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疏导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文本思想的具体体现,符合人的思想行为活动形成发展规律,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客观要求。心理疏导法因为其本身的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种方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高校要重视心理疏导法在职工和学生两类群体中的具体运用,使其能够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疏导 以人为本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47-02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生活更加丰富。高校人群中基本上包含职工和学生两类群体。为满足高校职工和学生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思想教育工作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体系的现代适应性,包括形成一套适应现代环境,适应对象心理特征、行为特点和接受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使主体性原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1]。2006年10月,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由此可看出,党和国家长期以来一直非常注重心理疏导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党的十八大再次突出强调了心理疏导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特殊地位。
1 高校职工和学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心理问题
当今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兼容并蓄和尊重个性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行为受诸多因素影响,错综复杂。高校中职工合理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个性越来越明显,但是他们在心理上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原有的人际交往、道德舆论与矛盾处理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新的道德、舆论、监督系统尚未建立成熟,很多人在这种转型之中缺乏归属感、幸福感”[2]。很多人由于难以适应这种社会转型,最后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比如:对社会的不满、不安、不信,情绪失调、焦虑、困惑、浮躁、怨恨甚至愤怒等等。
第二,社会发展使职工和学生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职工和学生的精神需求更加丰富,但社会上过重的商业气氛、明星的张扬行为、选秀的炫目狂躁等给职工和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他们的动机、情感、意志、信念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非理性。
第三,社会的多元价值取向,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很多人难以正确地剖析复杂社会问题,如社会上的一些不公正现象、贫富差距的增大等,使他们心理上感到无所适从。政府、单位或者管理者没有及时对这些现象或问题进行研究、解释,这样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且愈演愈烈,超出了职工和学生的心理预期,使得本来就比较脆弱的心理更加压抑。
总之,当今高校中虽然主流价值观仍然占主导地位,但存在着多元价值取向;社会上许多不确定因素也深深地影响着职工和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迫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依据职工和学生不同需求,灵活运用心理疏导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法的现实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心理疏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人的思想活动形成与发展规律,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疏通引导,创造条件,让其充分表达,又善于引导,从而帮助人们理顺思想障碍,提高思想认识,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3]
第一,心理疏导法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是要解决人的思想、立场和观点的问题,目的是使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提高人的思想觉悟,使人具有正确的行为动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其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注重心理沟通。人的认识是一个曲折发展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加强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固有的实践要求,析事明理、排忧解难是其应有之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对教育对象注重心理疏导,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第二,心理疏导法符合人的思想行为活动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并通过教育对象的内在思想矛盾转化,使教育对象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上达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达到平衡,最后形成新的思想品德。”[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达到预期目标,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遵循人的思想活动规律,即要在充分尊重个人因素的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影响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因素和关系极其复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进行心理疏导,就是要深入了解人们的社会和家庭状况、个人阅历、心理特点、文化程度和兴趣爱好等状况,并对其思想和行为进行认真地观察、分析和总结,找出影响思想和行为的主客观因素。对不良的思想行为要对症下药,要在尊重其人格的基础上,启发其错误思想并纠正不良行为,对正确的思想行为要给予积极评价,让其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
第三,心理疏导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工作理念的灵活运用。
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我国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这种变化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其中,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人的主体性日益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心理疏导法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条重要的方法。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5],必须更加重视和灵活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 3 充分发挥心理疏导法在构建和谐高校校园中的作用
通过运用心理疏导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与内心和谐”。心理疏导法具有价值导向性、平等性、双向性、专业性、针对性和发展性等特点,成为建设和谐高校校园针对职工和学生两类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6]
第一,总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理念,即“要尊重人、关心人、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和尊重职工和学生的价值,充分尊重职工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诉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职工和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和发挥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改变强制输灌的工作方法,通过贴近职工和学生实际,引导他们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特点和不足,并进一步启发他们找到解决途径。注重以人为本,灵活运用心理疏导法,解决了思想问题,则达到了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目的。
第二,具体来说,高校要认真培养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能够灵活运用心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心理疏导法的基本技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责任和服务意识,在遵循职工和学生的思想行为形成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理念,努力创造出和谐轻松、平等民主、鼓励创造、尊重个性的校园氛围;理清专业技术、行政和工勤三类队伍,老师和学生两类群体的心理特征,消除他们之间的心理隔阂,使职工和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地表达观点与意见。认真听取职工和学生心声,在详尽了解他们的困惑之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存在的思想障碍,弄清问题的性质和根源;然后通过心理疏导、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清除心理障碍和思想困惑,使其达到心理健康的平衡状态,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运用心理疏导法,还需要结合高校具体实际,落实到高校管理各个方面的实践中去。尤其在事关职工和学生切身利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重大事项上,要发挥心理疏导法的积极作用。高校中职工比较关心的重大事项有人员录用程序、职称评定、科研与教学课题、成果申报、干部选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学生则比较关注于优秀学生评定、学生干部选拔、奖学金评定、贫困生资助、考试公平等事项。在这些重大事项上一定要做到:事前多方面、多角度地征求并采纳合理的意见,充分做好舆论宣传,对事情的结果要提前做好全方位预测,对有可能引发的矛盾要提前防备;努力进行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切实改进工作中有碍使人全面发展的环节;事中及时沟通,控制好局面并及时处理;事后要进行总结与评价,反馈与引导,再提高。这些过程都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让职工和学生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心里踏实、放心、满意。
归根结底,在高校管理中,以人为本地开展各项工作,是运用心理疏导法的基本前提;为职工和学生服务的实践是运用心理疏导法为基本途径。只有正确运用心理疏导法,才能取得职工和学生在心理上对工作接受和认可,才能积极引导职工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蜚晓蕾,王炳林.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咨询辅导法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94-97.
[3]付喜风.心理疏导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胡锦涛在2003年10月全国宣传会议上的讲话[Z].
[6]王槐银.论心理疏导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7-80.
[7]沈壮海,李岩.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2):20-2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疏导 以人为本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47-02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生活更加丰富。高校人群中基本上包含职工和学生两类群体。为满足高校职工和学生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思想教育工作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体系的现代适应性,包括形成一套适应现代环境,适应对象心理特征、行为特点和接受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使主体性原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1]。2006年10月,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由此可看出,党和国家长期以来一直非常注重心理疏导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党的十八大再次突出强调了心理疏导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特殊地位。
1 高校职工和学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心理问题
当今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兼容并蓄和尊重个性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行为受诸多因素影响,错综复杂。高校中职工合理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个性越来越明显,但是他们在心理上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原有的人际交往、道德舆论与矛盾处理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新的道德、舆论、监督系统尚未建立成熟,很多人在这种转型之中缺乏归属感、幸福感”[2]。很多人由于难以适应这种社会转型,最后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比如:对社会的不满、不安、不信,情绪失调、焦虑、困惑、浮躁、怨恨甚至愤怒等等。
第二,社会发展使职工和学生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职工和学生的精神需求更加丰富,但社会上过重的商业气氛、明星的张扬行为、选秀的炫目狂躁等给职工和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他们的动机、情感、意志、信念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非理性。
第三,社会的多元价值取向,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很多人难以正确地剖析复杂社会问题,如社会上的一些不公正现象、贫富差距的增大等,使他们心理上感到无所适从。政府、单位或者管理者没有及时对这些现象或问题进行研究、解释,这样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且愈演愈烈,超出了职工和学生的心理预期,使得本来就比较脆弱的心理更加压抑。
总之,当今高校中虽然主流价值观仍然占主导地位,但存在着多元价值取向;社会上许多不确定因素也深深地影响着职工和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迫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依据职工和学生不同需求,灵活运用心理疏导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法的现实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心理疏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人的思想活动形成与发展规律,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疏通引导,创造条件,让其充分表达,又善于引导,从而帮助人们理顺思想障碍,提高思想认识,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3]
第一,心理疏导法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是要解决人的思想、立场和观点的问题,目的是使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提高人的思想觉悟,使人具有正确的行为动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其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注重心理沟通。人的认识是一个曲折发展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加强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固有的实践要求,析事明理、排忧解难是其应有之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对教育对象注重心理疏导,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第二,心理疏导法符合人的思想行为活动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并通过教育对象的内在思想矛盾转化,使教育对象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上达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达到平衡,最后形成新的思想品德。”[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达到预期目标,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遵循人的思想活动规律,即要在充分尊重个人因素的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影响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因素和关系极其复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进行心理疏导,就是要深入了解人们的社会和家庭状况、个人阅历、心理特点、文化程度和兴趣爱好等状况,并对其思想和行为进行认真地观察、分析和总结,找出影响思想和行为的主客观因素。对不良的思想行为要对症下药,要在尊重其人格的基础上,启发其错误思想并纠正不良行为,对正确的思想行为要给予积极评价,让其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
第三,心理疏导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工作理念的灵活运用。
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我国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这种变化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其中,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人的主体性日益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心理疏导法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条重要的方法。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5],必须更加重视和灵活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 3 充分发挥心理疏导法在构建和谐高校校园中的作用
通过运用心理疏导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与内心和谐”。心理疏导法具有价值导向性、平等性、双向性、专业性、针对性和发展性等特点,成为建设和谐高校校园针对职工和学生两类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6]
第一,总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理念,即“要尊重人、关心人、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和尊重职工和学生的价值,充分尊重职工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诉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职工和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和发挥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改变强制输灌的工作方法,通过贴近职工和学生实际,引导他们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特点和不足,并进一步启发他们找到解决途径。注重以人为本,灵活运用心理疏导法,解决了思想问题,则达到了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目的。
第二,具体来说,高校要认真培养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能够灵活运用心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心理疏导法的基本技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责任和服务意识,在遵循职工和学生的思想行为形成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理念,努力创造出和谐轻松、平等民主、鼓励创造、尊重个性的校园氛围;理清专业技术、行政和工勤三类队伍,老师和学生两类群体的心理特征,消除他们之间的心理隔阂,使职工和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地表达观点与意见。认真听取职工和学生心声,在详尽了解他们的困惑之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存在的思想障碍,弄清问题的性质和根源;然后通过心理疏导、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清除心理障碍和思想困惑,使其达到心理健康的平衡状态,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运用心理疏导法,还需要结合高校具体实际,落实到高校管理各个方面的实践中去。尤其在事关职工和学生切身利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重大事项上,要发挥心理疏导法的积极作用。高校中职工比较关心的重大事项有人员录用程序、职称评定、科研与教学课题、成果申报、干部选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学生则比较关注于优秀学生评定、学生干部选拔、奖学金评定、贫困生资助、考试公平等事项。在这些重大事项上一定要做到:事前多方面、多角度地征求并采纳合理的意见,充分做好舆论宣传,对事情的结果要提前做好全方位预测,对有可能引发的矛盾要提前防备;努力进行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切实改进工作中有碍使人全面发展的环节;事中及时沟通,控制好局面并及时处理;事后要进行总结与评价,反馈与引导,再提高。这些过程都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让职工和学生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心里踏实、放心、满意。
归根结底,在高校管理中,以人为本地开展各项工作,是运用心理疏导法的基本前提;为职工和学生服务的实践是运用心理疏导法为基本途径。只有正确运用心理疏导法,才能取得职工和学生在心理上对工作接受和认可,才能积极引导职工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蜚晓蕾,王炳林.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咨询辅导法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94-97.
[3]付喜风.心理疏导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胡锦涛在2003年10月全国宣传会议上的讲话[Z].
[6]王槐银.论心理疏导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7-80.
[7]沈壮海,李岩.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2):20-22.