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体验式;心理沙龙;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8-0026-02
【作者简介】陶欣,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南京,210016)书记,高级教师。
设计理念:
高一学生刚结束初中生活,离开朝夕相处的同学,踏入高中的校园,增大的学业压力、不熟悉的环境、找寻新的朋友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生活不确定的恐惧,这些有可能让他们产生孤独、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本次心理沙龙是第五次活动。前面几次的活动,通过成员的主动参与和带领者的适当引导,成员之间已经形成了信任、尊重、关爱、自由和安全的氛围。本次心理沙龙的主题为“信任之旅”,需要带领者和“盲人”通过非语言信息的传递来相互配合,穿越障碍,完成任务。活动旨在通过体验以及互动分享,让学生体验人际交往的非语言沟通,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游戏:解开千千结
游戏规则:首先,组织者让大家手拉手围成圈,认清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别拉的是哪位同学,然后松手。随着组织者说开始,大家开始自由走动,组织者说停的时候,大家寻找自己刚才左右手拉的同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结。形成结后,要求成员集体合作解开,回到最初的状态。期间,不能松手,但是可以钻、跨、绕。当排除困难解决问题时,请成员分享活动感受。
教师:游戏难吗?
学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
教师:游戏能成功,宝典是什么?
大家讨论与分享感悟。
教师归纳:游戏需要成员有耐心,相互配合,个体解决不了的需要齐心协力。
设计意图:“解开千千结”是暖身活动,既活跃气氛又起到铺垫作用。成员的积极参与与体验是心理沙龙的特点之一。同时本游戏也让成员认识到生活在群体中,需要有人际交往,引起成员对人际交往的关注。
二、室外活动:“信任之旅”
游戏规则:沙龙成员采取随机报数的方式,两人一组,一位做“盲人”,一位做帮助盲人的人,即帮助者。“盲人”不知道自己的帮助者是谁。“盲人”用布条蒙上眼睛,原地转三圈,然后在帮助者的搀扶下,沿着组织者选定的路线完成练习。期间不能讲话,帮助者只能用手势、动作帮助“盲人”。
1.第一轮:角色体验。
第一轮组织者设计的路线如下:从四楼穿过楼道走到一楼,穿过小水塘,一段平路后,钻过高低杠到达操场中央。
任务完成后,两人坐下交流当“盲人”的感觉与帮助别人的感觉,并在团体内交流。
教师:恭喜大家都完成了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有的小组配合默契,“信任之路”走得非常顺利。任务完成艰难的小组,我们发现帮助者的表情是气急败坏,搀扶盲人动作的幅度很大,“盲人”在“旅途”中困难重重,险象环生。我们来听听“盲人”的感受:
“盲人”1:我很感谢我的帮助者,在我完全不了解的环境里,我不相信自己的任何感觉,只信任对方的指令,我知道只有我相信他才能完成任务。在不同的地方,他通过不同的动作来提示我,我能明白他的意思,非常信任他,很顺利到达终点。
帮助者1:他信任我,我也觉得很高兴。不能
说话,要想办法将信息传递,就只能通过动作。不过也有差错,钻高低杠时,我低头了,才发现他差点撞上去,赶紧拉他蹲下,穿过来。
“盲人”2:她拼命拉着我向前走,我什么也看不到。下楼梯时,差点栽下去,我无法完全信任她,所以下楼梯时,我是靠自己摸着扶手下的。过小水塘时,我凭记忆跨过去,没掉进水里。终于到终点了,太可怕了。
帮助者2:他不信任我,我很生气。下楼梯时,我明明打响指的,他还是不信,一点都不信任我。
“盲人”2:谁也不知道打响指是怎么一回事,当然不能跟你下楼啦。
教师:我们发现,恰当的动作可以让“盲人”明白帮助者的意图,信任帮助者,任务完成就顺利。如果角色转换一下,你会如何去做呢?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感悟。
教师归纳:“盲人”要信赖帮助者;帮助者要想办法让“盲人”明白自己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的体验与分享,感受人际关系中的非语言沟通,逐步进行人际关系的认知改变,理解信任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第二轮:角色转换。
“盲人”和幫助者角色转换,组合打散,重新组队。
第二轮组织者设计的路线如下:从操场上主席台,绕过主席台的圆柱,下主席台,经过操场攀爬、跨越障碍物,回教学区,穿过小窄道,上四楼, 回教室。
任务完成后,两人坐下交流当“盲人”的感觉与帮助别人的感觉,并在团体内交流。
教师:大家发现回来的路线难度提高了,所用的时间反而短了些,为什么呢?
“盲人”:能理解给我的动作的意思,我也非常信任对方。
帮助者:有了前一次的体验,我知道如何传达动作信号。
教师:两次体验,大家有什么样的收获?
教师:信任之旅8人4小组两轮的活动即将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小组配合默契,有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默契程度逐步加深,有的自始至终没有形成默契,困难重重,这都是大家的体验,很好。
有的小组由于没有形成默契,帮助者表现出愤怒的表情、粗暴的动作,在“盲人”完成任务时做出滑稽的动作,这也是体验。
我们发现,大家都在努力前行时,也许步伐不一样,有人会领跑,有人会落后,不可能齐头并进。我们还发现,不能要求别人与你一样,你也不可能和别人一样,要学会包容与接纳。
设计意图:角色转换体验,进一步体会人际关系中非言语沟通的力量,促进认知改变。体验信任带来的安全感与快乐。
三、结束游戏:解开千千结
游戏规则同导入。要求不说话,通过动作完成。回到最初状态,击掌庆贺,宣布活动结束。
设计意图:虽然与导入游戏设计相同,但导入游戏完成任务没有限制条件,成员们基本上是通过语言对话完成。结束游戏中设置了限制条件,要求成员在不说话的情况下完成任务。成员只能通过手势、形体等非语言形式沟通,这样再一次让成员体验人际关系中非语言沟通的力量。
教学反思:
本活动设计的游戏只有两个,对成员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通过活动体验分享感悟,提升认识。活动的重点是“信任之旅”,组织者提前对成员穿着提出要求:统一、轻便,同时提前探查和设计这次活动的路线以及路途中的小障碍,虽然有难度,但确保成员的安全。在第二轮活动时,组织者根据现场环境临时增加了转圈、攀爬、跨越等动作,使得成员的体验更加丰富,更需要帮助者智慧的非语言表达和“盲人”对帮助者的信任。通过两个游戏,成员体验到人际关系中非言语沟通的力量,改变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同时体验信任带来的安全感与快乐,强化了良好的团队精神,成员们很开心,活动目标达成。
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够让每个学生尽情分享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如得到帮助者帮助时的感激之情,帮助者由于沟通不畅产生的愤怒、郁闷之情,这也是本次活动遗憾之处。■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8-0026-02
【作者简介】陶欣,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南京,210016)书记,高级教师。
设计理念:
高一学生刚结束初中生活,离开朝夕相处的同学,踏入高中的校园,增大的学业压力、不熟悉的环境、找寻新的朋友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生活不确定的恐惧,这些有可能让他们产生孤独、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本次心理沙龙是第五次活动。前面几次的活动,通过成员的主动参与和带领者的适当引导,成员之间已经形成了信任、尊重、关爱、自由和安全的氛围。本次心理沙龙的主题为“信任之旅”,需要带领者和“盲人”通过非语言信息的传递来相互配合,穿越障碍,完成任务。活动旨在通过体验以及互动分享,让学生体验人际交往的非语言沟通,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游戏:解开千千结
游戏规则:首先,组织者让大家手拉手围成圈,认清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别拉的是哪位同学,然后松手。随着组织者说开始,大家开始自由走动,组织者说停的时候,大家寻找自己刚才左右手拉的同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结。形成结后,要求成员集体合作解开,回到最初的状态。期间,不能松手,但是可以钻、跨、绕。当排除困难解决问题时,请成员分享活动感受。
教师:游戏难吗?
学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
教师:游戏能成功,宝典是什么?
大家讨论与分享感悟。
教师归纳:游戏需要成员有耐心,相互配合,个体解决不了的需要齐心协力。
设计意图:“解开千千结”是暖身活动,既活跃气氛又起到铺垫作用。成员的积极参与与体验是心理沙龙的特点之一。同时本游戏也让成员认识到生活在群体中,需要有人际交往,引起成员对人际交往的关注。
二、室外活动:“信任之旅”
游戏规则:沙龙成员采取随机报数的方式,两人一组,一位做“盲人”,一位做帮助盲人的人,即帮助者。“盲人”不知道自己的帮助者是谁。“盲人”用布条蒙上眼睛,原地转三圈,然后在帮助者的搀扶下,沿着组织者选定的路线完成练习。期间不能讲话,帮助者只能用手势、动作帮助“盲人”。
1.第一轮:角色体验。
第一轮组织者设计的路线如下:从四楼穿过楼道走到一楼,穿过小水塘,一段平路后,钻过高低杠到达操场中央。
任务完成后,两人坐下交流当“盲人”的感觉与帮助别人的感觉,并在团体内交流。
教师:恭喜大家都完成了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有的小组配合默契,“信任之路”走得非常顺利。任务完成艰难的小组,我们发现帮助者的表情是气急败坏,搀扶盲人动作的幅度很大,“盲人”在“旅途”中困难重重,险象环生。我们来听听“盲人”的感受:
“盲人”1:我很感谢我的帮助者,在我完全不了解的环境里,我不相信自己的任何感觉,只信任对方的指令,我知道只有我相信他才能完成任务。在不同的地方,他通过不同的动作来提示我,我能明白他的意思,非常信任他,很顺利到达终点。
帮助者1:他信任我,我也觉得很高兴。不能
说话,要想办法将信息传递,就只能通过动作。不过也有差错,钻高低杠时,我低头了,才发现他差点撞上去,赶紧拉他蹲下,穿过来。
“盲人”2:她拼命拉着我向前走,我什么也看不到。下楼梯时,差点栽下去,我无法完全信任她,所以下楼梯时,我是靠自己摸着扶手下的。过小水塘时,我凭记忆跨过去,没掉进水里。终于到终点了,太可怕了。
帮助者2:他不信任我,我很生气。下楼梯时,我明明打响指的,他还是不信,一点都不信任我。
“盲人”2:谁也不知道打响指是怎么一回事,当然不能跟你下楼啦。
教师:我们发现,恰当的动作可以让“盲人”明白帮助者的意图,信任帮助者,任务完成就顺利。如果角色转换一下,你会如何去做呢?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感悟。
教师归纳:“盲人”要信赖帮助者;帮助者要想办法让“盲人”明白自己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的体验与分享,感受人际关系中的非语言沟通,逐步进行人际关系的认知改变,理解信任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第二轮:角色转换。
“盲人”和幫助者角色转换,组合打散,重新组队。
第二轮组织者设计的路线如下:从操场上主席台,绕过主席台的圆柱,下主席台,经过操场攀爬、跨越障碍物,回教学区,穿过小窄道,上四楼, 回教室。
任务完成后,两人坐下交流当“盲人”的感觉与帮助别人的感觉,并在团体内交流。
教师:大家发现回来的路线难度提高了,所用的时间反而短了些,为什么呢?
“盲人”:能理解给我的动作的意思,我也非常信任对方。
帮助者:有了前一次的体验,我知道如何传达动作信号。
教师:两次体验,大家有什么样的收获?
教师:信任之旅8人4小组两轮的活动即将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小组配合默契,有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默契程度逐步加深,有的自始至终没有形成默契,困难重重,这都是大家的体验,很好。
有的小组由于没有形成默契,帮助者表现出愤怒的表情、粗暴的动作,在“盲人”完成任务时做出滑稽的动作,这也是体验。
我们发现,大家都在努力前行时,也许步伐不一样,有人会领跑,有人会落后,不可能齐头并进。我们还发现,不能要求别人与你一样,你也不可能和别人一样,要学会包容与接纳。
设计意图:角色转换体验,进一步体会人际关系中非言语沟通的力量,促进认知改变。体验信任带来的安全感与快乐。
三、结束游戏:解开千千结
游戏规则同导入。要求不说话,通过动作完成。回到最初状态,击掌庆贺,宣布活动结束。
设计意图:虽然与导入游戏设计相同,但导入游戏完成任务没有限制条件,成员们基本上是通过语言对话完成。结束游戏中设置了限制条件,要求成员在不说话的情况下完成任务。成员只能通过手势、形体等非语言形式沟通,这样再一次让成员体验人际关系中非语言沟通的力量。
教学反思:
本活动设计的游戏只有两个,对成员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通过活动体验分享感悟,提升认识。活动的重点是“信任之旅”,组织者提前对成员穿着提出要求:统一、轻便,同时提前探查和设计这次活动的路线以及路途中的小障碍,虽然有难度,但确保成员的安全。在第二轮活动时,组织者根据现场环境临时增加了转圈、攀爬、跨越等动作,使得成员的体验更加丰富,更需要帮助者智慧的非语言表达和“盲人”对帮助者的信任。通过两个游戏,成员体验到人际关系中非言语沟通的力量,改变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同时体验信任带来的安全感与快乐,强化了良好的团队精神,成员们很开心,活动目标达成。
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够让每个学生尽情分享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如得到帮助者帮助时的感激之情,帮助者由于沟通不畅产生的愤怒、郁闷之情,这也是本次活动遗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