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是都市剧的源头,也是归宿。
都市,是都市剧的土壤,也是归宿。
以家庭伦理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都市剧,呈现出典型的时代特色。可以说,一部电视剧恰逢其时的“火”,有其本身的原因,还有契合时代的原因,两者缺一不可。中国的家文化,在遭遇现代都市的碰撞之后,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特点。
潘金莲—林黛玉—苏明玉之女性抗争史
如果换一个时代背景,《金瓶梅》可以拍成都市剧吗?
当然可以,一个身处商战中的奋斗者,一步步将财富聚拢在周围。这里面还有儿女情仇、小三上位、家庭内部几个女人的宫斗。若换一个视角,以潘金莲的情感大戏开场,一个女人在不断的追求爱情过程中,慢慢走上人生巅峰,继而分崩离析。
《金瓶梅》的情感逻辑,在《红楼梦》中再次展现。作家格非指出,林黛玉这一形象脱胎于潘金莲,贾宝玉脱胎于西门庆。有道理,两个前者是两个后者的纯洁版,也是更儿女情长版。在一个叫大观园的现代都市里,男主高富帅贾宝玉遇见貌似白富美实则是灰姑娘的林黛玉,一番爱恋之后选择了另一个白富美薛宝钗。这里面当然还有父子大战、婆媳纠葛,一干嫂夫人为了小叔子的婚姻操碎了心……
“家”的传统一直延续。说起家国天下,很多人会想到《礼记·大学》中的那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先齐家者,必先修其身。”这就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过,《管子》中也曾提出“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是说家就是家,国就是国,天下就是天下,这是三个不同的问题。
到了民国时期,巴金也看到了《红楼梦》式的家族关系对年轻人的戕害,用一部《家》来呈现出家族文化的弊病。可以说,《家》是《红楼梦》的缩小版和现代版,在翻拍成都市伦理剧的时候,更容易一些。两兄弟爱情的求而不得,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
说到剧情的集中,曹禺的话剧《雷雨》更有代表性。当代一系列偶像剧,几乎没有超过《雷雨》的。上世纪90年代,李少红将这部话剧翻拍成电视剧,虽然依旧选取了上世纪20年代的背景,但若放在当下的中国,只需做服装道具的调整,对剧情的发展几乎没什么影响。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几十年来,《雷雨》被一代又一代人阅读,被一批又一批演员排演,时光的淘洗不曾减褪它的华彩。
直到当下,有了新的《雷雨》《家》,那些附着于都市上的情感大戏,以家庭为单元,以时代为背景,通过一个个家庭的生活变迁,试图抵达人们对于生活的某种思考。
可以说,从潘金莲、林黛玉到苏明玉,三者之间有一条隐含的线索,即:家文化投射在女性身上的枷锁,在时代背景下的不断挣脱与妥协。
繁华都市里的文艺乌托邦
“你只不过是失去了一条腿,而紫菱失去的是整个爱情。”
——这是琼瑶经典言情作品《一帘幽梦》中一句广为人知的台词。或许今天的观众们很难想象,这句台词曾经真真切切地打动过许多人。
在往日的作品里,爱情本身成为整个剧集的核心元素,男女主角一波多折的感情戏作为故事主线,痴男怨女们似乎从来不用为生活发愁,人生最大的困扰主要是“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一旦这个核心矛盾解决了,就能获得大团圆结局。在这些爱情至上的童话里,真爱可以超越一切。
但事情很快起了变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市场经济转型逐步完善成熟,城乡之间日益剥离,实用主义逻辑成为新一代丛林法则。在城市里謀生亦谋爱的新一代职业白领群体逐渐丰满起来,而作为言情剧观众主体的女性人群更是在这二十年间大规模步入职场。当《杜拉拉升职记》风靡全国的时候,我们才蓦然发现,中国职业女性群体的数量正在不断壮大,而她们对于事业的野心与能力并不亚于同时代男性。与此同时,这个国家里的爱情婚恋观也已剧变。
于是今天看到的言情剧大都只能嫁接进职场、家庭、宫斗这样的类别里。我们需要在《甄嬛传》里体会追求爱情的女性必先懂得生存,在《步步惊心》里顿悟爱情也更适合生长在权力的巅峰,在《我的前半生》里感喟爱情之外女性独立的意义……
近十年间,反映当代生活价值观的现实主义作品已经有了肉眼可见的区别。赵宝刚执导的《奋斗》曾经激励了不少年轻人追求自己的青春与生活。但别忘了《奋斗》是2007年的作品,一年之后,金融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蔓延至全球,新世纪的意气风发一时间饱受挫折。
年轻人无法恣意《奋斗》了。我们必须开始考虑《蜗居》《裸婚时代》这样的现实主义命题,然后像樊胜美、关雎尔或者邱莹莹一样在都市里小心翼翼地探索自己不甚明朗的未来。
近几年,财富的过度集中与两极分化,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固化,使得电视剧把人物角色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作为了表现的重点,并且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了社会“精英阶层”的“不平凡”生活。
而电视剧中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也日渐被贴上了“繁华都市”和“逐梦之地”的标签。
初入2010年代,当初奋斗在北京上海的“80后”年轻人,已经开始大面积进入适婚年龄。与之对应的是,仅2013年,就有《辣妈正传》《咱们结婚吧》《断奶》《宝贝》等多部电视剧以在上海的新婚夫妻为主角,展现他们的恋爱婚姻生活。
一代人的成长,呈现在都市中,伴随的是时代的成长。当然,以90后、70后为背景的都市剧也在成长,那又是另一个话题了。但不得不说,当下编剧市场,尤其是都市情感剧编剧市场,依旧还是以80后为主。
在环球同此凉热的社会背景之下,我们从《奋斗》走到了《都挺好》,电视荧屏内外的青年一代都无法也不敢再任性,在城市里生存的泛中产一代的焦虑被摆上台面,细细地剖开演绎。
都市,是都市剧的土壤,也是归宿。
以家庭伦理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都市剧,呈现出典型的时代特色。可以说,一部电视剧恰逢其时的“火”,有其本身的原因,还有契合时代的原因,两者缺一不可。中国的家文化,在遭遇现代都市的碰撞之后,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特点。
潘金莲—林黛玉—苏明玉之女性抗争史
如果换一个时代背景,《金瓶梅》可以拍成都市剧吗?
当然可以,一个身处商战中的奋斗者,一步步将财富聚拢在周围。这里面还有儿女情仇、小三上位、家庭内部几个女人的宫斗。若换一个视角,以潘金莲的情感大戏开场,一个女人在不断的追求爱情过程中,慢慢走上人生巅峰,继而分崩离析。
《金瓶梅》的情感逻辑,在《红楼梦》中再次展现。作家格非指出,林黛玉这一形象脱胎于潘金莲,贾宝玉脱胎于西门庆。有道理,两个前者是两个后者的纯洁版,也是更儿女情长版。在一个叫大观园的现代都市里,男主高富帅贾宝玉遇见貌似白富美实则是灰姑娘的林黛玉,一番爱恋之后选择了另一个白富美薛宝钗。这里面当然还有父子大战、婆媳纠葛,一干嫂夫人为了小叔子的婚姻操碎了心……
“家”的传统一直延续。说起家国天下,很多人会想到《礼记·大学》中的那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先齐家者,必先修其身。”这就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过,《管子》中也曾提出“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是说家就是家,国就是国,天下就是天下,这是三个不同的问题。
到了民国时期,巴金也看到了《红楼梦》式的家族关系对年轻人的戕害,用一部《家》来呈现出家族文化的弊病。可以说,《家》是《红楼梦》的缩小版和现代版,在翻拍成都市伦理剧的时候,更容易一些。两兄弟爱情的求而不得,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
说到剧情的集中,曹禺的话剧《雷雨》更有代表性。当代一系列偶像剧,几乎没有超过《雷雨》的。上世纪90年代,李少红将这部话剧翻拍成电视剧,虽然依旧选取了上世纪20年代的背景,但若放在当下的中国,只需做服装道具的调整,对剧情的发展几乎没什么影响。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几十年来,《雷雨》被一代又一代人阅读,被一批又一批演员排演,时光的淘洗不曾减褪它的华彩。
直到当下,有了新的《雷雨》《家》,那些附着于都市上的情感大戏,以家庭为单元,以时代为背景,通过一个个家庭的生活变迁,试图抵达人们对于生活的某种思考。
可以说,从潘金莲、林黛玉到苏明玉,三者之间有一条隐含的线索,即:家文化投射在女性身上的枷锁,在时代背景下的不断挣脱与妥协。
繁华都市里的文艺乌托邦
“你只不过是失去了一条腿,而紫菱失去的是整个爱情。”
——这是琼瑶经典言情作品《一帘幽梦》中一句广为人知的台词。或许今天的观众们很难想象,这句台词曾经真真切切地打动过许多人。
在往日的作品里,爱情本身成为整个剧集的核心元素,男女主角一波多折的感情戏作为故事主线,痴男怨女们似乎从来不用为生活发愁,人生最大的困扰主要是“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一旦这个核心矛盾解决了,就能获得大团圆结局。在这些爱情至上的童话里,真爱可以超越一切。
但事情很快起了变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市场经济转型逐步完善成熟,城乡之间日益剥离,实用主义逻辑成为新一代丛林法则。在城市里謀生亦谋爱的新一代职业白领群体逐渐丰满起来,而作为言情剧观众主体的女性人群更是在这二十年间大规模步入职场。当《杜拉拉升职记》风靡全国的时候,我们才蓦然发现,中国职业女性群体的数量正在不断壮大,而她们对于事业的野心与能力并不亚于同时代男性。与此同时,这个国家里的爱情婚恋观也已剧变。
于是今天看到的言情剧大都只能嫁接进职场、家庭、宫斗这样的类别里。我们需要在《甄嬛传》里体会追求爱情的女性必先懂得生存,在《步步惊心》里顿悟爱情也更适合生长在权力的巅峰,在《我的前半生》里感喟爱情之外女性独立的意义……
近十年间,反映当代生活价值观的现实主义作品已经有了肉眼可见的区别。赵宝刚执导的《奋斗》曾经激励了不少年轻人追求自己的青春与生活。但别忘了《奋斗》是2007年的作品,一年之后,金融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蔓延至全球,新世纪的意气风发一时间饱受挫折。
年轻人无法恣意《奋斗》了。我们必须开始考虑《蜗居》《裸婚时代》这样的现实主义命题,然后像樊胜美、关雎尔或者邱莹莹一样在都市里小心翼翼地探索自己不甚明朗的未来。
近几年,财富的过度集中与两极分化,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固化,使得电视剧把人物角色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作为了表现的重点,并且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了社会“精英阶层”的“不平凡”生活。
而电视剧中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也日渐被贴上了“繁华都市”和“逐梦之地”的标签。
初入2010年代,当初奋斗在北京上海的“80后”年轻人,已经开始大面积进入适婚年龄。与之对应的是,仅2013年,就有《辣妈正传》《咱们结婚吧》《断奶》《宝贝》等多部电视剧以在上海的新婚夫妻为主角,展现他们的恋爱婚姻生活。
一代人的成长,呈现在都市中,伴随的是时代的成长。当然,以90后、70后为背景的都市剧也在成长,那又是另一个话题了。但不得不说,当下编剧市场,尤其是都市情感剧编剧市场,依旧还是以80后为主。
在环球同此凉热的社会背景之下,我们从《奋斗》走到了《都挺好》,电视荧屏内外的青年一代都无法也不敢再任性,在城市里生存的泛中产一代的焦虑被摆上台面,细细地剖开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