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专业的眼光看语文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专业的眼光看语文,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专业、十分有意思的命题。
  如果让非语文学科的老师用专业的眼光看语文,要求显然是不合适的;倘若对语文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合适吗?可能会有人说,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语文教师就应是以专业的眼光看语文的。其实不然,有的语文教师并没有用专业的眼光来观察、思考、评判,其原因是一些语文教师还不具备专业的眼光。看来,语文教师有一个不断锤炼自己专业敏锐性的任务,提升专业水平永远是个过程。
  用专业的眼光看语文,首先要把语文看作语文,而不是其他什么学科。叶圣陶早就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这种技术的训练,他学科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育的肩膀上。”叶圣陶为语文教师确立了评判语文的专业标准。遗憾的是,当下的语文课上,仍是在内容上兜圈子,在“写什么”上下足功夫,而“怎么写”却常常是缺席的。歌德也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意义只给少数有心人得知,而形式永远是个谜。如不在“解谜”上着力,语文还是语文吗?看来,所谓的“专业的眼光”源自对语文实质及其独当之任的认识与把握。
  不过,“专业的眼光”止于此又是不够的。语文是门学科,往专业领域讲,语文是课程的一种形态,应唤作语文课程。在课程世界里,语文只是一个“原子”,这个“原子”与那个“原子”是平等的,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支撑的,语文也必须从其他“原子”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在如今的课程世界里,任何学科都不能“独善其身”,也不能单枪独斗。语文不能把自己当作“主科”。语文课程的开放性、联系性、渗透性,是我们用“专业的眼光”发现的。这一发现告诫我们,语文既要守卫自己的边界,完成独当之任,又要善于打开边界,向其他课程学习,构造课程共同体,为学生搭建发展的更宽更高的平台。
  从学科走向课程,从教学目标走向课程标准,从教学走向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的专业不应该只是语文专业,还应该有更大的专业;语文教师不应只知道语文世界,还应知道语文世界外面有更大的世界。这更大的世界就是生活,更大的专业就是研究儿童的语文生活,研究儿童整个儿生活。没有超越的“专业的眼光”,语文世界定会显得逼仄、狭窄。
  此外,用专业的眼光看语文,固然是对的,很重要。但是,我想,有时候如何让语文教师用“非专业的眼光”来看语文呢?可能会有“熟悉的陌生感”和“陌生的熟悉感”的产生,恰恰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这也很重要。所以,语文教师有时不妨换一换“专业的眼光”,做一会儿“非专业”的语文教师。就这样,“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张力,定会让语文更具魅力。
其他文献
一、 阅读一个故事  师:昨天同学们回去预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我们先来聊聊《史记》、讲讲司马迁。  生:我先说说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生:我知道,《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还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期刊
“随文练笔”在当今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很常见,它是一种言语实践活动,融读、写为一体,以其篇幅短、耗时少而深受老师们的青睐。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低效,甚至偏离课堂教学目标的无效练笔。  误区一:练笔点重复老套,学生无话可写  最常见的是在结课时,老师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然后给出随文练笔的题目。写人的课文是“某某某,我想对你说”;写物的课文还是“某某,我想对你说”。不论什么课文,都这样
期刊
苏教版小语教材四下《黄河的主人》一文,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既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又为我们描绘了黄河上的主人——艄公,在那滚滚黄河上的那份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如何解读这样的气势?如何面对这样的场景?如何诠释课文中的人物?读出“万千姿态”是笔者执教时最佳的选择、最优的路径。  一、在领略中读出万千姿态  师:看“滚滚”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
期刊
一、月下江天读燃情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生:(齐读课题)望月。  师:望月,月夜那么宁静安详,轻柔一点。看,月亮出来了——(引读第2自然段)  生:“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  师:我们看到了天上的月,也看到了——  生:水中月。  二、月下忆诗两相融  师:多美的月亮啊!偶然回头,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谁啊?  生:小外甥。  师:噢,原来望月的不只是我。(
期刊
《海底世界》是一篇非常浅显的说明文,如果不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是看不出它的精妙之处的。学习母语,融入品质,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体悟一份情怀,发现语言的秘密,感受表达的精妙,那就要品析语言的关键处,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一、口诵心惟,品析语言关键处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口中吟诵,心里思考,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读读、想想,触摸语言文字,体会精妙之处,发展
期刊
自然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怎样的?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首先,它的形式应该是美的,自然的美,不矫揉造作,充满了师生之间的和谐与默契;其次,它的内容也应该是美的,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发展,因为“教是为了不教”。  3月25日,我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浪淘沙 夏日旅怀》。这是一首充满着浓郁乡愁的词,作者是兴化的刘韵琴,作为近代一位颇有影响的记者、作家,她一直致力于“教育救国”的理念,并为之奋斗了一
期刊
复沓,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也可以成为主线教学的一种特殊手法,起到活化文境、突出重点、强调感情、调控节奏等作用。我市一位教师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时,在围绕“欢乐”建构教学主线的过程中,巧用复沓,对几个平平常常的词语,进行独特解读和智慧处理,将词语的言外之意凸显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多维具象中复沓  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的“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
期刊
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和单篇的课文教学相比较,就是由重视局部的知识、技能的精熟学习的模式转变为关注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学习的模式。笔者进行了有机整合的尝试实践,并运用了数学教学中“加减乘除”的优化策略,以期盼我们的课堂少一些困惑,多一些突围!  一、“加法”策略——蜕变的超值享受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
期刊
沙龙  一、多一些内容:课程内容的补充与拓展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只限于课文内容。课堂的主要任务,似乎就是将课文内容完整地传授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的视野必然变得狭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思维,增加一些他们所喜欢的内容。如教学一上识字《一去二三里》。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把“一”到“十”的数字嵌入诗中,勾绘成了一幅精美如画的山村风景图。联想到另外一首很有名的
期刊
教育部颁布《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改进写字教学评价”。我们从“敬意、静气、净洁、劲力、境界”五个方面,进行“小学毛笔字书写发展性评价要素研究”,激励攀登,有效促进了学生毛笔字书写的良性发展。  一、五分“敬意”  汉字的表意功能、方块造型、文化传承,是世界其他文字无与伦比的。学生要热爱祖国的汉字,必须先把字写正确。“不写错字”这第一分“敬意”,是“金字塔”的第一基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