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接收能力参差不齐,学习成绩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何利用分层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本文以世界地理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面向不同水平层级的学生,合理确定教学目标,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提高,让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分层教学 高效 地理课堂
一、学生的分层方法
在初中地理课堂实施分层教学,其首要任务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性格等因素进行具体深入的调查研究,科学合理地划分学生的层级。通常笔者将整个班级主要分为1/3为A(后进生)、1/3为B(中等生)、1/3为C (优秀生)三级水平及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根据学生的成绩进步和学习态度表现等,灵活调整;或者学习跟不上同层级同学的,学生可以提出申请,教师在确认无误后,批准转层。
二、学习小组的分组方法
不同层级的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如何进行?笔者进行了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首先是合理分学习小组。如班级人数为48人,每6人一组,可分为8组。其次是遵循互补的原则,按照性格差异、学习成绩差异、性别差异、学习态度不同的特点分组,每组都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每组中分别有两个A、B、C,三人一桌,其顺序为A、B、C,前后两桌为一组。
三、课堂教学的具体步骤
1.确定分层学习目标。老师展示分层学习目标,如在学习“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的过程中,可通过学习目标分层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A层:世界年降水量总体趋势怎样?这类学习目标属于基础知识部分,适合A层学生自主探究;B层:形成这种分布的原因是什么?这类学习目标属于基础知识的简单应用,适合B层学生自主探究;C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的年降水量同夏季风的进退规律有什么关系?这类学习目标属于深层次的知识运用,适合C层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一环节应注意,每个层次的学习目标虽然都不相同,但也只能够反应教学内容的差别,各层次学习目标之间还应该存在一定的关联,形成阶梯关系,让A层能跨上B层,B層能跨上C层。
2.合作学习。针对老师提出的新问题或者独立学习时留下的疑问进行讨论,每组同学互相讨论学习,必要的时候教师也参与其中讨论。
3.教师解疑。本环节应当注重小而精,在解疑A、B、C层次相同内容的前提下,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适的提问。一般来说,首先让A层学生回答基础知识,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培养提升,让B层学生回答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最后由C层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如学习“亚洲的地势和地形”的内容时,在课堂提问环节中,首先让A层学生回答“亚洲有那些地形?”等基础性问题,接着由B层学生回答“亚洲的主要地形是什么为主?”之类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再让C层学生分析和总结亚洲的“地势特征”、“亚洲的地势特征对亚洲河流的流向有什么影响?”等拓展性问题,保全体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进而逐渐指导学生掌握了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的特征对河流以及气候的影响。
4.课中训练与课后作业分层。无论是课堂训练还是课后作业,都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难度、数量不同的任务,同时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指导。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应当认真批阅A层学生的作业,同时将uq其中的错误标出来,帮助其改正,并配上鼓励性的评语。针对个别质量较差的作业进行当面批改,帮助他们分析其中的原因,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就C层学生的作业而言,进行个别点拨与批改,对他们实现自我完善、扬长避短起到引导的效果。如在设计“等高线的判读”的课外作业时,针对A层学生,设计了“在某等高线地形图上分别指出山峰、鞍部、陡崖等部位”之类的简易的基础性题目,进而实现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就B层学生而言,设计了“请说出有利于某条道路修建的原因”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进而对基础知识的初步运用起到提高作用;对C层学生,设计了“调研本地区的地形特征,说出该地形特征对本地区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这种需要调查研究的题目,起到强化知识运用的效果。
最后,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安排各组进行竞赛活动并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参加竞赛为自己所在的小组获得荣誉的机会,特别发挥C的作用,C将A和B都教会,就说明任务完成;还可通过小测试的形式进行评比,在他们中决出优胜组,给予奖励,进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热情与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合作互助的能力,以此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分层教学 高效 地理课堂
一、学生的分层方法
在初中地理课堂实施分层教学,其首要任务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性格等因素进行具体深入的调查研究,科学合理地划分学生的层级。通常笔者将整个班级主要分为1/3为A(后进生)、1/3为B(中等生)、1/3为C (优秀生)三级水平及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根据学生的成绩进步和学习态度表现等,灵活调整;或者学习跟不上同层级同学的,学生可以提出申请,教师在确认无误后,批准转层。
二、学习小组的分组方法
不同层级的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如何进行?笔者进行了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首先是合理分学习小组。如班级人数为48人,每6人一组,可分为8组。其次是遵循互补的原则,按照性格差异、学习成绩差异、性别差异、学习态度不同的特点分组,每组都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每组中分别有两个A、B、C,三人一桌,其顺序为A、B、C,前后两桌为一组。
三、课堂教学的具体步骤
1.确定分层学习目标。老师展示分层学习目标,如在学习“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的过程中,可通过学习目标分层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A层:世界年降水量总体趋势怎样?这类学习目标属于基础知识部分,适合A层学生自主探究;B层:形成这种分布的原因是什么?这类学习目标属于基础知识的简单应用,适合B层学生自主探究;C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的年降水量同夏季风的进退规律有什么关系?这类学习目标属于深层次的知识运用,适合C层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一环节应注意,每个层次的学习目标虽然都不相同,但也只能够反应教学内容的差别,各层次学习目标之间还应该存在一定的关联,形成阶梯关系,让A层能跨上B层,B層能跨上C层。
2.合作学习。针对老师提出的新问题或者独立学习时留下的疑问进行讨论,每组同学互相讨论学习,必要的时候教师也参与其中讨论。
3.教师解疑。本环节应当注重小而精,在解疑A、B、C层次相同内容的前提下,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适的提问。一般来说,首先让A层学生回答基础知识,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培养提升,让B层学生回答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最后由C层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如学习“亚洲的地势和地形”的内容时,在课堂提问环节中,首先让A层学生回答“亚洲有那些地形?”等基础性问题,接着由B层学生回答“亚洲的主要地形是什么为主?”之类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再让C层学生分析和总结亚洲的“地势特征”、“亚洲的地势特征对亚洲河流的流向有什么影响?”等拓展性问题,保全体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进而逐渐指导学生掌握了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的特征对河流以及气候的影响。
4.课中训练与课后作业分层。无论是课堂训练还是课后作业,都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难度、数量不同的任务,同时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指导。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应当认真批阅A层学生的作业,同时将uq其中的错误标出来,帮助其改正,并配上鼓励性的评语。针对个别质量较差的作业进行当面批改,帮助他们分析其中的原因,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就C层学生的作业而言,进行个别点拨与批改,对他们实现自我完善、扬长避短起到引导的效果。如在设计“等高线的判读”的课外作业时,针对A层学生,设计了“在某等高线地形图上分别指出山峰、鞍部、陡崖等部位”之类的简易的基础性题目,进而实现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就B层学生而言,设计了“请说出有利于某条道路修建的原因”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进而对基础知识的初步运用起到提高作用;对C层学生,设计了“调研本地区的地形特征,说出该地形特征对本地区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这种需要调查研究的题目,起到强化知识运用的效果。
最后,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安排各组进行竞赛活动并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参加竞赛为自己所在的小组获得荣誉的机会,特别发挥C的作用,C将A和B都教会,就说明任务完成;还可通过小测试的形式进行评比,在他们中决出优胜组,给予奖励,进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热情与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合作互助的能力,以此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