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师范学校毕业生服务制度的演变及特征分析

来源 :教师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zg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范学校毕业生服务制度是民国时期师范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颁布、推动与变更,调整与重建,独立颁布与修正三个阶段,逐渐走向专门化和规范化.师范学校毕业生服务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四个特征:服务制度逐渐规范,约束力度越趋增强;服务年限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匹配;服务期内升学的规定呈现钟摆现象;服务机会、服务待遇、考核与指导等规定缺乏保障和支持,成为制约制度执行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和学校改进的关键,但其制度安排与学校实践的关系需进一步探索.基于栖居制度主义理论视角,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我国西部地区县域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在学校组织实践中的微观实施过程.研究发现,其多数教师“没时间”“不会”“不想”进行专业发展,在“低洼地”只求“立足”与“安心”,专业发展模式倾向于随遇而安型.学校内部科层、人情、专业逻辑的低兼容性和高中心性,学校组织活动、社会互动与外部教育逻辑、职业逻辑的松散耦合和脱耦,共同造成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安排与组织实践的分离.
及时有效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对于提升教师工作动力、专业水平,促进其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在目的、工具、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教师教学能力评价范式的重构带来了新契机.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教师教学能力测评范式将在测评目的、测评方法、测评工具、测评方式等方面发生重大变革,进而从根本上促使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从单一维度的片面评价向基于多维度多模态数据的全面评价转变,从封闭的片断式评价向开放的跨时空持续性评价转变,从规模化的粗糙评价向个性化的全员精准评价转变,从
德育教育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以及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这直接关乎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要以身作则,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展开.新时期对德育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班主任要结合实际状况完善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有用的栋梁之材.
基于教育现象学的视角,考察了教师在师生交往中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道德行为何以发生.结果显示,在即时且鲜活的教育情景中,教师“感受性的知”与“良知”等道德本能作为知识的另一种形态,对于引发教师道德行为具有一定的优先性;教师道德行为的发生具有情感先在性、人格的自主性与自律性、观念应然的主导性.对此应引导教师以情感体验为通道,用自我叙事的方式提升对道德本能的觉察;以自主性与自律性为圭臬,发挥教师在德行养成中的主体地位;以观念应然为基础,引导教师进行有意识的道德实践.
以北京市388位小学教师为样本,考察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对教学创新的影响,以及情绪劳动之表层扮演、主动深层扮演、真实扮演策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小学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学创新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层扮演在二者之间不具有中介作用;主动深层扮演、真实扮演分别在二者之间发挥单独中介作用,且主动深层扮演和真实扮演在二者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研究建议:小学教师应善用心力资源,通过重构认知、转移注意力等主动深层扮演和真实扮演策略,主动感受情感劳动中的积极体验;学校管理者应遴选和训练善于调节情绪的教师,致力于打造公平友
公开课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公开课中教师的讲与评存在着重点演而疏于真、重点练而流于表、过度精而异于常、重点批而忽视学等问题.评课是公开课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对公开课的定位和走向有重要影响.评课应倡导相互学习借鉴,促进深入交流理解,鼓励平实的课堂教学,评课内容应重点指向教学经验.从知识基础、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达成以及教学有效性等方面深入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公开课科学评课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人工智能使教育教学形态发生革命性变革,传统教师角色因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受到冲击,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焦虑成为制约智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教师角色焦虑的概念界定,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焦虑的具体表征为:知识飞速更新与教师自身发展滞缓引发的专业素养焦虑,智能教育场域的无界化与教师谋求稳定引发的职业前景焦虑,智能教育期望与教师主体诉求冲突引发的伦理焦虑.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焦虑的纾解路径:一是厘清智能教育场域下教师的知识诉求,构建校本化教师信息素养培育体系;二是建构教师技术领导者身份,坚守教师在智能教育场域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班化教学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小班化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个体、彰显个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现阶段小班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应用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可给予学生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时间、空间,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能让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面向每个学生,有利于彰显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育情怀并不是一个科学概念,却又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对教师成长和教育进步具有特殊的价值.究其实质来说,教育情怀是一种人类情怀和人文情怀,它内含主体对人类自身、人类栖居的社会,以及人类创造的精神和制度文化所拥有的认同和珍惜情感,可使主体愿意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而立德树人、守卫和传承文化.教育情怀由以下要素构成: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认同,对教育对象的情感投入,对知识和道德的理性崇尚.教师欲拥有教育情怀,就需要对教育有合理的认知,对文化有真切的理解,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有必要的关心.
教师的学习教学过程经历由观察学徒到职前教师再到新手教师乃至专家教师几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如何干预与转化基于观察学徒期的朴素体验形成的一系列先入之见是教师教育必须直面的难题之一.通过对35名高中新手教师的访谈调查发现,关于教师形象的先入之见经历了从“教师是\'神\'”到“教师是\'理想化的人\'”再到“教师是\'真实的人\'”的转向;关于教学的先入之见经历了从“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到“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再到“教学是师生、生生以及\'教—学—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