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国庆期间,叶圣陶先生给南京小学生题词,指导小朋友如何写作文:“作文课是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模仿不是好办法,抄袭是自己骗自己。我恳切希望小朋友们记住这两点。”叶圣陶先生的题词,情真意切,鞭辟入里,道出小学生写作文的真谛。40年过去了,重温这一题词,历久弥新,其谆谆教诲的力度和循循善诱的温度愈发浓烈。我以为,叶圣陶先生的这一题词,对于改进当下的习作教学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坚守立德树人,让学生诚实地发抒自己
立德树人,是当下教育教学的主旋律。习作教学当然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和任务。对于学生的写作,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那么,“诚实”是什么呢?叶圣陶先生说:“‘诚实’是‘有什么说什么’,或者是‘内面怎么样怎么感,笔下便怎样写。”然而,现在的学生在习作时,就有些不太敢说自己想说的话。甚至于有人说,孩子学会说谎就是从第一次作文开始的。这是一种极其尴尬的写作状态。习作教学必须改变这种写作状态,释放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现实,丰富学生的“积蓄”,引导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让习作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够无拘无束地、诚实地发抒自己的真情实感。唯其如此,习作教学才能回归习作的本原,才会在立德树人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是学生写作的本然状态,是习作教学的应然追寻。小学生写作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诗人、作家,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究其性质而言,小学生写作是一种练习,是让学生练习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写清楚,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而不是让学生言不由衷地、不切实际地随意编造,甚至去抄袭别人的作文。写作绝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需要。习作就是说话,是用笔来表达自己要说的话。如此来看,作文和做人,在求真立诚方面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意味着习作教学在启发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知识和形成必要的写作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做人。也只有这样,习作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会步入“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的健康轨道,让学生在习作中真正地敞开心扉,自然地倾吐心声。
写作,应该是学生发抒自己个性情感最自由的天地。学生可以通过习作把自己生活中、学习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真切自然地表达出来。当然,小学生写作毕竟尚在起步阶段,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情达意,而不是为了追求词句的华美和形式的独特,对学生进行毫无生气的技能训练。于此,叶圣陶先生指出:“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须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写作,是童心的自由飞扬,是儿童真情的自然流淌,它本该没有形式的束缚,是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求真立诚是最重要、最珍贵的。正因如此,叶圣陶先生强调“模仿不是好办法”,“当以顺应自然之趋势而适合学生之地位为主旨”。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修辞立诚”,让“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回归学生的生活,快意表达,使得作文与做人相得益彰。
二、拥有充实生活,让学生发抒真实的情思
“用自己的話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强调的是作文要抒写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对此,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问题,因为我们作文,无非想着这原料是合理,是完好,才动手去作的。”那么,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从何而来?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这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如此来看,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得要充实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积蓄。为此,习作教学得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习作教学要回归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儿童是成长发展中的人。对待儿童写作,我们要能够心怀宽容和赏识,守护儿童的天性,唤醒儿童的灵性,激发儿童的悟性,张扬儿童的个性,切实地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神秘感和畏惧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然而顺畅地表达儿童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真正让学生感觉到写作是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的一种需要,其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滋养生命成长的一种需要。儿童写作是一种慢养的艺术,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静待花开。
第二,习作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生活其实是很丰富、很精彩的。学生并不缺少生活,但是,有些学生由于缺乏感受生活的能力,因而,他们的写作就失却了生活原有的靓丽和芬芳,感到无话可说,痛苦不堪。因此,我们要去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真正地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之人,学会留意自己的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精彩,培养学生敏锐地感受生活的能力,以及勤于动笔的习惯。如若这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发现就会丰富起来,发表的欲望就会愈发强烈起来,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一旦有了这种“我要写”的心理需求,写作就会变得简单而容易起来,他们在写作时便会拥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心境,自自然然、洒洒落落地写自己身边的人,谈自己熟悉的事,扯去了虚假的面纱,也摈弃了不切实际的空谈和高调,尽情地在写作中享受着说真话、吐真言、抒真情的自由和惬意。
第三,习作教学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方式。童言无忌,儿童身上更多地保留着人的可贵天性。纯的可爱,真的可贵,是儿童生命季节中最宝贵的东西。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必须尊重学生的话语方式,什么样的学生说什么样的话,什么年龄的学生说什么年龄的话。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会多了一些童真童趣,少了一些老气横秋;多了一些纯真的情感,少了一些虚假的伪装。 如此来关注和充实学生的生活,就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若把亲切的观察、透彻的知识、应合环境而发生的情思等等一律认为积蓄,学生胸中的积蓄是决不愁贫乏的。”倘若这样,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就会成为一种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三、锻炼语言习惯,让学生寻到根源的办法
学生在写作时,时常会有些顾虑和烦恼。这就是老师会对学生的作文提出具体的字数要求。于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戴着镣铐跳舞,只去关注文字的数量,而不注意语言文字的质量,呈现出边写边数的写作状态。写完了,如果字数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还要设法把字数凑够了才行。难怪有的学生会说:“字数不够,‘的’‘地’‘得’来凑。”试想,这样的写作状态,怎么能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呢?学生的真情实感怎么能从作文中流淌出来?良好的语言习惯怎么能在表达中锻炼出来?对此,叶圣陶先生说了这样的话:“文篇的长短全视内容的多少,内容多,数千字尽写,内容少,几十字也无妨;或长或短,同样可以成很好的文章。不问内容多少,却先自规定至少要写多少字,这算什么呢?”
通常情况下,但凡好的习作,往往都是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写成的。有了字数要求,是很难让学生舒展心灵、打开思维、表达真情的。长此以往,学生只会畏惧习作,養成无病呻吟和冗长拖沓“凑字数”的习惯。这种以“字”代“质”,用文章的长短来衡量文章质量的做法,只会泯灭儿童习作的兴趣,扼杀儿童习作的灵性,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相反,不规定字数多少,无疑就是给学生的心灵松了绑,给予学生一种写作的自由。学生一旦拥有了这种写作的自由,他们的心灵火花就能够自然地迸发出来,内心情感就能够自然地流淌出来,自我意志和创新精神也会自然地释放出来,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享受写作。这样有利于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品质,锻炼语言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认为,“锻炼语言习惯是寻到根源的办法”。锻炼语言习惯,叶圣陶先生强调“要有恒心”,“要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不说一句不完整的话,说一句话一定要表达一个意思,使人家听了都能够明白;无论何时不把一个不很了解的词硬用在语言里,也不把一个不很适当的词强凑在语言里”,“还要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不乱用一个连词,不多用或者少用一个助词”,“说一句话,一定要在应当‘然而’的地方才‘然而’,应当‘那么’的地方才‘那么’,需要‘吗’的地方不缺少‘吗’,不需要‘了’的地方不无谓地‘了’”,“这样锻炼好像很浅近、很可笑,实在是基本的,不可少的”。这样来锻炼学生的语言习惯,学生就会用精当妥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文字的质量自然就会得以提升,他们的表达智慧也必然会得以滋生。
如此看来,评价和衡量学生习作的优劣应该关注语言文字的品质,主要看其是否“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语言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明白,感情是否真实,而不是看其字数的多少。这是习作教学锻炼学生语言习惯的一种必然要求,是习作教学皈依童年本真的一种应然选择,也是儿童习作能够飞扬童心的一种自然结果。
(潘文彬,江苏省特级教师、1985年起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现任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校长)
一、坚守立德树人,让学生诚实地发抒自己
立德树人,是当下教育教学的主旋律。习作教学当然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和任务。对于学生的写作,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那么,“诚实”是什么呢?叶圣陶先生说:“‘诚实’是‘有什么说什么’,或者是‘内面怎么样怎么感,笔下便怎样写。”然而,现在的学生在习作时,就有些不太敢说自己想说的话。甚至于有人说,孩子学会说谎就是从第一次作文开始的。这是一种极其尴尬的写作状态。习作教学必须改变这种写作状态,释放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现实,丰富学生的“积蓄”,引导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让习作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够无拘无束地、诚实地发抒自己的真情实感。唯其如此,习作教学才能回归习作的本原,才会在立德树人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是学生写作的本然状态,是习作教学的应然追寻。小学生写作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诗人、作家,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究其性质而言,小学生写作是一种练习,是让学生练习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写清楚,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而不是让学生言不由衷地、不切实际地随意编造,甚至去抄袭别人的作文。写作绝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需要。习作就是说话,是用笔来表达自己要说的话。如此来看,作文和做人,在求真立诚方面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意味着习作教学在启发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知识和形成必要的写作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做人。也只有这样,习作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会步入“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的健康轨道,让学生在习作中真正地敞开心扉,自然地倾吐心声。
写作,应该是学生发抒自己个性情感最自由的天地。学生可以通过习作把自己生活中、学习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真切自然地表达出来。当然,小学生写作毕竟尚在起步阶段,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情达意,而不是为了追求词句的华美和形式的独特,对学生进行毫无生气的技能训练。于此,叶圣陶先生指出:“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须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写作,是童心的自由飞扬,是儿童真情的自然流淌,它本该没有形式的束缚,是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求真立诚是最重要、最珍贵的。正因如此,叶圣陶先生强调“模仿不是好办法”,“当以顺应自然之趋势而适合学生之地位为主旨”。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修辞立诚”,让“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回归学生的生活,快意表达,使得作文与做人相得益彰。
二、拥有充实生活,让学生发抒真实的情思
“用自己的話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强调的是作文要抒写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对此,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问题,因为我们作文,无非想着这原料是合理,是完好,才动手去作的。”那么,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从何而来?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这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如此来看,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得要充实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积蓄。为此,习作教学得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习作教学要回归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儿童是成长发展中的人。对待儿童写作,我们要能够心怀宽容和赏识,守护儿童的天性,唤醒儿童的灵性,激发儿童的悟性,张扬儿童的个性,切实地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神秘感和畏惧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然而顺畅地表达儿童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真正让学生感觉到写作是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的一种需要,其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滋养生命成长的一种需要。儿童写作是一种慢养的艺术,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静待花开。
第二,习作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生活其实是很丰富、很精彩的。学生并不缺少生活,但是,有些学生由于缺乏感受生活的能力,因而,他们的写作就失却了生活原有的靓丽和芬芳,感到无话可说,痛苦不堪。因此,我们要去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真正地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之人,学会留意自己的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精彩,培养学生敏锐地感受生活的能力,以及勤于动笔的习惯。如若这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发现就会丰富起来,发表的欲望就会愈发强烈起来,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一旦有了这种“我要写”的心理需求,写作就会变得简单而容易起来,他们在写作时便会拥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心境,自自然然、洒洒落落地写自己身边的人,谈自己熟悉的事,扯去了虚假的面纱,也摈弃了不切实际的空谈和高调,尽情地在写作中享受着说真话、吐真言、抒真情的自由和惬意。
第三,习作教学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方式。童言无忌,儿童身上更多地保留着人的可贵天性。纯的可爱,真的可贵,是儿童生命季节中最宝贵的东西。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必须尊重学生的话语方式,什么样的学生说什么样的话,什么年龄的学生说什么年龄的话。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会多了一些童真童趣,少了一些老气横秋;多了一些纯真的情感,少了一些虚假的伪装。 如此来关注和充实学生的生活,就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若把亲切的观察、透彻的知识、应合环境而发生的情思等等一律认为积蓄,学生胸中的积蓄是决不愁贫乏的。”倘若这样,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就会成为一种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三、锻炼语言习惯,让学生寻到根源的办法
学生在写作时,时常会有些顾虑和烦恼。这就是老师会对学生的作文提出具体的字数要求。于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戴着镣铐跳舞,只去关注文字的数量,而不注意语言文字的质量,呈现出边写边数的写作状态。写完了,如果字数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还要设法把字数凑够了才行。难怪有的学生会说:“字数不够,‘的’‘地’‘得’来凑。”试想,这样的写作状态,怎么能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呢?学生的真情实感怎么能从作文中流淌出来?良好的语言习惯怎么能在表达中锻炼出来?对此,叶圣陶先生说了这样的话:“文篇的长短全视内容的多少,内容多,数千字尽写,内容少,几十字也无妨;或长或短,同样可以成很好的文章。不问内容多少,却先自规定至少要写多少字,这算什么呢?”
通常情况下,但凡好的习作,往往都是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写成的。有了字数要求,是很难让学生舒展心灵、打开思维、表达真情的。长此以往,学生只会畏惧习作,養成无病呻吟和冗长拖沓“凑字数”的习惯。这种以“字”代“质”,用文章的长短来衡量文章质量的做法,只会泯灭儿童习作的兴趣,扼杀儿童习作的灵性,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相反,不规定字数多少,无疑就是给学生的心灵松了绑,给予学生一种写作的自由。学生一旦拥有了这种写作的自由,他们的心灵火花就能够自然地迸发出来,内心情感就能够自然地流淌出来,自我意志和创新精神也会自然地释放出来,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享受写作。这样有利于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品质,锻炼语言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认为,“锻炼语言习惯是寻到根源的办法”。锻炼语言习惯,叶圣陶先生强调“要有恒心”,“要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不说一句不完整的话,说一句话一定要表达一个意思,使人家听了都能够明白;无论何时不把一个不很了解的词硬用在语言里,也不把一个不很适当的词强凑在语言里”,“还要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不乱用一个连词,不多用或者少用一个助词”,“说一句话,一定要在应当‘然而’的地方才‘然而’,应当‘那么’的地方才‘那么’,需要‘吗’的地方不缺少‘吗’,不需要‘了’的地方不无谓地‘了’”,“这样锻炼好像很浅近、很可笑,实在是基本的,不可少的”。这样来锻炼学生的语言习惯,学生就会用精当妥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文字的质量自然就会得以提升,他们的表达智慧也必然会得以滋生。
如此看来,评价和衡量学生习作的优劣应该关注语言文字的品质,主要看其是否“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语言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明白,感情是否真实,而不是看其字数的多少。这是习作教学锻炼学生语言习惯的一种必然要求,是习作教学皈依童年本真的一种应然选择,也是儿童习作能够飞扬童心的一种自然结果。
(潘文彬,江苏省特级教师、1985年起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现任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