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忽视学生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低下,不会进行阅读,阅读理解能力差,读不出要点、读不出问题,从而不能从阅读中获取信息,严重缺失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本文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四个方面观点:
1 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会努力去阅读,才会孜孜不倦阅读。搞好阅读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的问题,成功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主动质疑,进而激发培养阅读兴趣。
1.1 融洽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内外要创造充满“爱心”的学习氛围,从多方位多角度给学生以体贴、关怀和帮助,以平等的态度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愉快的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真正形成朋友般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融洽感情,在学习上更加自觉、主动,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1.2 融合生活阅读。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生活为语文提供了大量的阅读信息,生活中的语文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语文阅读融合在生活阅读中,从生活中的阅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进而激发阅读兴趣。
1.3 扮演角色阅读。青少年学生对生活充满好奇,教学中设置阅读角色,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学生在扮演角色中,身临其境,阅读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阅读的意义和兴趣。
1.4 开展阅读活动。阅读活动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学中要多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开展阅读比赛、演讲、讲故事、口述作文等活动,让学生感受阅读的重要性,提高阅读能力,增强阅读兴趣。
2 明确阅读目标
阅读目标是激励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动力,没有阅读目标,学生阅读就显得茫然,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教师要以教材和学生的阅读现状为凭借,积极创设阅读训练情景,引导学生明确阅读目标,巧妙设置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文阅读目标切忌“三化”:泛化、狭隘化和随意化。
2.1 不能过高拔高语文阅读要求,使语文阅读高不可触,不能只关注非功用性,而忽视脚踏实地,显得目标不明确,要引导学生去掉“泛化”的东西,正确获取语文信息,明确阅读目标。
2.2 阅读目标狭隘化,仅仅指向考试,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只注重阅读教学练习化,忽视了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能狭隘地理解语文阅读只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阅读目标不能随意化,要紧紧围绕语文问题的解答确立阅读方向,收集阅读信息,展开阅读思维,要将所阅读内容铺垫阅读目标。
3 培养理解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学生往往囫囵吞枣,只管哇哇读,一遍两遍甚至十几遍,都没有理解阅读材料的实际意义,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3.1 必须关注语言转换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也不能高谈阔论,必须立足实际,注重强化语言训练。加强语义、句法的教学,现在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了不少语文知识,但在语文环境中显得茫然,不能正确理解语义,不能把非语文问题转化成语文问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往往缺乏语言训练,不能正确将文字语言翻译成语文语言,不能将语文语言正确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使得在语文理解上存在很大偏差。教学中应该有计划、有目标加强语文语言训练,把所学语文知识能用自己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
3.2 必须关注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要培养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以扩展思考的范围,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给学生以创新的冲动,鼓励学生创新的言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
4 培养阅读方法
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理解的过程,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指导阅读教学时,应正确处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让学生跟随教师的疑点不断地去探幽寻微,增强思维的深广度。小学语文阅读文字枯燥、字词简单、易于理解,但在语文环境下学生缺乏把握要领、捕捉信息差、缺乏思考、缺乏领悟、缺乏阅读方法,使得语文阅读失去了实际意义,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不知道怎样去阅读,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学中,教师指导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1)培养抓住“衣领”的习惯。阅读不是泛泛而读,要抓住要领和关键,善于从繁杂的文字中把握自己需要的东西,提纲挚领,把握重心。语文阅读中涉及与语文本身的文字叙述较多,要抓住要领和关键,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及时查阅工具书,对关键字词反复揣摩,直到弄明白为止。有辅助资料尽量参照、查阅,以加强理解。要善于去掉阅读内容中的枝枝叶叶,化繁为简,浓缩最精炼语言,保留最干练的内容,不要被模棱两可的语言所蒙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领。
(2)培养捕捉信息的能力。语文阅读的关键就是从中获取大量的文字信息,有的是文字叙述出现,还有的隐藏在内容之中,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理解文字、挖掘内容,捕捉所有语文信息,为语文问题解答打下基础。
(3)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学者先要会疑”(程颐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语)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并尽力去解答。小学语文阅读离不开思考质疑,不能只是去欣赏文字语言和故事情节,而是要去质疑其中包含的语文哲理和语文问题。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阅读学习模式。“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交流心得可以領悟整体、体味局部,并充分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阅读时各小组成员先独立阅读相关材料,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分析、评判,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有计划实施,关注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理解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语文阅读的表面,要从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质疑能力、捕捉信息能力等入手全面进行培养,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 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会努力去阅读,才会孜孜不倦阅读。搞好阅读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的问题,成功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主动质疑,进而激发培养阅读兴趣。
1.1 融洽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内外要创造充满“爱心”的学习氛围,从多方位多角度给学生以体贴、关怀和帮助,以平等的态度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愉快的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真正形成朋友般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融洽感情,在学习上更加自觉、主动,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1.2 融合生活阅读。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生活为语文提供了大量的阅读信息,生活中的语文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语文阅读融合在生活阅读中,从生活中的阅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进而激发阅读兴趣。
1.3 扮演角色阅读。青少年学生对生活充满好奇,教学中设置阅读角色,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学生在扮演角色中,身临其境,阅读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阅读的意义和兴趣。
1.4 开展阅读活动。阅读活动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学中要多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开展阅读比赛、演讲、讲故事、口述作文等活动,让学生感受阅读的重要性,提高阅读能力,增强阅读兴趣。
2 明确阅读目标
阅读目标是激励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动力,没有阅读目标,学生阅读就显得茫然,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教师要以教材和学生的阅读现状为凭借,积极创设阅读训练情景,引导学生明确阅读目标,巧妙设置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文阅读目标切忌“三化”:泛化、狭隘化和随意化。
2.1 不能过高拔高语文阅读要求,使语文阅读高不可触,不能只关注非功用性,而忽视脚踏实地,显得目标不明确,要引导学生去掉“泛化”的东西,正确获取语文信息,明确阅读目标。
2.2 阅读目标狭隘化,仅仅指向考试,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只注重阅读教学练习化,忽视了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能狭隘地理解语文阅读只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阅读目标不能随意化,要紧紧围绕语文问题的解答确立阅读方向,收集阅读信息,展开阅读思维,要将所阅读内容铺垫阅读目标。
3 培养理解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学生往往囫囵吞枣,只管哇哇读,一遍两遍甚至十几遍,都没有理解阅读材料的实际意义,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3.1 必须关注语言转换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也不能高谈阔论,必须立足实际,注重强化语言训练。加强语义、句法的教学,现在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了不少语文知识,但在语文环境中显得茫然,不能正确理解语义,不能把非语文问题转化成语文问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往往缺乏语言训练,不能正确将文字语言翻译成语文语言,不能将语文语言正确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使得在语文理解上存在很大偏差。教学中应该有计划、有目标加强语文语言训练,把所学语文知识能用自己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
3.2 必须关注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要培养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以扩展思考的范围,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给学生以创新的冲动,鼓励学生创新的言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
4 培养阅读方法
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理解的过程,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指导阅读教学时,应正确处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让学生跟随教师的疑点不断地去探幽寻微,增强思维的深广度。小学语文阅读文字枯燥、字词简单、易于理解,但在语文环境下学生缺乏把握要领、捕捉信息差、缺乏思考、缺乏领悟、缺乏阅读方法,使得语文阅读失去了实际意义,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不知道怎样去阅读,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学中,教师指导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1)培养抓住“衣领”的习惯。阅读不是泛泛而读,要抓住要领和关键,善于从繁杂的文字中把握自己需要的东西,提纲挚领,把握重心。语文阅读中涉及与语文本身的文字叙述较多,要抓住要领和关键,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及时查阅工具书,对关键字词反复揣摩,直到弄明白为止。有辅助资料尽量参照、查阅,以加强理解。要善于去掉阅读内容中的枝枝叶叶,化繁为简,浓缩最精炼语言,保留最干练的内容,不要被模棱两可的语言所蒙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领。
(2)培养捕捉信息的能力。语文阅读的关键就是从中获取大量的文字信息,有的是文字叙述出现,还有的隐藏在内容之中,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理解文字、挖掘内容,捕捉所有语文信息,为语文问题解答打下基础。
(3)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学者先要会疑”(程颐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语)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并尽力去解答。小学语文阅读离不开思考质疑,不能只是去欣赏文字语言和故事情节,而是要去质疑其中包含的语文哲理和语文问题。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阅读学习模式。“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交流心得可以領悟整体、体味局部,并充分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阅读时各小组成员先独立阅读相关材料,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分析、评判,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有计划实施,关注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理解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语文阅读的表面,要从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质疑能力、捕捉信息能力等入手全面进行培养,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