能提前让新生接触到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与特色。通过入校后的大学学涯、职涯和生涯设计,让新生制定符合自己的近期目标与远期规划,使新生对自己的学业和发展有足够的信心,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以上五点的适应性教育,不仅能够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大学生活,也能让其在大学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学长制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机制的形成。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最佳策略是在实行他人教育的同时,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性机制。而“学长制”更是创新了学长教育管理新思路,有效促进了新机制的形成。经精心选拔的优秀学长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学校、学院布置的各项工作,为低年级同学提供了大量的个性化指导与帮助。不仅如此,学长自身也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工作能力和责任感得到进一步提升。学长制同时也成了锻炼高年级学生的有效平台。[5]
[参考文献]
[1]罗缓缓.高校本科生学长制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4):58-60.
[2]何婷英.探析高校新生学长制[J].齐齐哈乐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2.
[3]周炳全 朱铁汉.试论学长制在高职新生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6:19-20
[4]罗缓缓.高校本科生学长制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4):58-60.
[5]张永华 陈庆.实施学长辅导计划,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8(5):75-76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重庆402160 )
关键词:学长制;新生;适应性教育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尤其是在1999年之后,随着我国高校的陆续扩招,高校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师生比例在2004年上升到1∶18,招生数、生源质量差异也逐年提升。[1]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正在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当今入校新生多为“90后”,因其多为独生子女,生源地域分布广、个性时代特色鲜明。进入大学后在各方面环境变化较大时,容易出现心理不适应等多种问题。为有效做好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近年来学长制被高校广泛引入推广,目前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模式并逐渐成为新生教育管理的特色品牌。
一、学长制的由来与含义
“学长制”( 英文:“Student Mentoring Scheme”简称SMS),最早出现在15世纪的英国伊顿公学,它是目前国际上和港澳台地区普遍推行的一种学生自主管理机制。[2]学长制是一种新兴的学生管理机制,它是以辅助管理的角色介入,达到开阔新生视野、锻炼高年级学能力、增进团队互助精神、加强纵向管理与横向交流的教育管理目的。[3]其在我国于1998年开始试行于香港城市大学,近年来被国内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各大高校广泛采用,其宗旨是从高年级学生群体中选取思想上进、成绩优秀、有一定学生干部工作经历的同学,经过一定的培训,对新生开展适应期教育、提供帮扶、指导、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帮助新生合理规划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尽早确立积极明确的奋斗目标,顺利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尽早树立远大的人生奋斗目标,排除人际交往障碍等一系列问题的一种有益尝试。[4]
二、学长制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优势
1.易与新生沟通
学长其本身是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工作经验,在与新生交流过程中,因年龄相差不大,和他们有共同话题,不会出现“代沟”(心理学上认为:年龄相差5岁以上易出现代沟)。在新生眼中,这些学长比老师更易接近,同时在学习工作上又有借鉴之处,进而愿意与学长进行沟通、交流。学长固定负责某一班级或小组,在学习之余有足够精力开展工作,能够对新生中的特殊群体,及时提供帮助,而这类学生因家庭、个人等方面的原因,对老师存在一种戒备心理,老师在与其交流中很难全面了解学生,而学易于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能够给予更多帮助。
2.方便开展工作
学长因与新生生活得比较近,能够在新生最需帮助之时,及时给予帮助,特别是在同性别新生的帮助中尤其明显,在夜晚突发问题出现,但又不急需老师处理、解决时,可由学长代替老师帮助新生解决实际问题,高校因辅导员所带学生较多,不能逐个管理,学长制可以弥补管理中的缺陷,也能缓解辅导员因所带学生较多带来的倦怠情绪。
三、学长制在新生适应性教育方面的作用
进入大学后,由于受到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梦想的大学和现实存在一定落差,导致新生进校后容易出现轻微的入学不适应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日常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不能适应易出现多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从而使许多新生在进校后缺少目标,无心学习,迷茫感与日俱增。实行学长制能从以下几方面对新生起引导作用。
1.心理适应性
在心理方面,新生进校后,由于优越感的失重、人际关系的冲突以及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明显不同给新生带来不适应,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学长因其对大学生活比较熟悉和了解,能够与新生进行真诚的分享与交流,引导学生合理认识大学生活,积极应对初入大学后所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想家、矛盾、内心冲突)。通过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寝室谈心、入学教育等活动,建立学长与新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对新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可以帮助新生解决入学后的一些心理问题,逐渐改善新生入校的心理不适感。随后通过心理学课程、讲座、心育活动等,帮助新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引导他们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从而促进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健康全面发展。
2.学习适应性
在学习上,因大学开放式教学,无固定教室,教师在课后与学生交流机会较少,学生遇到学习问题不能解决,使学生容易出现学习无目标、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等问题。对教师一次性教授数量庞大的知识感到压力大,對自己的学习规划与安排不合理。学长因其是选拔出来的高年级中表现较优秀的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教学方法,针对新生实际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制定出符合新生自
身实际的学习方法,引导新生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积极复习,对极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3.生活适应性
在高校,寝室作为学生平时学习、休息的主要场所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新生进校后对寝室环境不满意,寝室人员的陌生感与寝室人员之间日常生活习惯不一致等问题,导致新生在寝室生活上极其不适应。学长组织开展健康的团学活动是帮助新生改变高中阶段的生活模式,消除新生彼此之间陌生感的重要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寝室文化建设活动、制订寝室文明公约,参观“党员示范寝室”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营造寝室浓厚的学习氛围,调和寝室人员关系,充分发挥寝室自主学习的功效。从而进一步促使良好学风、班风的形成,为新生尽快融入集体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4.人际关系适应性
进入大学后,新生的人际关系网发生较大变化,自己熟悉的朋友较少,随着扩招规模的增加,进入高校的学生来之不同的省市,因风俗习惯、地方语言等差异,容易出现交流障碍等问题;高校开始院系的二级管理和学分制,不同院系、专业之间的学生交流机会变少,容易使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而学长首先让本班同学相互了解,接近彼此距离,其次能够通过各种群团组织,开展交流沟通,创设新生人际交流平台,从而进一步拓展新生人际关系网,让新生逐渐适应大学新的人际沟通方式。
5.人生规划及专业引导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加上高中老师的误导,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满足现状,对自己要求松懈,缺少了奋斗目标,从而导致大学学习、生活的迷失,不知如何合理利用大学资源和课余时间。学长因其专业相关或相近,对专业的认识和学习较深入,能提前让新生接触到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与特色。通过入校后的大学学涯、职涯和生涯设计,让新生制定符合自己的近期目标与远期规划,使新生对自己的学业和发展有足够的信心,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以上五点的适应性教育,不仅能够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大学生活,也能让其在大学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学长制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机制的形成。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最佳策略是在实行他人教育的同时,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性机制。而“学长制”更是创新了学长教育管理新思路,有效促进了新机制的形成。经精心选拔的优秀学长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学校、学院布置的各项工作,为低年级同学提供了大量的个性化指导与帮助。不仅如此,学长自身也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工作能力和责任感得到进一步提升。学长制同时也成了锻炼高年级学生的有效平台。[5]
[参考文献]
[1]罗缓缓.高校本科生学长制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4):58-60.
[2]何婷英.探析高校新生学长制[J].齐齐哈乐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2.
[3]周炳全 朱铁汉.试论学长制在高职新生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6:19-20
[4]罗缓缓.高校本科生学长制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4):58-60.
[5]张永华 陈庆.实施学长辅导计划,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8(5):75-76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重庆402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