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分这样几步:先认知概念、公理、定理、公式和法则,再将这些知识隐藏于题目中,让学生找到并加深记忆,最后是这些知识的运用,在运用中去理解。我把数学教学的这样一个过程比作一篇散文,概念、公理、定理、公式和法则,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是数学的“形”和“壳”,数学的思维、数学的精神、研究方法和着眼点是数学的“神”,是那个“壳”里边孕育的一颗珍珠。散文讲究形神兼备、形散神不散,所以,数学教学也应既注重知识、又注重能力和方法,做到“形”“神”兼备。
过去,在应试教育下,数学教学太强调记忆知识,而忽略了过程。很多教师总爱把知识编成口诀或顺口溜之类的让学生记忆,这些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句子确实方便记忆,学生往往就死记或依赖这些口诀,一旦忘记,便不能解决问题。例如: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学生只记住了“同大取大,同小取小”这样的口诀,却不理解不等式组解集的涵义。走出校门,忘记了口诀,就等于一无所获,如此,教育对于他来说岂不是一片空白?在同一位前辈谈话时,他有一句话我记忆特别深:“我的脑子就是一个题库,里面有很多题目,你说出一题,我马上就能告诉你答案。”我至今记得他当时的表情,自豪、得意,甚至还膨胀着一种虚荣,我认为这不是一种值得赞许的现象。走出校门后,如果不从事相关专业,又有多少人能有机会使用这些数学知识呢?强调结果而忽略过程,注重成绩而轻视能力和方法,这样的数学也只能培养一些背着“题库”行走的“学者”。
教育改革了,提倡素质教育,我粗浅的认为,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应“一身轻”走出校门,但他们绝不是两手空空,而是饱满的、充实的、昂扬的。他们全身都被数学的精神、方法、思维和创新能力浸蕴着。这些无形的东西与他们息息相伴,指导着他们的工作,改变着他们的生活,这样的结果才正是教育的目的和宗旨。那么,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学能否摆脱应试教育下的尴尬,既传授了知识,又能体现出数学的神韵,做到“形”“神”兼备,成就一篇唯美、动人的“散文”呢?这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知的堆积。”21世纪的数学教育要求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新课标极力提倡“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数学教育观。我们要摒弃以往的旧的数学教育理念:注重数学知识的灌输和重复训练,轻视学生心灵的教化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结果,轻视过程;注重单一模式和要求,轻视个性培养;注重平评价的“筛选”功能,轻视评价对改进教学与激励学生发展的功能。我们要重新认识数学和数学教学,以新的理念,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人才。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不断从简单到复杂、从疑惑到顿悟、从片面到全面、从错误到正确的求索过程,充满了观察、试验、猜想、探究、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教学中,一个新问题刚刚产生时,其条件和结论往往是不具备的,条件要去设定,结论需要猜想、验证,结果需要去构思、探索、创新。例如,在讲“勾股定理”一节课时,首先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找出地砖图案中隐藏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往往隐藏着深刻的道理,并激发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爱好。然后,从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逐步探究并猜想出直角三角形三边存在的关系,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主体作用,培养类比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力,在相互欣赏、争辩、互助中既得到了提高,又培养了与人合作交流和相互尊重的意识,激发探索、创新、求真的务实精神,在融洽、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最后,利用“赵爽弦图”证明猜想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认识“赵爽”及“赵爽弦图”,对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数学精神和聪明才智产生敬意,同时为我们的祖先有这样的智慧感到骄傲,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其次,在严格的推理、求证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合情推理的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让学生掌握了“勾股定理”这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时的态度和方法,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愉悦的情感体验等。也许走出校门后,“勾股定理”这一特定的数学知识他们没有机会运用,会忘记,但在学习这一知识的过程中,他们获得的能力、方法却他们相随相伴,早已铭记在心。
罗素说过:“数学中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犹如雕刻艺术的美,它不用华丽的装饰而达到准确完善的境地。数学的美,客观存在于教材的各个角落,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这些美的因素,展示数学的内涵和本质特征。例如,在讲几何图形时,以正方形和圆这两种完美的平面几何图形为例,引导学生欣赏数学图形的结构美和对称美,进而掌握图形的性质;在学习代数部分知识时,结合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的公式美、规律美、方法美以及符号美等;在遇到数形结合的题目时,引导学生体味数学体系的和谐美、统一美;在解决问题、证明问题时,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奇异美、严谨美和语言美等。以这样的方法教学,将生硬死板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灵动,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既记忆了知识,又学会了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培养了审美情趣,陶冶了情操。这些才是融入他们灵魂、终身受益的精神食粮。
日本数学家、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记了,唯有深深铭记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对于这句话,每一位教育者都应深思,它为我们指出了数学教学的方向和目的。我们不能够轻视数学知识,因为没有了具体的“形”,“神”是不能孤立存在的,但是没有了“神”的数学教学,数学知识也只是作为被传承的“壳”被传承了下来,却失去了传承的意义。数学是一门古老、完美的学科,我们教育者在教学时应做到“形”“神”兼备,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性知识、又具有较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文精神的社会人才。
过去,在应试教育下,数学教学太强调记忆知识,而忽略了过程。很多教师总爱把知识编成口诀或顺口溜之类的让学生记忆,这些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句子确实方便记忆,学生往往就死记或依赖这些口诀,一旦忘记,便不能解决问题。例如: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学生只记住了“同大取大,同小取小”这样的口诀,却不理解不等式组解集的涵义。走出校门,忘记了口诀,就等于一无所获,如此,教育对于他来说岂不是一片空白?在同一位前辈谈话时,他有一句话我记忆特别深:“我的脑子就是一个题库,里面有很多题目,你说出一题,我马上就能告诉你答案。”我至今记得他当时的表情,自豪、得意,甚至还膨胀着一种虚荣,我认为这不是一种值得赞许的现象。走出校门后,如果不从事相关专业,又有多少人能有机会使用这些数学知识呢?强调结果而忽略过程,注重成绩而轻视能力和方法,这样的数学也只能培养一些背着“题库”行走的“学者”。
教育改革了,提倡素质教育,我粗浅的认为,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应“一身轻”走出校门,但他们绝不是两手空空,而是饱满的、充实的、昂扬的。他们全身都被数学的精神、方法、思维和创新能力浸蕴着。这些无形的东西与他们息息相伴,指导着他们的工作,改变着他们的生活,这样的结果才正是教育的目的和宗旨。那么,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学能否摆脱应试教育下的尴尬,既传授了知识,又能体现出数学的神韵,做到“形”“神”兼备,成就一篇唯美、动人的“散文”呢?这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知的堆积。”21世纪的数学教育要求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新课标极力提倡“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数学教育观。我们要摒弃以往的旧的数学教育理念:注重数学知识的灌输和重复训练,轻视学生心灵的教化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结果,轻视过程;注重单一模式和要求,轻视个性培养;注重平评价的“筛选”功能,轻视评价对改进教学与激励学生发展的功能。我们要重新认识数学和数学教学,以新的理念,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人才。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不断从简单到复杂、从疑惑到顿悟、从片面到全面、从错误到正确的求索过程,充满了观察、试验、猜想、探究、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教学中,一个新问题刚刚产生时,其条件和结论往往是不具备的,条件要去设定,结论需要猜想、验证,结果需要去构思、探索、创新。例如,在讲“勾股定理”一节课时,首先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找出地砖图案中隐藏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往往隐藏着深刻的道理,并激发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爱好。然后,从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逐步探究并猜想出直角三角形三边存在的关系,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主体作用,培养类比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力,在相互欣赏、争辩、互助中既得到了提高,又培养了与人合作交流和相互尊重的意识,激发探索、创新、求真的务实精神,在融洽、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最后,利用“赵爽弦图”证明猜想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认识“赵爽”及“赵爽弦图”,对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数学精神和聪明才智产生敬意,同时为我们的祖先有这样的智慧感到骄傲,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其次,在严格的推理、求证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合情推理的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让学生掌握了“勾股定理”这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时的态度和方法,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愉悦的情感体验等。也许走出校门后,“勾股定理”这一特定的数学知识他们没有机会运用,会忘记,但在学习这一知识的过程中,他们获得的能力、方法却他们相随相伴,早已铭记在心。
罗素说过:“数学中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犹如雕刻艺术的美,它不用华丽的装饰而达到准确完善的境地。数学的美,客观存在于教材的各个角落,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这些美的因素,展示数学的内涵和本质特征。例如,在讲几何图形时,以正方形和圆这两种完美的平面几何图形为例,引导学生欣赏数学图形的结构美和对称美,进而掌握图形的性质;在学习代数部分知识时,结合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的公式美、规律美、方法美以及符号美等;在遇到数形结合的题目时,引导学生体味数学体系的和谐美、统一美;在解决问题、证明问题时,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奇异美、严谨美和语言美等。以这样的方法教学,将生硬死板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灵动,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既记忆了知识,又学会了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培养了审美情趣,陶冶了情操。这些才是融入他们灵魂、终身受益的精神食粮。
日本数学家、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记了,唯有深深铭记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对于这句话,每一位教育者都应深思,它为我们指出了数学教学的方向和目的。我们不能够轻视数学知识,因为没有了具体的“形”,“神”是不能孤立存在的,但是没有了“神”的数学教学,数学知识也只是作为被传承的“壳”被传承了下来,却失去了传承的意义。数学是一门古老、完美的学科,我们教育者在教学时应做到“形”“神”兼备,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性知识、又具有较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文精神的社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