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阅读教学的自然之美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iedi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怎样的?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首先,它的形式应该是美的,自然的美,不矫揉造作,充满了师生之间的和谐与默契;其次,它的内容也应该是美的,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发展,因为“教是为了不教”。
  3月25日,我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浪淘沙 夏日旅怀》。这是一首充满着浓郁乡愁的词,作者是兴化的刘韵琴,作为近代一位颇有影响的记者、作家,她一直致力于“教育救国”的理念,并为之奋斗了一生。选择这首词,一是因为其浅显易懂;二是来自于情感的亲近;更源于最近自己的一些思考:对当下“乡愁”这种美好情感的缺失,以及对“自主课堂”的努力实践,我希望以一种“美”的方式,来呈现阅读教学的自然之美,把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做了以下尝试。
  一、安静地听,促进思考
  在一般人的意识里,听的训练,在小学阶段好像做得最多的就是听写。事实上,听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素质。在人们日常交际的过程中,听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说的时间,听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说的能力。
  听,意味着心灵的沟通,眼睛的交流,能够对说话者进行及时的反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通过把握要点,通过辩论、讨论,去训练他们及时捕捉信息、领会意思的能力。在初读这首词的时候,我要求学生——
  师:下面,同学们就按要求认真读读这首词。请听清楚要求:仔仔细细读四遍,前两遍注意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后两遍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读流利。(生按要求读词句)
  师:谁来读一读《夏日旅怀》?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中的两个生字,一个容易忽略的轻声,听他有没有读准。(指名读)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夏日旅怀》?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他读“何时归去慰高堂”时,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这一系列的要求,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基于对学生“听”的训练,让学生能凝神静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率。
  二、大声地说,学会交流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语文教学中,说比写还要重要,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和交流都离不开说。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眼前的景,恰似故乡的景,可是眼前却不见故乡的人。怎不叫人惆怅?同学们,现在你就是作者刘韵琴,面对一望无际、碧绿的荷塘,“低头无语细思量”,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我会想到自己的家乡,想到家乡的亲人们。
  师:是啊,在遥远的故乡,就在此时,亲人们在干什么呢?(同桌交流)
  生:白发父母翘首以盼。
  生:少时好友日夜思念。
  生:左邻右舍时常念叨。
  ……
  (师相机引读:手足飘零谁似我,鸿雁分行。)
  说的能力完全是培养起来的。我们的自主课堂一定要充分让学生交流,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学会开口、学会表达,进而学会思考、学会辩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让学生多加训练,促进学生“说”的能力的提高。
  三、个性化地表达(读和写)
  一直以来,阅读教学非常重视读和写,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节课的这首词,我力求让学生把握其基本情感——乡愁,由余光中的《乡愁》引入,由席慕容的《乡愁》结课,形成一种首尾呼应的姿态。在揭示本课课题后——
  师:你认为学习这首词该完成哪些任务?
  生:把这首词读好。
  生:理解词句的意思。
  生:领悟其中的意思。
  生:能背诵这首词。
  师:太好了,同学们,这既是本节课我们要完成的任务,也是我们读懂这首词的方法。下面,同学们就按要求认真读读这首词。
  这个环节强化了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运用学法与文本交流,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而在学生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体会词的情感,引导他们想象词句描写的画面。
  师:读到这里,我想问问同学们,你觉得在这首词中,寄托刘韵琴情感的具体物象是什么呢?
  生:菱荷。
  师:是啊,水有源,树有根。莲有实,藕有丝。家乡的荷花塘缭绕着一种悠悠的古韵,飘荡着一种绵长的情思。(音乐)1908年,刘韵琴旅居马来西亚前,托她家的佃户捎去了家乡的菱、藕,将她童年梦幻中的菱藕塘带到了马六甲华侨学校的校园,这才有了作者眼前看到的“十里菱荷香”,也有了作者寄托乡思的绝妙物象。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十里菱荷香”,那该是怎样的一幅美妙的画面啊!想好了,在作业本上,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学生练习后,指名交流)
  这个环节重在引导想象,并学会表达,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按顺序、有层次地表达,掌握表达的方法。而在课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完成了一次学习的美妙之旅,让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呈现出自然之美。
  师:同学们,乡愁是一种最美的情感,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外在显现。去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到: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出示这句话,学生齐读)让我们一起将这首词牢记在心中,去感受刘韵琴浓浓的思乡之情。(学生练习)
  总之,阅读的目的在于捕捉信息,增长见识,同时在于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因此,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应在指导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学会自我阅读,不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就本节课而言,领会作者情感,感悟词的意境非常重要,因为,写文章最重要的也是意境,它应该是情感的归宿。
  (作者单位:兴化市楚水小学)
其他文献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在学生的心田中播下阅读的种子,让阅读伴着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课外阅读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有了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学生才会将“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我们要根据教材、课堂、学生实际,选用合适的
期刊
一、 词串朗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中的词语。  生:(齐读第一组)撞灯绳 俯下头 偏过脸 啄手指  师: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什么?  生:我联想到了小鸟像孩子一样顽皮、淘气,惹人喜爱。  生:(齐读第二组)扭动 挤开 钻进去  师:作者用这一连串的动词,描述什么?  生:描述了小珍珠鸟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回到鸟笼里的情景。  生:(齐读第三组)竟然 居然  师:这组词语什么意思?  生:都表
期刊
一、读一读,吟一吟,唱一唱  一篇古诗词,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味,激起学习兴趣。教师范读或利用录音机范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接着,教师进一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利用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词义,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句意和诗意。学生自觉地在读中译句解疑,比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效果会好得多,这时学生的读已经上升
期刊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讨论由来已久,但当前似乎尤为热烈。为什么要讨论教学内容的确定性?是因为教学中出现了误区,甚至大家在犯一些集体性的错误。任何一个有基本语文素养的教师都会将“品味语言”“理清思路”确定为语文教学重要内容的,然而在这一确定的教学内容面前,我们却未必真正触及了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从课堂反映出来的情况看,误读和缺失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我们的教学过程缺失了什么呢?又该怎样改进呢? 
期刊
有了第一课时扎实有效的教学,第二课时才能亮点迭出。如何扎实有效地进行第一课时教学,为第二课时做好铺垫呢?笔者拟从下面五个板块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  板块一——聚焦课前预习,做好课始准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预习是学生走进课文的第一步,它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动机,同时也为教师上课,做好充分准备,正所谓“未有曲调先有情”。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预习作业应该有所区别,如以《爱因
期刊
一、 阅读一个故事  师:昨天同学们回去预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我们先来聊聊《史记》、讲讲司马迁。  生:我先说说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生:我知道,《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还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期刊
“随文练笔”在当今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很常见,它是一种言语实践活动,融读、写为一体,以其篇幅短、耗时少而深受老师们的青睐。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低效,甚至偏离课堂教学目标的无效练笔。  误区一:练笔点重复老套,学生无话可写  最常见的是在结课时,老师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然后给出随文练笔的题目。写人的课文是“某某某,我想对你说”;写物的课文还是“某某,我想对你说”。不论什么课文,都这样
期刊
苏教版小语教材四下《黄河的主人》一文,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既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又为我们描绘了黄河上的主人——艄公,在那滚滚黄河上的那份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如何解读这样的气势?如何面对这样的场景?如何诠释课文中的人物?读出“万千姿态”是笔者执教时最佳的选择、最优的路径。  一、在领略中读出万千姿态  师:看“滚滚”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
期刊
一、月下江天读燃情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生:(齐读课题)望月。  师:望月,月夜那么宁静安详,轻柔一点。看,月亮出来了——(引读第2自然段)  生:“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  师:我们看到了天上的月,也看到了——  生:水中月。  二、月下忆诗两相融  师:多美的月亮啊!偶然回头,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谁啊?  生:小外甥。  师:噢,原来望月的不只是我。(
期刊
《海底世界》是一篇非常浅显的说明文,如果不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是看不出它的精妙之处的。学习母语,融入品质,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体悟一份情怀,发现语言的秘密,感受表达的精妙,那就要品析语言的关键处,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一、口诵心惟,品析语言关键处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口中吟诵,心里思考,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读读、想想,触摸语言文字,体会精妙之处,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