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澤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使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批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创造思维能力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而课堂质疑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常常被轻视和忽略,因此多数的课堂提问因缺乏科学的设计而显得苍白空洞。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我们必须创造性地质疑,使之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
一、营造课堂质疑的环境
创造性的质疑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做到的,它需要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堂学习气氛,即营造课堂质疑的环境。这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全身心投入建设。
1.要有创造意识
(1)教师要有好奇心。好奇心是激发创造的动力。物理教师的好奇心是对教学和实验中意想不到的现象、新颖的思想和方法表现出惊奇和兴趣,与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共鸣。倘若教师对那些令学生感到新奇有趣的现象都漠然视之,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受到抑制。
(2)教师要有质疑的习惯。疑,既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还是发明创造的钥匙。在教学中善于激疑,就能把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不仅可以达到启发思路、发展智力的目的,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养成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3)教师要有探究问题的习惯。探究的习惯是对一些现象不满足一般的解释,而是喜欢刨根问底,以求对现象的深入思考,发现别人未能发现的结论,这是思维深刻性的表现。教师的探究习惯不仅是自身提高的需要,更主要的是对学生探究心理的认同和影响,使学生在探究时乐此不疲。
(4)教师要有求异的习惯。求异是思维灵活性的体现,在问题多思不得其解时,可以转换角度寻找新的途径,在多解的问题中可寻求最佳的问题解决办法以求新。教师的求异思维可以刺激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5)教师要进行创造性的评价。教师不以记忆和模仿作为评价的标准,而要重视学生创造性的活动过程,重视创造性活动的萌芽,鼓励创造性的发现,不批评创造过程的错误和失败。
2.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让学生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名人说的,书上写的,甚至老师讲的,在学生心中都是权威。如果一味地让学生相信权威是正确的,就必然造成迷信和盲从,缺少创造的勇气。因此要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的意识,鼓励学生遇事要有主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勇于发表。
(2)让学生充满好奇心,富于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好奇心强、喜欢提问题,思维和行动独立,想象自由、主意多正是富有创造性的表现。因为好奇心是创造的前提,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而标新立异是学生自信和勇于创造的体现。
(3)让学生勇于创新,不怕失败,积极探索,永不满足。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发展的事物中有所发现,逐渐树立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并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不怕失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韧性,不断深入地探究下去。
3.要营造创造性的班集体
首先,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作风。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以待,这便于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和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的氛围。其次,要让学生在班集体里感到安全、轻松,并愿意向你倾诉心声。因此要建立一个富有吸引力的班级,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由,可以放心地听说读写,可以自由地畅想创新,甚至可以冒险。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和交流,相互理解和宽容。这样整个班集体的创造性和个体的创造性就会相互激励,共同增强。
二、质疑的常用方法
有了以上的课堂环境,创造性地课堂质疑才有实现的可能。不仅如此,质疑问难还是教学中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艺术,要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和思维方法进行。一般来说,教师进行质疑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悬念设疑法
激起悬念,犹如小说中,在情节向前推进或是在高潮出现之际,突然中途打结,让它暂时悬挂起来,给读者的心理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设疑问难设置悬念,让学生对事物的成因充满好奇,使学生带着心理上的期待情境进行学习,以增强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先演示“铁球碰鼻”的实验,即取一个铁球作为摆球,用绳把它悬挂起来,把铁球移离平衡位置,从贴近教师鼻子处,由静止放开小球,当铁球荡过去又荡回来时,十分靠近他自己的鼻子,却不会碰着,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铁球荡向老师鼻子时,老师一点也不怕呢?其中有什么规律吗?这样用悬念引入新课,使学生对新课知识充满兴趣,教学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比较设疑法
为了让学生发现矛盾,激发思维,在巩固旧知识、学会新知识的同时,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养成利用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在教学时,可运用比较的方法设疑。比如在学习高一物理《波的图像》一节时,学生发现波形图像和简谐运动的图像十分相似,很容易造成混淆。此时,教师要及时设问:“波的图像与简谐运动的图像到底有何异同点呢?”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了解事物的个性,概括共性,把问题引向广度和深度,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3.引趣设疑法
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因为兴趣是鼓舞人们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当人们对事物有强烈兴趣时,不管多困难,都会想方设法去开拓思路,坚忍不拔地解决当前的问题。但设疑引趣也有技巧,一是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以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二是提出的同题要使学生从旧知识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获得新知识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时,教师可以举一些有趣的例子:用枪水平地瞄准树上的一只猴子,当枪声响时,猴子松手从树上掉下,请问子弹能射中猴子吗?激发学生研究平抛问题的兴趣,主动探索。 4.递进设疑法
为了让学生开拓思路,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已经明白的事物上,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使学生生疑,然后再用递进的方法设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索。比如在讲授初二物理《浮力》一节时,教师可以根据一些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却会沉在水底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逐步提出:“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和沉没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在知道了能浮上来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后再提出:“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然后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最后学生就可以自己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了。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探究事物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还能使整个课堂气氛紧张而活跃,学生情绪饱满而轻松。
5.逻辑设疑法
逻辑设疑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不仅使他们充分运用概念和逻辑判断、逻辑推理等手段获得新的知识,还使他们能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从已知到未知、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和思考。比如在讲授《简谐运动》一节时,为了分析弹簧振子在一次全振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可采用逻辑设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教师可先问位移怎样变化(由实验观察得出),再问回复力怎样变化(根据F=-kx由位移变化分析出),接着问加速度怎样变化(根据F=ma得出),最后问速度怎样变化(由运动方向和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这样循着逻辑顺序设疑,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思考的严密性,对于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6.诱导设疑法
诱导设疑法,顾名思义,就是抓住时机,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运用他们的才智,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这种设疑法的关键在于“诱”,核心在于“导”,就是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出现停滞、闭塞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来诱导学生疏通思路,使思维活动顺利发展。这种方法在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时,教师经常会使用到。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个物体在两个彼此平衡的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在把其中一个力逐渐减小到零,保持另一个力不变,这个物体加速度和速度的绝对值如何变化?如果再把这个力逐渐恢复,这个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的绝对值又将怎样变化?不少学生对第二问题感到困难,于是我就用以下的问题引导:(1)加速度减小或增大的条件分别是什么?(2)速度减小或增大的条件又分别是什么?(3)加速度减小(增大)时速度是否一定减小(增大)?这些问题为学生正确理解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搭了“桥”,铺了“路”。
7.深入設疑法
深入设疑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一般的问题中,往深一层思考:在平凡的问题中提高认识,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有些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有些同题只问怎么样,不问为什么这样?有些教师在提问时,也只要求学生做一般性解答,这样,就有肤浅之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我们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为此,在一般性的问题中,我们应进一步深入设疑,探索疑难,求得更深入的认识。因此我认为,深入质疑,能促进思维活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同题的能力,使获得知识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
8.争论设疑法
争论设疑法,就是通过设疑引起学生争论,以激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辩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还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把释疑权交给学生。比如学生在学习功和功率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两个同学一起上电梯,一位同学站在电梯上不动,让电梯把他送上二楼。另一位同学在梯上还匀速往上走,同样也到二楼,请问电梯对这两个同学做的功和功率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谁大谁小呢?”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电梯把他们举起相同高度,做功一样;有的说第二位同学先到达二楼功率一定小,还有……通过争论,学生不但可以加深对物体做功和功率概念的理解,还可以锻炼思维的严密性,开发智力,对能力的培养很有利。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创造思维能力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而课堂质疑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常常被轻视和忽略,因此多数的课堂提问因缺乏科学的设计而显得苍白空洞。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我们必须创造性地质疑,使之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
一、营造课堂质疑的环境
创造性的质疑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做到的,它需要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堂学习气氛,即营造课堂质疑的环境。这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全身心投入建设。
1.要有创造意识
(1)教师要有好奇心。好奇心是激发创造的动力。物理教师的好奇心是对教学和实验中意想不到的现象、新颖的思想和方法表现出惊奇和兴趣,与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共鸣。倘若教师对那些令学生感到新奇有趣的现象都漠然视之,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受到抑制。
(2)教师要有质疑的习惯。疑,既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还是发明创造的钥匙。在教学中善于激疑,就能把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不仅可以达到启发思路、发展智力的目的,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养成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3)教师要有探究问题的习惯。探究的习惯是对一些现象不满足一般的解释,而是喜欢刨根问底,以求对现象的深入思考,发现别人未能发现的结论,这是思维深刻性的表现。教师的探究习惯不仅是自身提高的需要,更主要的是对学生探究心理的认同和影响,使学生在探究时乐此不疲。
(4)教师要有求异的习惯。求异是思维灵活性的体现,在问题多思不得其解时,可以转换角度寻找新的途径,在多解的问题中可寻求最佳的问题解决办法以求新。教师的求异思维可以刺激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5)教师要进行创造性的评价。教师不以记忆和模仿作为评价的标准,而要重视学生创造性的活动过程,重视创造性活动的萌芽,鼓励创造性的发现,不批评创造过程的错误和失败。
2.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让学生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名人说的,书上写的,甚至老师讲的,在学生心中都是权威。如果一味地让学生相信权威是正确的,就必然造成迷信和盲从,缺少创造的勇气。因此要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的意识,鼓励学生遇事要有主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勇于发表。
(2)让学生充满好奇心,富于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好奇心强、喜欢提问题,思维和行动独立,想象自由、主意多正是富有创造性的表现。因为好奇心是创造的前提,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而标新立异是学生自信和勇于创造的体现。
(3)让学生勇于创新,不怕失败,积极探索,永不满足。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发展的事物中有所发现,逐渐树立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并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不怕失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韧性,不断深入地探究下去。
3.要营造创造性的班集体
首先,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作风。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以待,这便于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和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的氛围。其次,要让学生在班集体里感到安全、轻松,并愿意向你倾诉心声。因此要建立一个富有吸引力的班级,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由,可以放心地听说读写,可以自由地畅想创新,甚至可以冒险。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和交流,相互理解和宽容。这样整个班集体的创造性和个体的创造性就会相互激励,共同增强。
二、质疑的常用方法
有了以上的课堂环境,创造性地课堂质疑才有实现的可能。不仅如此,质疑问难还是教学中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艺术,要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和思维方法进行。一般来说,教师进行质疑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悬念设疑法
激起悬念,犹如小说中,在情节向前推进或是在高潮出现之际,突然中途打结,让它暂时悬挂起来,给读者的心理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设疑问难设置悬念,让学生对事物的成因充满好奇,使学生带着心理上的期待情境进行学习,以增强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先演示“铁球碰鼻”的实验,即取一个铁球作为摆球,用绳把它悬挂起来,把铁球移离平衡位置,从贴近教师鼻子处,由静止放开小球,当铁球荡过去又荡回来时,十分靠近他自己的鼻子,却不会碰着,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铁球荡向老师鼻子时,老师一点也不怕呢?其中有什么规律吗?这样用悬念引入新课,使学生对新课知识充满兴趣,教学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比较设疑法
为了让学生发现矛盾,激发思维,在巩固旧知识、学会新知识的同时,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养成利用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在教学时,可运用比较的方法设疑。比如在学习高一物理《波的图像》一节时,学生发现波形图像和简谐运动的图像十分相似,很容易造成混淆。此时,教师要及时设问:“波的图像与简谐运动的图像到底有何异同点呢?”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了解事物的个性,概括共性,把问题引向广度和深度,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3.引趣设疑法
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因为兴趣是鼓舞人们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当人们对事物有强烈兴趣时,不管多困难,都会想方设法去开拓思路,坚忍不拔地解决当前的问题。但设疑引趣也有技巧,一是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以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二是提出的同题要使学生从旧知识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获得新知识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时,教师可以举一些有趣的例子:用枪水平地瞄准树上的一只猴子,当枪声响时,猴子松手从树上掉下,请问子弹能射中猴子吗?激发学生研究平抛问题的兴趣,主动探索。 4.递进设疑法
为了让学生开拓思路,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已经明白的事物上,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使学生生疑,然后再用递进的方法设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索。比如在讲授初二物理《浮力》一节时,教师可以根据一些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却会沉在水底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逐步提出:“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和沉没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在知道了能浮上来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后再提出:“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然后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最后学生就可以自己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了。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探究事物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还能使整个课堂气氛紧张而活跃,学生情绪饱满而轻松。
5.逻辑设疑法
逻辑设疑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不仅使他们充分运用概念和逻辑判断、逻辑推理等手段获得新的知识,还使他们能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从已知到未知、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和思考。比如在讲授《简谐运动》一节时,为了分析弹簧振子在一次全振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可采用逻辑设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教师可先问位移怎样变化(由实验观察得出),再问回复力怎样变化(根据F=-kx由位移变化分析出),接着问加速度怎样变化(根据F=ma得出),最后问速度怎样变化(由运动方向和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这样循着逻辑顺序设疑,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思考的严密性,对于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6.诱导设疑法
诱导设疑法,顾名思义,就是抓住时机,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运用他们的才智,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这种设疑法的关键在于“诱”,核心在于“导”,就是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出现停滞、闭塞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来诱导学生疏通思路,使思维活动顺利发展。这种方法在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时,教师经常会使用到。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个物体在两个彼此平衡的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在把其中一个力逐渐减小到零,保持另一个力不变,这个物体加速度和速度的绝对值如何变化?如果再把这个力逐渐恢复,这个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的绝对值又将怎样变化?不少学生对第二问题感到困难,于是我就用以下的问题引导:(1)加速度减小或增大的条件分别是什么?(2)速度减小或增大的条件又分别是什么?(3)加速度减小(增大)时速度是否一定减小(增大)?这些问题为学生正确理解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搭了“桥”,铺了“路”。
7.深入設疑法
深入设疑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一般的问题中,往深一层思考:在平凡的问题中提高认识,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有些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有些同题只问怎么样,不问为什么这样?有些教师在提问时,也只要求学生做一般性解答,这样,就有肤浅之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我们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为此,在一般性的问题中,我们应进一步深入设疑,探索疑难,求得更深入的认识。因此我认为,深入质疑,能促进思维活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同题的能力,使获得知识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
8.争论设疑法
争论设疑法,就是通过设疑引起学生争论,以激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辩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还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把释疑权交给学生。比如学生在学习功和功率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两个同学一起上电梯,一位同学站在电梯上不动,让电梯把他送上二楼。另一位同学在梯上还匀速往上走,同样也到二楼,请问电梯对这两个同学做的功和功率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谁大谁小呢?”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电梯把他们举起相同高度,做功一样;有的说第二位同学先到达二楼功率一定小,还有……通过争论,学生不但可以加深对物体做功和功率概念的理解,还可以锻炼思维的严密性,开发智力,对能力的培养很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