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传播与实践,作为我国当前政治生活的第一要务,其展开和推进的速度与效应是喜人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的水平和范畴与她应有的普世效应之间仍有相当的距离,也是不争的事实。前者勿须赘论,后者亟待深探。把握接受心理的规律、适应接受审美的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传播与实践的基本道路。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接受心理规律 接受审美习惯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g—0029—02
自中共十七大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后,大众化的宣传、传播与实践工作的展开及推进的速度与效应是喜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的终极目标,是造成这种理论的思想观念化和行为习惯化。但目前的宣传、普及与实践的水平和范畴与她应有的普世效应之间仍有相当的距离,尽管原因种种,但就整体的理性分析看,整个大众化宣传、普及甚或是实践性操作方面,都存在着缺少对接受心理规律与接受审美习惯深度的把握,因此,本文拟就此谈两点粗厘的认识,以期对推进和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进程有所裨益。l_接受的心理规律
从普通心理学认知的理论上看,人类的接受心理过程无非是受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这三个环节左右着的,其中,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对接受心理的效率影响最大,而情感,作为接受的动力系统的影响也不可小视,只有意志,作为接受效果的最终确定因素,它往往积蕴在认知与情感的质量性和过程性的全部因素中,最终决定接受的水准。然而,如果我们不是从对一般性事物的认知而转向人对观念性需求内容的认知与接受上看,其接受心理的过程因素、质量取舍、效应沉淀恐怕就不仅如此了。心理学中“感知”的模糊性是影响人们向深度的理性认知的第一障碍。因为感知事实上含混了“感觉”和“知觉”两层意义,既然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而知觉,是人脑“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的话,那么,感知所指称的到底是什么呢?从认知的层次上分析,人类对观念性内容的认知,是属于理性的深度认知行为,它必须建立在人对感性认知的一般基础之上,也建立在对观念性内容高水准需求之上。因此,毛泽东同志才讲思想政治工作“是长期的、复杂的工作”。
从现实说来,我们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大众化的普及,那么,我们要做的工作就远非理性地或直接地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般概念性的意义、价值和内涵。而应该在准确把握受众对观念性理论的基本理解程度和水平。尽管我们国家在近年来的教育整体水平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违背了接受心理规律的宣传、普及、实践仍然是难以奏效的。
2 接受的审美规律
接受审美,是近代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理论中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一种很“摩登”的理想化期待。虽然这种理论的首倡者最初所关注的是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问题,但在包括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H,R,姚斯、W,伊泽尔、被称之为结构主义美学之父的J,穆卡洛夫斯基以及后来的许多学者那里,接受审美,已经是一个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传播效果的解读范畴。接受美学反对孤立、片面、机械地研究文学艺术作品,反对结构主义化的唯本化趋向,强调文本意义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从社会意识交往的角度去考察信宿系统的接受效果,虽然在美学基本问题上仍存在着回避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等基本美学问题,但它从方法论方面给我们所提供的思想价值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因为接受美学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它重新发现了读者,肯定了读者不可低估的主体能动作用,而且在强调侧重读者研究的同时,也强调了决不可以忽略作者和作品因素,因为作者毕竟是作品的最初创造者,作品毕竟是接受活动的起点和基础。从目前正进行的关于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理论实现大众化宣传与普及的情况看,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的审美化处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审美要求、习惯的了解与把握还远远不够,有相当多的时候甚至根本没有给予必要的关照,所以,我们所追求的效果也就显得有限。其实在人类社会的所有信息传播中,对信宿系统的审美启动应该是一种最理想的传播途径。主体欲望激活后的自组织活动效果只要不扭曲其方向,那么,效果肯定是“l加1大于2”的效应。从具体的接受审美过程上看,人们的审美接受,主要侧重于对所传输过来的信息的视觉形象欣赏和情感认同、共震与升华程度。形象欣赏度和情感默契度越高,传播的效果就越理想,掌握了这一特有的规律,我们再将其运用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宣传与普及的过程,我们所追求的传播效果一定显著。
3 宣传、普及与实践的方法论探讨
在近年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宣传、普及与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已经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方法和经验,但我们认为,要真正能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大众认同、大众默契、大众欣赏、大众为之兴奋并践行。我们耳前要深度操作并必须坚持的任务和原则有三个:
第一,必须依照人们在接受观念性影响和教育时的接受心理需求规律和接受时的审美需要,规律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要义做实效可视性、“形象”审美化和情感相融性的处理。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给人民大众所带来的可视效应(益)造成大众对这种理论的认同、默契、共震、情之所向、行之愿往的愿景。
第二,必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要义做依传播对象的需求、能力、层次和方法等方面具体处理,针对不同传播、接受群体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以适应并培养出接受群体的需求心理情感。
第三,必须在传播过程中活化出精彩多样的传播方式,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模式,避开因过去的“灌输式”模式所带来或造成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与习惯,“灌输式”模式不是不能使用,而是针对必须“灌输”和愿意接受“灌输”的人去使用。只有把握住这样的原则,采取这样的方式,我们所追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的宣传、普及、实践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笫78页。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9页。
[3]黄念然,《论接受美学的本文观》,《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4]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接受心理规律 接受审美习惯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g—0029—02
自中共十七大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后,大众化的宣传、传播与实践工作的展开及推进的速度与效应是喜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的终极目标,是造成这种理论的思想观念化和行为习惯化。但目前的宣传、普及与实践的水平和范畴与她应有的普世效应之间仍有相当的距离,尽管原因种种,但就整体的理性分析看,整个大众化宣传、普及甚或是实践性操作方面,都存在着缺少对接受心理规律与接受审美习惯深度的把握,因此,本文拟就此谈两点粗厘的认识,以期对推进和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进程有所裨益。l_接受的心理规律
从普通心理学认知的理论上看,人类的接受心理过程无非是受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这三个环节左右着的,其中,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对接受心理的效率影响最大,而情感,作为接受的动力系统的影响也不可小视,只有意志,作为接受效果的最终确定因素,它往往积蕴在认知与情感的质量性和过程性的全部因素中,最终决定接受的水准。然而,如果我们不是从对一般性事物的认知而转向人对观念性需求内容的认知与接受上看,其接受心理的过程因素、质量取舍、效应沉淀恐怕就不仅如此了。心理学中“感知”的模糊性是影响人们向深度的理性认知的第一障碍。因为感知事实上含混了“感觉”和“知觉”两层意义,既然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而知觉,是人脑“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的话,那么,感知所指称的到底是什么呢?从认知的层次上分析,人类对观念性内容的认知,是属于理性的深度认知行为,它必须建立在人对感性认知的一般基础之上,也建立在对观念性内容高水准需求之上。因此,毛泽东同志才讲思想政治工作“是长期的、复杂的工作”。
从现实说来,我们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大众化的普及,那么,我们要做的工作就远非理性地或直接地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般概念性的意义、价值和内涵。而应该在准确把握受众对观念性理论的基本理解程度和水平。尽管我们国家在近年来的教育整体水平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违背了接受心理规律的宣传、普及、实践仍然是难以奏效的。
2 接受的审美规律
接受审美,是近代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理论中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一种很“摩登”的理想化期待。虽然这种理论的首倡者最初所关注的是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问题,但在包括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H,R,姚斯、W,伊泽尔、被称之为结构主义美学之父的J,穆卡洛夫斯基以及后来的许多学者那里,接受审美,已经是一个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传播效果的解读范畴。接受美学反对孤立、片面、机械地研究文学艺术作品,反对结构主义化的唯本化趋向,强调文本意义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从社会意识交往的角度去考察信宿系统的接受效果,虽然在美学基本问题上仍存在着回避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等基本美学问题,但它从方法论方面给我们所提供的思想价值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因为接受美学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它重新发现了读者,肯定了读者不可低估的主体能动作用,而且在强调侧重读者研究的同时,也强调了决不可以忽略作者和作品因素,因为作者毕竟是作品的最初创造者,作品毕竟是接受活动的起点和基础。从目前正进行的关于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理论实现大众化宣传与普及的情况看,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的审美化处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审美要求、习惯的了解与把握还远远不够,有相当多的时候甚至根本没有给予必要的关照,所以,我们所追求的效果也就显得有限。其实在人类社会的所有信息传播中,对信宿系统的审美启动应该是一种最理想的传播途径。主体欲望激活后的自组织活动效果只要不扭曲其方向,那么,效果肯定是“l加1大于2”的效应。从具体的接受审美过程上看,人们的审美接受,主要侧重于对所传输过来的信息的视觉形象欣赏和情感认同、共震与升华程度。形象欣赏度和情感默契度越高,传播的效果就越理想,掌握了这一特有的规律,我们再将其运用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宣传与普及的过程,我们所追求的传播效果一定显著。
3 宣传、普及与实践的方法论探讨
在近年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宣传、普及与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已经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方法和经验,但我们认为,要真正能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大众认同、大众默契、大众欣赏、大众为之兴奋并践行。我们耳前要深度操作并必须坚持的任务和原则有三个:
第一,必须依照人们在接受观念性影响和教育时的接受心理需求规律和接受时的审美需要,规律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要义做实效可视性、“形象”审美化和情感相融性的处理。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给人民大众所带来的可视效应(益)造成大众对这种理论的认同、默契、共震、情之所向、行之愿往的愿景。
第二,必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要义做依传播对象的需求、能力、层次和方法等方面具体处理,针对不同传播、接受群体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以适应并培养出接受群体的需求心理情感。
第三,必须在传播过程中活化出精彩多样的传播方式,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模式,避开因过去的“灌输式”模式所带来或造成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与习惯,“灌输式”模式不是不能使用,而是针对必须“灌输”和愿意接受“灌输”的人去使用。只有把握住这样的原则,采取这样的方式,我们所追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的宣传、普及、实践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笫78页。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9页。
[3]黄念然,《论接受美学的本文观》,《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4]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