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AP即School Accelerating Plan(学校加速计划)。SAP关注真正发生的教育,以工具和资源包为加速器,将科研引入学校,形成协同发展新常态。该计划既有整体性的学校发展问题解决方案,更有领域方案和模块方案,即通过学校诊断、规划与测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空间建设、实践活动以及教师培训等关键环节的支持,加速学校的发展。
学校案例:
北京市育英中学
2015年3月,海淀区教委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簽署了共同支持育英中学发展的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在育英中学加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学校”校牌,将学校作为教科院的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教科院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育英中学发展提供全面指导和智力支持,在队伍培养、资源开发、课程建设等方面密切合作,不断探索构建科教一体化的学校发展模式。2015年,教科院成立了实验校联盟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深入学校开展调研指导,从整体规划的角度帮助学校梳理和确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以及教科研支持的着力点。在教科研支持中,把教科院的高端智力资源首先作用于教师,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使教学与科研相互成全、相互融通、相得益彰。
1.开展课堂教学诊断,关注学生有效学习
教科院专家团队以“关注学生学习有效性”为主题,先后进行六次覆盖全学科的教学视导活动,听评课总计达到222节,覆盖所有一线教师的课堂。教研员们每次听课后都认真地组织学科教师进行面对面评课,并以学科为单位向学校反馈听课意见,提出改进建议。专家评课时不仅关注教会学生什么,更引导教师关注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自主空间;不仅要看教师是否讲清了知识,同时更要看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被学生接受;不仅看课时内容的完整性,更要看教学过程和环节的有效性。学校逐步形成了“三位一体”(主讲、探究、评价)的备课、评课运作方式,两年持续改进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诊断研究使得教师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烈,以学生“学”为核心的有效教学研究成为了教学工作的常态。
2.专家进课堂,示范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两年来,教科院学科专家走上讲台,上示范课 11节,为学生开设各类学科讲座15次,为学生做学科学法指导,与教师共同研究教学改进与提高的策略。他们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课堂,也把有效的教学方法带进课堂,拉近了专家与一线教师的距离,激发了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每一次思想与方法碰撞的过程,都是教师自主发展内驱力生发的过程。
3.让科研走进课堂,培养研究型教师
從2015年开始,学校与教科院专家着力于研究把真实的教学问题转化成科研课题,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通过科教一体化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参与了多个国家和市区级课题。这些课题大多来自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需求。在教科院专家带领下,重点开展的学科科研课题紧密契合中高考改革的导向,力图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
4.建立学科工作站,发挥资源辐射作用
2015年3月,教科院在学校建立了语文学科工作站和物理学科工作站。学科工作站是集教学、研究、培训于一体的教研共同体,由教科院学科专家领衔,由学校学科带头人主持,其主要目的在于创设一种相互支持和相互协作的学习环境,教科院专家团队带领联盟校乃至全市范围内的学科教师开展相关学科教学实践研究,学校教师以团队形式进行研究,立足学科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实现学科团队整体教研与科研能力的发展。
5.导师带教,实施教师分层培养
学校39名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与北京教科院的专家结成师徒,教师有了进一步发展的阶梯,学习、交流、展示、研讨的机会增多了。教师们频频参加教研员培训、教师培训、教学比赛活动,在教学上有了疑问可以随时向师傅请教。
学校案例:
北京市育英中学
2015年3月,海淀区教委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簽署了共同支持育英中学发展的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在育英中学加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学校”校牌,将学校作为教科院的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教科院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育英中学发展提供全面指导和智力支持,在队伍培养、资源开发、课程建设等方面密切合作,不断探索构建科教一体化的学校发展模式。2015年,教科院成立了实验校联盟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深入学校开展调研指导,从整体规划的角度帮助学校梳理和确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以及教科研支持的着力点。在教科研支持中,把教科院的高端智力资源首先作用于教师,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使教学与科研相互成全、相互融通、相得益彰。
1.开展课堂教学诊断,关注学生有效学习
教科院专家团队以“关注学生学习有效性”为主题,先后进行六次覆盖全学科的教学视导活动,听评课总计达到222节,覆盖所有一线教师的课堂。教研员们每次听课后都认真地组织学科教师进行面对面评课,并以学科为单位向学校反馈听课意见,提出改进建议。专家评课时不仅关注教会学生什么,更引导教师关注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自主空间;不仅要看教师是否讲清了知识,同时更要看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被学生接受;不仅看课时内容的完整性,更要看教学过程和环节的有效性。学校逐步形成了“三位一体”(主讲、探究、评价)的备课、评课运作方式,两年持续改进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诊断研究使得教师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烈,以学生“学”为核心的有效教学研究成为了教学工作的常态。
2.专家进课堂,示范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两年来,教科院学科专家走上讲台,上示范课 11节,为学生开设各类学科讲座15次,为学生做学科学法指导,与教师共同研究教学改进与提高的策略。他们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课堂,也把有效的教学方法带进课堂,拉近了专家与一线教师的距离,激发了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每一次思想与方法碰撞的过程,都是教师自主发展内驱力生发的过程。
3.让科研走进课堂,培养研究型教师
從2015年开始,学校与教科院专家着力于研究把真实的教学问题转化成科研课题,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通过科教一体化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参与了多个国家和市区级课题。这些课题大多来自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需求。在教科院专家带领下,重点开展的学科科研课题紧密契合中高考改革的导向,力图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
4.建立学科工作站,发挥资源辐射作用
2015年3月,教科院在学校建立了语文学科工作站和物理学科工作站。学科工作站是集教学、研究、培训于一体的教研共同体,由教科院学科专家领衔,由学校学科带头人主持,其主要目的在于创设一种相互支持和相互协作的学习环境,教科院专家团队带领联盟校乃至全市范围内的学科教师开展相关学科教学实践研究,学校教师以团队形式进行研究,立足学科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实现学科团队整体教研与科研能力的发展。
5.导师带教,实施教师分层培养
学校39名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与北京教科院的专家结成师徒,教师有了进一步发展的阶梯,学习、交流、展示、研讨的机会增多了。教师们频频参加教研员培训、教师培训、教学比赛活动,在教学上有了疑问可以随时向师傅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