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午节粽子的味道,这已经成为大家熟悉的舌尖记忆。端午代表了一段时令,一种情结,一种思念。粽子成为了每个家庭成员回家过节相互连结的感情纽带。对于我来说,家人包的粽子,总是弥留着粽叶的清香、糯米的米香,这种香味传递的味道牵连着我的亲情与乡情。一个个小小的粽子,不仅意味着美味,更承载着我的思绪。
端午来临,粽叶飘香。我的家乡不划龙舟,现在流传下来的习俗就属吃粽子了。寻常人家,家家都要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繁多。每个地方包的粽子都不一样,有地域的不同,也有喜好的不同。口味上有咸甜,馅料上有花生、火腿、杏仁等等。包粽子的材料是用上等糯米和夹杂着缕缕清香的各种叶子。
我最爱的是我外婆亲手所包的家乡本地的纯白粽子。外婆包的粽子样子很多,有大的,有小的,有成串的。粽子是用扁长的箸叶包裹浸泡好的糯米而成。这样的纯白粽煮熟后能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里,让人陶醉于浓情蜜意的端午佳节之中。有人喜欢在粽子里放进蜜枣、香肠、咸肉等各种馅,形成各种不同的味道,而对于我这个吃货而言,却偏偏只喜欢纯白粽子的自然、单一、纯正味道。
外婆包粽子许多年了,技艺也十分娴熟,外婆包的粽子给我的感受是质朴而又真实。通常,外婆用一片粽叶围成倒三角漏斗状,将白白的糯米倒入四分之三,再用白棉线紧紧地缠绕起来,期间动作麻利,没有任何一丝拖泥带水。接着,就将粽子放进装满清水的锅里开火煮上。随着水温的升高,慢慢的,淡淡的香味透了出来。没有花生红枣,也没有火腿干巴,没有其他馅料的喧宾夺主,就是这样最原始的粽叶与糯米,清香与米香,融为一體。将煮好的粽子剥开,雪白柔糯的糯米外染上了一层粽叶淡淡的绿,显得格外诱人。米团因为粽叶发出淡淡的清香,使人垂涎欲滴,蘸上白糖,入口尽是白糖与糯米的气味,还夹杂着一丝清香。咬上一口,甜而不腻,粘而爽口。这样的味道是端午的味道,是亲情的味道,还是家乡的味道。
去年端午放假,我回到家看到厨房里早早就摆放着外婆特地为我包的纯白粽时,我仿佛已经闻到了那股粽香,尝到了独特的香甜。我回想起小时候的情景,围观外婆包粽子,我臭屁想学又包不好的懊恼……小时候,每逢端午,我便跟着外婆学包粽子,我跟着外婆的样子,像模像样一步一步包起来,当外婆手中一裹一转一缠包好时,可我的手中却还是那几张粽叶,地上还掉了那么多糯米呢?我不知道反复包了多少次,终于,一个四不像粽子在我手里完成了,真是不容易!想到这,一股温情从心底油然而生。
我从小就喜欢我的外婆,喜欢她做的菜,更喜欢她包的粽子。我不与外婆同住,她住在乡下,因不喜城里,也不太常来,所以我并不能时常见到她,只有放假或者有时间的时候才能去看她。高中学业繁重回家的时间很少,能回乡下看看外婆的时间更少。每到传统节假日假期的时候我会格外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过端午节时,外婆告诉我说,粽子不能趁热吃,否则容易导致发热、甚至发烧。包粽子、吃粽子就如同维持家庭生计和家庭关系,要懂得调和,粽子也伴随这个家几十年了,有好多年在端午节的时候总是和你外公包些粽子到集市卖点零花钱补贴家用,后来日子好过了也就不卖了。
现在,每逢端午,年迈的外婆还在坚持着自己包粽子,这对于外婆来说不仅仅是对以往经历的怀念,更是一种对孩子们的无声无息的影响。在我看来,包粽子,以前对于外婆来说是一种经济来源,现在来说是家风,是一种拼搏努力吃苦耐劳的家风。它能让孩子们以前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和对此应该保持一种积极努力的态度,而现在是要珍惜和保持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片片粽叶包裹了万千风物,粽子不变的是是叶和米,自然的气息和甜软的糯米给人自然甜润的感觉,像极了一个个亲切的家人。中国人讲究的是和气生财,温和处事,不急不躁,藏锋露拙。粽子饱含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温和和甜润。
有人说,有一种情怀,叫做“粽叶飘香”。我觉得粽子飘香,流淌的是一种精神。一枚粽子,它缅怀了大诗人屈原他“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洁品格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家国情怀。端午节我们自己动手包粽子、吃粽子的微小行动,也是在传承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小时候,端午看是一枚小小的粽子,长大后,端午却是一抹淡淡的回忆,是不可磨灭、难以割舍的一种乡愁。它是来自家乡的一壶水、一碗面、一片叶、一声问候,是一种无论在你失落还是成功时的念想,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情感,是一种寻根的情感寄托。它能每个人心里稳定、扎根,它能能留得住青山和绿水,它能让人挚爱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家园和我们的民族国家。
我觉得味道也是一种乡愁。余光中先生用他的一生追寻告诉了我们他的乡愁,外婆用她真挚的手艺告诉了我的乡愁。虽然学校离家乡并不算远,但偶尔我会有一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特别是快过节时这种感觉尤为明显。我会想家,想家里特别的归属感,这种味道岂不是归属感的源头?亲情带来乡情,我想,等我以后上了大学不能回家,端午佳节吃着速冻粽子的时候,我定会想起那纯白粽的味道,还有外婆的身影、家人的温暖、家乡人的质朴真诚……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文化粽子通过口口相传,融入人们的血脉,成为一种情感慰藉和精神寄托。舌尖上的“粽”味,让粽子有了温度,有了情感认同和精神相通。端午粽,它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中。
话端午,忆儿时,念亲情,吃粽子,解乡愁。家乡的纯白粽,不仅仅是我爱吃的一种味道,更是一种牵连了我亲情、乡情的味道,一种羁绊我一生的味道。
端午来临,粽叶飘香。我的家乡不划龙舟,现在流传下来的习俗就属吃粽子了。寻常人家,家家都要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繁多。每个地方包的粽子都不一样,有地域的不同,也有喜好的不同。口味上有咸甜,馅料上有花生、火腿、杏仁等等。包粽子的材料是用上等糯米和夹杂着缕缕清香的各种叶子。
我最爱的是我外婆亲手所包的家乡本地的纯白粽子。外婆包的粽子样子很多,有大的,有小的,有成串的。粽子是用扁长的箸叶包裹浸泡好的糯米而成。这样的纯白粽煮熟后能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里,让人陶醉于浓情蜜意的端午佳节之中。有人喜欢在粽子里放进蜜枣、香肠、咸肉等各种馅,形成各种不同的味道,而对于我这个吃货而言,却偏偏只喜欢纯白粽子的自然、单一、纯正味道。
外婆包粽子许多年了,技艺也十分娴熟,外婆包的粽子给我的感受是质朴而又真实。通常,外婆用一片粽叶围成倒三角漏斗状,将白白的糯米倒入四分之三,再用白棉线紧紧地缠绕起来,期间动作麻利,没有任何一丝拖泥带水。接着,就将粽子放进装满清水的锅里开火煮上。随着水温的升高,慢慢的,淡淡的香味透了出来。没有花生红枣,也没有火腿干巴,没有其他馅料的喧宾夺主,就是这样最原始的粽叶与糯米,清香与米香,融为一體。将煮好的粽子剥开,雪白柔糯的糯米外染上了一层粽叶淡淡的绿,显得格外诱人。米团因为粽叶发出淡淡的清香,使人垂涎欲滴,蘸上白糖,入口尽是白糖与糯米的气味,还夹杂着一丝清香。咬上一口,甜而不腻,粘而爽口。这样的味道是端午的味道,是亲情的味道,还是家乡的味道。
去年端午放假,我回到家看到厨房里早早就摆放着外婆特地为我包的纯白粽时,我仿佛已经闻到了那股粽香,尝到了独特的香甜。我回想起小时候的情景,围观外婆包粽子,我臭屁想学又包不好的懊恼……小时候,每逢端午,我便跟着外婆学包粽子,我跟着外婆的样子,像模像样一步一步包起来,当外婆手中一裹一转一缠包好时,可我的手中却还是那几张粽叶,地上还掉了那么多糯米呢?我不知道反复包了多少次,终于,一个四不像粽子在我手里完成了,真是不容易!想到这,一股温情从心底油然而生。
我从小就喜欢我的外婆,喜欢她做的菜,更喜欢她包的粽子。我不与外婆同住,她住在乡下,因不喜城里,也不太常来,所以我并不能时常见到她,只有放假或者有时间的时候才能去看她。高中学业繁重回家的时间很少,能回乡下看看外婆的时间更少。每到传统节假日假期的时候我会格外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过端午节时,外婆告诉我说,粽子不能趁热吃,否则容易导致发热、甚至发烧。包粽子、吃粽子就如同维持家庭生计和家庭关系,要懂得调和,粽子也伴随这个家几十年了,有好多年在端午节的时候总是和你外公包些粽子到集市卖点零花钱补贴家用,后来日子好过了也就不卖了。
现在,每逢端午,年迈的外婆还在坚持着自己包粽子,这对于外婆来说不仅仅是对以往经历的怀念,更是一种对孩子们的无声无息的影响。在我看来,包粽子,以前对于外婆来说是一种经济来源,现在来说是家风,是一种拼搏努力吃苦耐劳的家风。它能让孩子们以前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和对此应该保持一种积极努力的态度,而现在是要珍惜和保持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片片粽叶包裹了万千风物,粽子不变的是是叶和米,自然的气息和甜软的糯米给人自然甜润的感觉,像极了一个个亲切的家人。中国人讲究的是和气生财,温和处事,不急不躁,藏锋露拙。粽子饱含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温和和甜润。
有人说,有一种情怀,叫做“粽叶飘香”。我觉得粽子飘香,流淌的是一种精神。一枚粽子,它缅怀了大诗人屈原他“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洁品格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家国情怀。端午节我们自己动手包粽子、吃粽子的微小行动,也是在传承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小时候,端午看是一枚小小的粽子,长大后,端午却是一抹淡淡的回忆,是不可磨灭、难以割舍的一种乡愁。它是来自家乡的一壶水、一碗面、一片叶、一声问候,是一种无论在你失落还是成功时的念想,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情感,是一种寻根的情感寄托。它能每个人心里稳定、扎根,它能能留得住青山和绿水,它能让人挚爱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家园和我们的民族国家。
我觉得味道也是一种乡愁。余光中先生用他的一生追寻告诉了我们他的乡愁,外婆用她真挚的手艺告诉了我的乡愁。虽然学校离家乡并不算远,但偶尔我会有一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特别是快过节时这种感觉尤为明显。我会想家,想家里特别的归属感,这种味道岂不是归属感的源头?亲情带来乡情,我想,等我以后上了大学不能回家,端午佳节吃着速冻粽子的时候,我定会想起那纯白粽的味道,还有外婆的身影、家人的温暖、家乡人的质朴真诚……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文化粽子通过口口相传,融入人们的血脉,成为一种情感慰藉和精神寄托。舌尖上的“粽”味,让粽子有了温度,有了情感认同和精神相通。端午粽,它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中。
话端午,忆儿时,念亲情,吃粽子,解乡愁。家乡的纯白粽,不仅仅是我爱吃的一种味道,更是一种牵连了我亲情、乡情的味道,一种羁绊我一生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