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重要作品之一,主要讲述了“一个纯洁女人”被虚伪的社会道德所毁灭的故事。在《苔丝》中,哈代大量运用前景化语言塑造人物形象,阐述作品主题。张谷若为了“道地”地翻译,采取了多种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兼顾了原作的文学性与译文的可读性。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本;前景化;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李敬文,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为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不仅经历了宏大的维多利亚时代,也经历了真实、冷酷的现时代。他的作品《绿荫下》(Under the Greenwood Tree, 1782)、《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1874)、《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1878)、《卡斯特桥市长》(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1886)、《德伯家的苔丝》(Tes of the D’Urbervilles, 1891)、《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 1895)等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学者从宗教思想、女性形象、乡土精神、悲剧思想等方面对托马斯·哈代及其作品进行了不同层次和方面的解读。在翻译领域,研究者运用了功能对等理论、译者主体性视角、博弈论、生态主义等理论对其作品进行了探讨。但国内学者对哈代代表作《苔丝》汉译本中前景化语言的分析偏少。本文拟从前景化概念出发,分析《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本中前景化语言翻译策略,及其对文学作品主题的表达和深化作用,从而揭示在翻译过程中前景化语言的重要作用。
前景化是功能文体学的核心概念,其来源于俄国形式主义,经过穆卡罗夫斯基、雅各布森等布拉格学派学者的阐发,后又经过利奇、韩礼德等英国文体学家的加工与发展而最终形成。20世纪3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卡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的概念,由此开始了对“前景化”的研究。布拉格学派认为前景化是对“常规语言的违背”。系统功能学派韩礼德指出,前景化是“有动因的突出”。20世纪60、70年代,利奇提出了“质的偏离”(qualitative deviance)和“量的偏离”(quantitative deviance)。1969年,利奇提出了八種具体的偏离形式,分别是词汇偏离、语音偏离、语法偏离、书写偏离、语义偏离、语域偏离、方言偏离、历史时期偏离。赵速梅、宫经理(2007:129-130) 又提出了除前八种偏离形式之外的六种前景化,分别是文体前景化、文体风格前景化、数量前景化、标点符号前景化、句法前景化。前景化语言特征常常与结构、语义、语音等结合在一起,这种语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分类也极其多样。
前景化理论大量用于文学语言研究中,在翻译活动中也应体现前景化语言特征。叶子南(2001:115)认为译者应当体现原作者刻意安排语言材料所构成的前景,而不是英汉语言体系不同所造成的前景。这在强调前景化对翻译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翻译策略。冯正斌(2019)的《前景化语言翻译策略研究:以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本;前景化;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李敬文,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作为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不仅经历了宏大的维多利亚时代,也经历了真实、冷酷的现时代。他的作品《绿荫下》(Under the Greenwood Tree, 1782)、《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1874)、《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1878)、《卡斯特桥市长》(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1886)、《德伯家的苔丝》(Tes of the D’Urbervilles, 1891)、《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 1895)等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学者从宗教思想、女性形象、乡土精神、悲剧思想等方面对托马斯·哈代及其作品进行了不同层次和方面的解读。在翻译领域,研究者运用了功能对等理论、译者主体性视角、博弈论、生态主义等理论对其作品进行了探讨。但国内学者对哈代代表作《苔丝》汉译本中前景化语言的分析偏少。本文拟从前景化概念出发,分析《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本中前景化语言翻译策略,及其对文学作品主题的表达和深化作用,从而揭示在翻译过程中前景化语言的重要作用。
二、前景化与文学翻译
前景化是功能文体学的核心概念,其来源于俄国形式主义,经过穆卡罗夫斯基、雅各布森等布拉格学派学者的阐发,后又经过利奇、韩礼德等英国文体学家的加工与发展而最终形成。20世纪3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卡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的概念,由此开始了对“前景化”的研究。布拉格学派认为前景化是对“常规语言的违背”。系统功能学派韩礼德指出,前景化是“有动因的突出”。20世纪60、70年代,利奇提出了“质的偏离”(qualitative deviance)和“量的偏离”(quantitative deviance)。1969年,利奇提出了八種具体的偏离形式,分别是词汇偏离、语音偏离、语法偏离、书写偏离、语义偏离、语域偏离、方言偏离、历史时期偏离。赵速梅、宫经理(2007:129-130) 又提出了除前八种偏离形式之外的六种前景化,分别是文体前景化、文体风格前景化、数量前景化、标点符号前景化、句法前景化。前景化语言特征常常与结构、语义、语音等结合在一起,这种语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分类也极其多样。
前景化理论大量用于文学语言研究中,在翻译活动中也应体现前景化语言特征。叶子南(2001:115)认为译者应当体现原作者刻意安排语言材料所构成的前景,而不是英汉语言体系不同所造成的前景。这在强调前景化对翻译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翻译策略。冯正斌(2019)的《前景化语言翻译策略研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