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贯穿中小学的重点学科,但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生硬灌输模式仍普遍存在,造成课堂氛围沉闷无趣,教学效果不佳。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出以后,一种新型的快乐教学法开始在各学校推广,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成长和提高。快乐教学的提出,对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设计导入问题,开启快乐教学
快乐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启发式教育。因此,应用此法,在课程导入阶段就要注入启发元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高效的教学导入设计,可以显著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使课堂教学的节奏张弛有度,保证教学过程充满活力。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一块特别的石头》一课,讲述的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石头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石头由来的故事。在设计教学导入时,就可以通过问题:“你喜欢收藏石头吗?”“你见过的最漂亮或最奇特的石头是什么样的?”“你知道石头是怎么形成的吗?”……进行导入。这些问题能立即激发学生兴趣,进而积极思考、探究,教师就可以在此过程中,抓住契机把学生领入课文。学生在思考了导入问题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学习就会更加兴致勃勃,更容易理解和感悟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因此学习的效果也就显而易见。
二、利用拓展学习方式,丰富快乐教学内涵
快乐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的拓展和扩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可以适时地提出各种拓展性问题,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在教《一块特别的石头》时,除了让学生学习李四光勤于思考和探索、不懈追求的品质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阅读类似的关于科学家的文章、书籍,然后找出他们之间的相似或不同之处,或者发现这些文章在写作背景、写法、风格等方面的区别。通过这种拓展性阅读和思考的方式,学生能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能提高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
拓展性问题的完成过程是每位学生需要自主阅读、自主实践,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加以交流为目的的活动。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快乐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深入开启他们的心智,非常有利于他们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达成快乐教学效果
创设生动的情境,也是小学语文课堂实施快乐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根据文意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表演、演示等活动,入情入景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课文内容,使情景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达到了“寓教于乐,乐而不嬉”的目的。课堂上,笔者常随意捕捉或有意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在无意中学会运用语言。在一次课堂上,有一只小麻雀突然撞进了课堂,怎么飞也飞不出去。这下,学生的眼光都随着麻雀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地移动。于是,笔者也就停止上课,干脆让他们尽情地看。终于,麻雀在班级中逗留了五六分钟,飞出窗外。学生也都回过神来,笔者顺势就刚才麻雀怎么飞进教室,如何在教室里飞的,又是怎样飞出教室的以及同学们的表现及其心情是怎样的,让他们对这件事自由发表看法。后来,发现平时不大讲话的几个学生也有了表达的欲望,课后还将一篇篇具体而生动的文章送到笔者的手里。
四、积极走进现实生活,实现寓教于乐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它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快乐教学法也牢牢把握住了语文的这种学科特性,提倡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所以,语文学习,仅仅是在课堂上是不够的,于是笔者试着把语文学习搬到校园、社会、大自然这个课堂内进行。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春风吹》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和认识春天,感受“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的情景,在生机盎然的春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展开趣味性的语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安排每一个小组长作为负责人,将学生组织好,带到植物园观察花圃中的三叶草的形状和颜色,观察蝴蝶的形态、小蜜蜂授粉采蜜的动作,观察各种树木,研究它的枝叶形状、树皮的纹理。然后,布置学生写相应的观察习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植物园里做游戏,追逐蝴蝶,学生甚至可以在草地上翻滚,真切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这种走入现实生活的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作者单位:江西省大余县东门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
一、科学设计导入问题,开启快乐教学
快乐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启发式教育。因此,应用此法,在课程导入阶段就要注入启发元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高效的教学导入设计,可以显著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使课堂教学的节奏张弛有度,保证教学过程充满活力。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一块特别的石头》一课,讲述的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石头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石头由来的故事。在设计教学导入时,就可以通过问题:“你喜欢收藏石头吗?”“你见过的最漂亮或最奇特的石头是什么样的?”“你知道石头是怎么形成的吗?”……进行导入。这些问题能立即激发学生兴趣,进而积极思考、探究,教师就可以在此过程中,抓住契机把学生领入课文。学生在思考了导入问题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学习就会更加兴致勃勃,更容易理解和感悟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因此学习的效果也就显而易见。
二、利用拓展学习方式,丰富快乐教学内涵
快乐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的拓展和扩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可以适时地提出各种拓展性问题,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在教《一块特别的石头》时,除了让学生学习李四光勤于思考和探索、不懈追求的品质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阅读类似的关于科学家的文章、书籍,然后找出他们之间的相似或不同之处,或者发现这些文章在写作背景、写法、风格等方面的区别。通过这种拓展性阅读和思考的方式,学生能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能提高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
拓展性问题的完成过程是每位学生需要自主阅读、自主实践,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加以交流为目的的活动。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快乐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深入开启他们的心智,非常有利于他们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达成快乐教学效果
创设生动的情境,也是小学语文课堂实施快乐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根据文意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表演、演示等活动,入情入景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课文内容,使情景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达到了“寓教于乐,乐而不嬉”的目的。课堂上,笔者常随意捕捉或有意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在无意中学会运用语言。在一次课堂上,有一只小麻雀突然撞进了课堂,怎么飞也飞不出去。这下,学生的眼光都随着麻雀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地移动。于是,笔者也就停止上课,干脆让他们尽情地看。终于,麻雀在班级中逗留了五六分钟,飞出窗外。学生也都回过神来,笔者顺势就刚才麻雀怎么飞进教室,如何在教室里飞的,又是怎样飞出教室的以及同学们的表现及其心情是怎样的,让他们对这件事自由发表看法。后来,发现平时不大讲话的几个学生也有了表达的欲望,课后还将一篇篇具体而生动的文章送到笔者的手里。
四、积极走进现实生活,实现寓教于乐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它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快乐教学法也牢牢把握住了语文的这种学科特性,提倡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所以,语文学习,仅仅是在课堂上是不够的,于是笔者试着把语文学习搬到校园、社会、大自然这个课堂内进行。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春风吹》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和认识春天,感受“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的情景,在生机盎然的春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展开趣味性的语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安排每一个小组长作为负责人,将学生组织好,带到植物园观察花圃中的三叶草的形状和颜色,观察蝴蝶的形态、小蜜蜂授粉采蜜的动作,观察各种树木,研究它的枝叶形状、树皮的纹理。然后,布置学生写相应的观察习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植物园里做游戏,追逐蝴蝶,学生甚至可以在草地上翻滚,真切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这种走入现实生活的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作者单位:江西省大余县东门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